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太阳能建筑政策正文

北京顺义:十四五全面推广建筑分布式光伏

2022-05-20 14:04来源:顺义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建筑十四五北京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

顺义区生态建设仅有森林覆盖率等基本指标,缺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约束和要求。大面积景观生态林主要集中在郊区,生态空间连通性较弱,生态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品种较单调,群落结构层次较少,单位面积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低。与生态状况和质量相关的湿地、森林、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内容、频次、方案等有待完善。

五、固体废物减量化效果不明显、资源化利用率有待提高

城市发展对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客观需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异味较大等问题,需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垃圾处理方式解决。粮食作物秸秆资源化存在着“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问题。另外,顺义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产量较大,导致全过程监管难度大。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再到2018年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到2035年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并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的工作重点和要求,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方向。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两区”建设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全新机遇。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落实“平原新城看顺义”的目标要求,紧抓机遇、奋勇争先,科学谋划安排“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政策措施,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体发展方向,以努力实现“低碳、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美丽顺义为最终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进一步从结构调整中挖掘质量改善的潜力,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统筹河东与河西区域发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导向,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和分区、分类指导,研究创新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严守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采用区域规划环评等技术手段指导全区发展规划布局。

第二章 深入落实环保新要求,科学确定规划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从推动顺义区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防范城市环境风险等需求的角度提出规划总体目标。借鉴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的规划经验,兼顾国家、北京市要求和顺义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构建顺义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创新绿色低碳为动力,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牢牢把握“两区”建设机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和城市环境建设,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建设“业强城优生活美”的首都重点平原新城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体发展方向,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老百姓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深化环境治理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污染治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化源头防控,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综合环境承载力。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综合利用技术、经济等手段,精细管理、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规划目标

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全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实现明显进展,“低碳、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顺义基本建成。

2025年的主要目标为:全区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空间质量更加优化,环境风险得到有效保障,“低碳、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顺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低碳: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碳排放稳中有降。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2%。

——天蓝: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守护蓝天白云新常态,着重推动PM2.5指标控制,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年均浓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达到北京市要求,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率达到北京市要求。

——水清: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好转。到2025年,消除劣Ⅴ类水体,地表水国考、市考断面达标比例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5%,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达到北京市要求,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土净: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管控。到2025年,土壤监测体系覆盖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北京市要求。

——地绿:绿色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达到北京市要求,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

第四节 指标体系

结合顺义区实际,从碳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污染物减排共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考虑到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和差异性,指标包括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与特色指标。

第三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四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顺义区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一节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加大可再生能源比重。在城镇建筑、公共设施、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优先使用太阳能光伏、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继续实施配网升级改造,稳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颠覆性技术,促进能源低碳转型。按照可再生能源优先、常规能源系统保障的原则,全面推广太阳能、地热能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耦合发展,完善农村新能源利用体系,鼓励风能、太阳能、沼气、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到202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2%以上。

控制煤炭、天然气、油品等化石能源消费。巩固无煤化成果,全面强化煤质管控,坚决打击坐商、游商售煤行为,严控散煤销售,定期在相关镇、村中设置巡查岗,坚决防止散煤复燃的现象发生。推进河南村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和散煤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天然气利用由中心区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严控机动车、工业等领域柴油、煤油消耗。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实施沼气工程,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力推进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替代和老旧热网更新改造。在适宜地区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努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能耗“双控”目标为中心,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工作。从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发挥节能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降耗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用能单位在管理节能及技术节能方面的节能潜力。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达到北京市要求。

第二节 构建高端绿色产业体系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高精尖”产业。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新建和改扩建。加强航空、钢铁、汽车、物流、建筑等重点行业能耗管控和数据中心、5G等项目能耗监控,高标准引导和规范新兴信息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80%重点领域使用节能设施。

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低碳改造。动态更新工业企业碳排放清单,推动重点碳排放企业,实施生产工艺、能源系统优化项目,加速碳转型,降低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加快节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树立一批节能标杆企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光伏建筑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北京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