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人物正文

飞向太阳:汉能李河君的光伏“豪赌”

2013-10-16 13:58来源:福布斯中文网关键词:汉能李河君薄膜太阳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河君坚决反对发展晶硅,他称自己三年前就预见到了今天晶硅的寒冬——“晶硅门槛低,在欧美根本没人做。”李河君说。他在2009年初的公司年会上做了一个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讲话,“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李河君说。高管们妥协了。会后,王勇拉着另外5、6名找李河君谈判。“要不您考虑下,我们两个都做,晶硅也做,薄膜也做?”王勇说。李河君没有立刻回应,不过第二天,他告诉大家:“不行!薄膜和晶硅是替代关系,两个战略相冲突。”

李河君投入太阳能薄膜的“宏伟计划”前所未有的浩大。2009年,他宣称要用两年时间上马2GW薄膜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当时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领域有所斩获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其产能刚刚达到1GW,而公司已经发展了10年。在中国,与晶硅热火朝天的发展截然相反,光伏薄膜企业一直处于“温吞水”的发展状态,可以数得出的产能只是正泰集团南存辉和新奥集团王玉锁各自投资的25MW薄膜产线。“他不是疯子,就是骗子。”——这几乎成了业内对李河君的一致看法。

不过他不在乎,当年做金安桥水电站项目的曲折、诟病和成功,让李河君相信可以复制过去。他开始迅速在全国布局基地。不到2年时间,李河君成功布局了9大光伏制造基地。每个基地的起始设计产能在250MW以上,长期项目规划总产能基本在GW级别。最先选定的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就在他的家乡河源。

李河君试图不重蹈让许多民营富豪陷入麻烦的光伏泥沼,他的方式是从一开始就做的更大,打通全产业链。并非没有人劝说过李河君从小规模开始慢慢扩张,但李河君不这么认为。“必须一下子做上规模,否则没有成功的希望。”李河君回应说。他认为,不管是正泰还是新奥,他们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光伏。“薄膜有双重门槛:技术和资金,他们都不具备。”李河君总结说。在他看来,这些投资者只是拿钱从国外买了一条可能随时被淘汰的产线回来生产。

李河君的是光伏全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电站发电。他的“通吃”做法能够内部消化掉产能。2011年,李河君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HK00566)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直入上游装备制造。

在此前从未涉足过光伏技术的汉能,李河君特别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全球技术整合”战略。据他透露,汉能有一个全球并购委员会,由两个特别关键的团队组成——一个是技术组,一个是商务组,他们的工作就是全球看技术,做并购。“全球700多家光伏公司、最领先的薄膜技术都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李河君称,他非常认定光伏发展薄膜化和柔性化的趋势,“我们选中了其中5家并购对象——只要掌握它们,全球的薄膜技术制高点就被我掌控了。结果我们买到了其中3家,另外2家倒闭了。”李河君如是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汉能查看更多>李河君查看更多>薄膜太阳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