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智能电网政策”相关结果864
      2023全国虚拟电厂运营与未来发展高峰论坛即将开启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3-08-16

      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层面,虚拟电厂相关政策规划也逐步落地,在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强调引导虚拟电厂参与系统调节,助力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2023-08-16

      支持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与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企业合作,开拓多种渠道“组团出海”。鼓励能源企业及设计单位组建联合体积极参与海外大型光储一体化、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支持从材料、器件、集成等维度提升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机械储能、超级电容器、超导储能、相变储能、氢储能等多元新型储能技术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研究动力电池快速智能检测评估、柔性无损快速拆解等高效回收利用技术

      加速能源创新 开启绿色未来|隆基出席印度G20能源部长级系列会议活动

      来源:隆基2023-08-15

      此次隆基作为唯一受邀出席的中国光伏企业与中国能源局,中科院电工所及驻印度使领馆代表等共同出席 “gpfm:迈向五大洲的五大示范”和“国际智能电网行动网络(isgan)& gpfm:聚焦电力系统转型与政策和私营部门参与

      来源:琼海市人民政府2023-08-14

      继续推进博鳌乐城智能电网与低碳智慧能源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零碳示范区建筑绿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水资源循环化利用等各类项目...,落实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来源:威海市生态环境局2023-08-11

      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积极推进抽水蓄能、氢能、核能的发展和应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全面执行有保有压差别化政策,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倒逼低效落后产能加速退出。

      国内聚焦 | 直击2023广州光伏展:一道新能喜迎五周年 展会现场亮点频现

      来源:一道新能2023-08-09

      ,使光伏发电系统能够更高效地、更安全地发电并与智能电网紧密协同;《一道新能daon产品介绍》则分别从n型技术、系统结构、性能优势及应用场景等多方面对daon系列产品进行了详尽介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咨询洽谈...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省份之一,由于传统煤炭资源相对匮乏,其电力缺口巨大,而充足的光照资源、较高的建筑密度及系列政策支持,为广东省发展分布式光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来源: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07-31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光伏、海上风电、氢能、智能电网、储能及核电配套技术装备。加快超薄hdt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和perc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建设,研制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建设高端海上风电装备制...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政策引领,市场主导。

      涉及太阳能!山东省能源局征集2023年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来源:山东省能源局2023-07-17

      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网、电厂、终端用能等领域智能化;智慧能源协同服务平台,能源5g应用,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综合智慧能源等。4.新型电力系统领域。...4.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导向的,以及历年已经申报的项目,不再受理。

      来源: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7-10

      以清洁能源、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领域人才为重点,努力集聚一批新能源领域产业领军人才、首席专家、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十百千万”人才支撑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库,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山东济南碳达峰工作方案:到2030年光伏装机5GW,新型储能1.5GW

      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2023-06-30

      鼓励我市企业积极参与“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外电入济”电网工程建设。持续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大幅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区县(功能区)有序达峰。——政府引导、市场发力。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5-30

      二是煤电转型与新能源替代过程存在动态性,包括煤电绿色发展与绿色替代统筹过程的复杂性,煤电替代过程阶段性方案设计的动态性和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及长距离输电技术在替代过程中影响的复杂性。...建议鼓励建设公共型和商业型区域储能电站,提升调峰效率,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新能源-储能配比,增强电网灵活性调控能力及分布式电源利用水平。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5-08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宿忠民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电、光伏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引领...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双碳’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

      青海:构建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的大数据绿电供应体系

      来源:青海省发改委2023-04-10

      依托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优势,结合大数据产业规划布局,强化清洁能源规划布局,构建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大中型水电、抽蓄电站等为支撑,以坚强智能电网为载体的大数据绿电供应体系,支撑“多能互补”“源网数储...依托我省清洁能源资源优势,结合大数据产业规划布局,强化清洁能源规划布局,构建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大中型水电、抽蓄电站等为支撑,以坚强智能电网为载体的大数据绿电供应体系,支撑“多能互补”“源网数储”

      来源:杭州市发改委2023-04-04

      结合杭州市能源装备 制造发展基础,突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和创新高效薄 膜电池、晶硅光伏组件、大功率风电、分布式燃气轮机、电 化学储能、氢储能、智能电网、大容量潮流能发电装置等重 点领域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在环境感知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4-04

      此外,电力基础设施不够发达,电网还没有实现很好的互联互通,智能电网发展也十分缓慢。印尼也面临着基建和融资等方面挑战。...阿尔贝托表示:“现行政策允许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100%外资拥有,而且可再生能源发电站还可以优先调度。”

      来源: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3-31

      以清洁能源、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领域人才为发展重点,努力集聚一批新能源领域产业领军人才、首席专家、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十百千万”人才支撑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库,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补

      来源:银川市政府2023-03-23

      加快发展绿色发电、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实施龙祥光伏支架等项目,推动隆基乐叶5gw电池等项目达产达效,力争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突破260亿元。...全市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50个,3月份开复工率达到70%以上,上半年全部开工,全年投资完成率达到85%以上;列入自治区重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100%,上半年投资完成率50%以上,全年投资完成率达到85%以上;争取国家政策

      云南昆明:加快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新能源示范基地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2023-02-02

      以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链”为抓手,提升绿色能源装备产值,发展壮大光伏、绿色制造、智能电网设备3个增长极,积极谋划氢能、储能产业链,探索推进加氢站、储能电站等绿色能源新领域应用。...三、保障措施(一)健全协调机制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跟踪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各责任单位要聚焦难点问题,强化创新意识,加强重点攻关,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联动、政银企互动

      来源: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01-18

      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以信息技术加快驱动工业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政府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服务监管职能。

      江苏南京:推进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服务与设备制造协同发展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2023-01-11

      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通信、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推动智能电网向信息通信、传感测量、自动化控制、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应用领域拓展,提升现代电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