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广州:到2025年力争风、光装机16万千瓦、120万千瓦

2022-09-15 13:50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关键词:十四五光伏装机量广州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建设城在水边、山在城中、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主动作为、跨前一步,高标准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各项建设任务,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一、科学编制建设实施方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对照国务院批复意见和华南国家植物园设立方案,配合做好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等工作。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细化完善广州市建设实施方案,抓好园区周边环境综合提升和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打造“大城名园”。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片区、植物园专类园和生态科普点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广州植物园体系,推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广州。

二、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优化提升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园林展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功能。全面提升迁地保护能力,对华南地区优势植物类群、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等类群进行系统收集、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深化科研成果运用转化与产业化,发挥广州生态、生物多样性优势,推进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抓好物种保育基地、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基地等建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穗转化应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将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深化院地合作,全力做好属地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抓好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平台、南方林木种质资源库、物种保育基地等建设,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深化院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合作,全面提升植物科研能力和水平,推动城园融合、共同发展。

三、建立完善强有力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密切协作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重点功能区、馆藏设施、科研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发挥好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压实市有关部门和各区责任,强化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宣传引导,形成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强大合力。全力做好规划、用地、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强宣传引导,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营造多方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森林抚育和改造,推进公益林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南粤秀美山川。

一、深入推进科学绿化

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城市绿化理念,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体系。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推动公园下乡,使绿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村宅、进楼宇”,展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风采。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绿化,加强绿化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避免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加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绿化项目的科学论证。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和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榕树等乡土树种,杜绝“天然大树进城”“一夜成景”等急功近利行为,拒绝奇花异草,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大树,促进原有绿化树种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谐共存。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高质量水源林、营造高质量防火林带,巩固沿海防护林安全屏障,继续实施新一期沿海防护林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沿海防护林一体化,提高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主要自然灾害的能力,牢筑大湾区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二、开展林业生态保护

实行天然林与公益林并轨管理,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采取封禁管理,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或其他复合生态修复措施,遏制天然林林分退化,提高天然林质量。持续推进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重点推进从化、增城和花都区低效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构建多层次、多树种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碳汇,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加快推进退化生态公益林人工修复,开展近自然改造,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质量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加强高质量水源林生态修复,增加森林结构的复杂性,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高质量水源林1.4万公顷。

三、发展富民林业生态产业

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做实做稳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的林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林业第二产业,做精做旺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为重点的林业第三产业。优化花卉产业总体布局,打造花卉产业集群。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业香料、森林药材、森林食品及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实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结合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森林+”新业态,拓展生态公共服务功能,将森林湿地资源活化为多元化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提升与绿色惠民。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湿地和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和稳定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与修复

完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公园城市。大力推进白云山、越秀山等山体周边系统整治与生态复绿工程。保护建设海珠湿地等生态绿核,提升“空中云道”,高水平建设广州花园,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推进珠江两岸绿化景观、高快速路及国省道道路绿带建设。加强立体绿化,保持天桥绿化领先优势。

二、强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

开展湿地现状调查,编制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湿地。推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能力,科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十四五”期间,全市营造43公顷红树林,修复160公顷红树林。

三、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开展重点河口、岸线岸滩、海岛等综合整治修复,构筑人海和谐的蓝色生态屏障。加强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保护,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持续推进海岸线、海岛生态修复和红树林营造,打造海洋生态修复精品工程。推进南沙区省级海岸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打造若干段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滨海公共开敞空间。

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系统,及时更新野生动植物资源状态。加强危害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行政执法和犯罪行为立案侦查,加大打击非法猎捕、杀害、收购、出售、运输、利用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力度。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政策解读等活动。完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维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与资源恢复

实施开展华南虎、白鹇等重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工程,建立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白鹇等重点野生动物物种精子银行及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大力推进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全面提高野生动物救助与保育水平。加强濒危物种种群复壮与野外重引入,开展华南虎、水獭等物种的野化训练与白鹇等动物野外放归工作。加强虎、长颈鹿、亚洲象等野生动物专用饲料研发,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的繁育率与健康率。围绕“一横、两纵、多支、多点”的空间布局,通过植物优化、生境营造、观鸟设施建设、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等措施,改善水鸟栖息生活环境,营造高品质观鸟体验,提升市民对水鸟保护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期间,打造11条水鸟生态廊道,营造17处水鸟生态廊道节点,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水鸟科普类)9处,建立水鸟监测样方14个。

三、开展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网络,落实人员巡护值守,加强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培育),强化野生动物养殖场、经营单位监督管理。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推进野生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完成动物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和新型疫苗的研发。对犬瘟热、禽博尔纳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构建基因库,并开展疫病风险评估、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工作。

四、强化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持续开展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信息库。结合区域实际,适当采用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等方式,对主要造林树种、重要乡土树种以及珍稀濒危树种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加强桫椤等重点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和野生水松、观光木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育、复壮工作。积极推进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开展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兰花种质资源及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加快成果转化,推动选育出的优良树种(品种)及早应用到生产中。实施外来物种管理,健全生物入侵风险管控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加强基因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技术的环境风险评价、检测、监测、预警和安全控制。

专栏10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高质量水源林保护修复、大径材培育、生态公益林提升改造、多彩森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

2.一江两岸绿色廊道工程。建设广州花园工程,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还绿于民工程、越秀区城市更新改造补短板项目、湿地公园品质提升工程、森林公园提升工程、沙面岛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市政配套设施工程等。

3.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推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湿地公园品质提升工程,实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程。

4.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工程、栖息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生态旅游建设工程、科普宣教建设工程等工程。积极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

第七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化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一、构建系统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度,加强大气、水、环境噪声等污染防治制度体系,适时制定或者修改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标准、技术规范。在执法层面实施“三项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司法协作,加大协同执法力度。优化执法监管服务,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将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纳入领导干部学法范围,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立法、执法、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普法机制,推进“送法上门”的普法工作,完善以案释法工作机制。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行刑”协同配合,完善环境资源刑事、民事案件集中审理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严格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二、强化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

强化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实行市、区两级差异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探索对国有企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结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探索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针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统筹推动全市督察整改工作,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实行清单化管理。加强部门协调,强化督察整改工作调度,跟踪督办,按规定落实督察整改销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广州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