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大同2021年光伏行动方向:加大分布式光伏建设、打造“光储氢”产业基地!

2021-03-18 09:58来源:大同日报关键词:重点项目光伏发电山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印发《大同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编制形成以一总纲、八作战图、一政策清单、多个实施方案为架构的“1+8+1+N”全市创新生态云图,为指导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联动奠定基础。科技创新平台突破提升。依托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打造20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成立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在全省首创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人员自主招聘评聘合一和分级灵活待遇等新制度、新做法,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产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1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人员达到7620人。招才引智成效明显。建设大同市转型汇智创新城,制定6大招才引智优惠措施,聚集各类人才1300多人,全力打造就业之城、创业之城、活力之城。

(五)转型项目攻坚纵深推进

构建高规格推动体系。成立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转型项目攻坚行动指挥部,构建“176”指挥作战体系,建立主要领导统筹抓总、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县区部门协同配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投资关键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项目谋划高位推动。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5次项目谋划会,谋划项目514个,匡算总投资5906亿元。推动西安隆基、宁德时代、中植一客、重塑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成功落地,全市谋划项目转化率达到46.5%。全市签约项目318个,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84.3%。项目推进精准发力。强化领导包联,实施“一图三单”项目化管理,开展“前期手续集中办理月”活动和“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专项活动。完成38.5万平米标准厂房建设,中植一客、东华软件、奥赛斯等重大转型项目实现拎包入住,全年开工项目697个、开工率达99%。对162项全市重点工程实行全过程跟进服务,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完成率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项目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7%,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45.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大项目拉动作用凸显,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18.2%,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三个一批”接续推进。全市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212个,总投资1150亿元,北宇万辆轻量化卡车、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六新”项目签约落地;开工项目131个,总投资524亿元,现代医药产业园、浑源抽水蓄能等一批牵引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项目80个,总投资194亿元,隆基绿能、新研氢能、奥赛斯新能源汽车项目竣工投产,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持续蓄势赋能。要素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围绕国家重点支持九大领域,抢抓专项债券“扩围提速”契机,全年共争取到上级资金债券92亿元,同比增长43.1%,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6.9亿元、排名全省第1,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有效推动集大原高铁、科创园A区、黄花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

(六)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出台《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5户企业完成分类整合,4户事转企实施单位脱钩改革,2户僵尸企业市场化出清,3户企业开展了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48户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深度转换。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基本完成。开发区改革创新持续加力。优化开发区布局,新获批设立广灵开发区和平城、云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达到7家。市经开区和左云、新荣、云冈开发区“三制”改革基本到位。成立大同经开区招商集团,向市经开区赋权事项310项。市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放管服效”改革成果丰硕。“一枚印章管审批”、“一门集中、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3。大同政务云平台已具备承载全市政务系统能力,为对接全省“一朵云”奠定基础。“一条热线管便民”加快推进,获全国政务热线“骏马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持续深化,为16个项目提供政府统一服务。我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始终保持在全国地级市上游。金融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山西省大同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并上报至国务院。牧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我市在省上市(挂牌)民营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突破50户。有序推进阳高、广灵、天镇农信社改制化险。

对外开放全面提速。加快融入国家战略。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京同互助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签订新能源产业、新兴产业、生态保护等一揽子合作协议。对外开放平台持续升级。获批设立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启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方式,在全国五大区域实现跨区块互联互通。集大原高铁顺利开工,成功开行3列中欧中亚班列。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3亿美元,增速全省第4。

(七)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剩余473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三级返贫预警机制,防贫减贫商业保险覆盖28万贫困人口。兜牢民生底线,巩固提升149个村、15.6万人农村饮水问题,搬迁房发证受到自然资源部表扬。强化产业扶贫,灵丘经验受到国扶办和生态环境部肯定。夯实就业基础,持续打响“大同巧娘”“阳高职业农民”等优秀劳务品牌,成功举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打出蓝天、碧水、净土组合拳,强化“转型、治污、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常态化开展“清河”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国土“三化”行动。二级以上良好天数和PM2.5年均浓度均排名全省第1,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33.33%,劣Ⅴ类断面全部稳定退出,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3.5万亩。重大风险防控有力。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动城商行合并重组,加快推进清产核资工作。深入开展“双降行动”,全年化解政府债务43.5亿元。

(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提升

乡村振兴大力推进。稳粮保供基础夯实,桑干河沿线50公里10万亩有机旱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带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5万亩。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8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六个县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创建清洁村庄1315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8万座。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19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圆满完成。142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1729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进入全国示范农场创建名录,培育省市示范家庭农场66家。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450万元,开展生产托管27.3万亩。

新型城镇化有序开展。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面积达46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完成管线下地1191.3公里、广告下墙6203块,停车进库2.2万个、停车进位1.9万个,拆除违建880处、拆除围墙9.6万平方米,城市清洁有序的整体风貌基本形成。富乔、驰耐2家垃圾处理扩容项目竣工,建成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运转体系实现基本覆盖,市区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同煤、西郊、广灵、天镇等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投入运行,6座扩容新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改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古城规划设计与建设导则》,完成24个重点文保项目整改。

(九)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技能提升工程,实行“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打造3所国家级和1所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2万人完成培训,5.6万人取得技能证书。出台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八项措施”,4173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县管校聘、学区制管理改革实现市域全覆盖,校长职级制试点推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位居全省第1,农村学校布局优化的“浑源路径”和“大同模式”受到楼书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实现突破式提升,山西通航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全面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传染病医院迁址新建,四级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15个市级领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初现成效。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城乡低保标准提高20元。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持续强化重点商品价格监测,连续18个月启动物价联动机制,全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63.5万余人次。社会治理不断深化。获批全国第一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清零”行动,全市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30.4%、34.6%,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推进,“平安大同”建设持续深化。

(十)“十四五”规划编制高位推进

聚焦“转型出雏型”阶段性战略目标,贯彻落实“收好官、定好位、谋好篇”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坚决不让“十四五”输在起跑线上。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编制工作领导组,多次专题部署研究规划编制,研究确定“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聚焦我市“一城五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对标省委提出的十二大战略和十个基本形成,明确规划定位、目标、任务,形成“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市委第十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提请市人大会议审议;同步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六新”全部列入专项规划,25个专项规划正在加紧编制,确保上半年印发。

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族、外事侨务、气象、地震、人防、防灾减灾救灾、援疆、档案等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市以“136”发展战略为牵引,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显著进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达到7.7%。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1:37.0:5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6.9%,现代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初步打造“大同黄花”“大同好粮”品牌,顺利获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31.14万名贫困人口告别贫困,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称号;政府债务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完成“一园两城”品牌特色载体建设,初步形成高端智库顶层设计和政产学研互动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圆满完成行政区划调整,能源革命综合实现多点突破,大张、大西高铁开通运营,云冈机场跻身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成果丰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进出口市场拓展至64个国家和地区。城乡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一核三区六城八组团”的城市空间和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6%,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5%和8.5%,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平安大同”建设不断深化。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大不强,牵引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彻底改观;高端要素供给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民生事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点项目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山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