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施正荣与苗连生:两个光伏大佬的和与斗

2012-11-07 11:42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关键词:施正荣苗连生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苗连生不以为然,“要学会毛主席提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如此叮嘱海外销售人员。降价的同时,苗连生还派三位高管兵分三路进军欧洲,深入了解客户的想法并以此制定战术战略。到2008年12月31日,英利第四季度销售同比增长了54.8%,成为中国在华尔街唯一一家完成年初目标的光伏企业。

战火越烧越旺。2009年3月22日,北京鸿坤国际酒店旌旗雷动,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在此招标。如同3G给了中国通信业一试身手的机会,在海外市场鏖战的中国光伏企业终于可以在国内市场一决高下。国家发改委表态将以此项目确定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并确定放开的市场规模,同时亦是国内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出台的重要依据。

排名前三位的光伏企业英利与国投电力、中广核与赛维的百世德、无锡尚德与中国节能的强强联合注定这场争夺战的精彩和激烈。在1.53元/千瓦时、1.44元/千瓦时、1.09元/千瓦时等报价声中,英利和国投电力报出的0.69元/千瓦时打破了光伏发电项目竞标价格的最低纪录而轰动业界,这个报价甚至让相关部委反思每年给光伏企业那么高的补贴是否必要。

“谁能做到0.8/千瓦时还赚钱,我愿意拿出1000万美元!”2009年9月18日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施正荣公开叫板。

苗连生把发电价格从“地板价”降到“地窖价”直至“地狱价”,各种指责电话、媒体报道、网络发帖一时将他淹没在口水之中。苗连生依然保持“向我开炮”的战斗情绪,虽千万人吾往矣。“同行做不到,只能说明他们研发管理、成本控制做得不行!这种事总得有人当靶子,我们当时是想传递给政府和老百姓这样一个信息: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

苗连生狠狠打到了尚德的七寸。

能有此底气,是因为苗连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过15年军旅生涯的苗连生深信毛泽东的战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早在2007年9月,他就已着手秘密筹建硅料厂。为防止供应商知道后发难,苗连生仿照红军长征时的叫法,给这个部门起名叫“筹粮处”。这个过程是保密的,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企业所有红头文件都没有出现过这个部门。员工只知道许多国内外专家在“筹粮处”早进晚出,但没人知道“筹粮处”究竟在做什么。

苗连生办公室的墙上挂有一幅毛泽东的《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拥硅者为王”的历史时期,有了自己的硅料厂,苗连生长缨在手。2009年的德国汉堡展会上,苗连生大手一挥,语惊四座:“全球行业内的价格制定权在我这儿,只要我英利不涨,谁也涨不上去。”

自幼就不乏忧患意识的施正荣,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却是签长期合同。2006年7月,尚德电力与全球老牌硅料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公司EMEC签订了长达10年的多晶硅供货合同;2007年6月,又与Hoku签订6.78亿美元、长达10年的多晶硅原材料供应合同;2007年10月,与Renesola签署为期4年、总量510兆的硅料供应协议;此后,又与亚洲硅业有限公司、Nitol Solar Ltd签订多晶硅供应协议。

施正荣本欲棋先一着,可他怎么也未料到,几个月后金融危机到来,多晶硅价格暴跌,他以350~400美元/公斤的合同价购买的多晶硅在现货市场上已经低于100美元,2008年年底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价格逐月降低,尚德库存的多晶硅却仍高达2.319亿美元,业绩大大滑坡。施正荣承认自己购买多晶硅的价格“可能不恰当”,但他始终不愿承认这是自己的战略失误,而是将之归结为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只不过,苗连生藏的是价格,施正荣藏的是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