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评论正文

从赛维LDK“着火”看前行中的光伏业

2012-07-12 10:35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赛维LDK太阳能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此有人在网上发文批驳说“不是我对LDK这家企业有什么特殊感情,很多次,在一些自称‘太阳能产业人士’指责LDK和希望LDK迅速倒闭时,我都会反驳说‘你们不要以为LDK或是尚德倒了,你们就有希望有出路了。中国太阳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看看你自己的德行,看看你的企业,你们做了哪些正面的贡献,又做了多少负面的?一窝蜂杀进这一行业,自己的错,要往人家身上推?’做人要实在点,脚踏实地,不要把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恶习摆上台面让人唾弃。”

这位网友看似言之凿凿,其实漏洞百出,分析和报道赛维LDK的媒体肯定是大有所在的,但是没有哪个媒体会如其所说“希望LDK迅速倒闭”,如果赛维LDK真的倒闭,首先倒霉的是赛维的数万员工,其次是新余和江西政府,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次,行业媒体的成长需要体托这个行业的发展,肯定是希望这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怎么会如这位网友所说的“希望LDK迅速倒闭”。至于其所说的“中国太阳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看看你自己的德行,看看你的企业,你们做了哪些正面的贡献,又做了多少负面的?”更是无稽之谈。现在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而正是这种过剩造成了现在的寒冬。事实摆在面前,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同比2010年增长了67.7%,可是与此同时价格也下降了67.7%左右。中国光伏产能占据了全世界50%以上,曾经一段时间一拥而上,低质量重复建设,如果没有媒体敲响警钟,引起国家相关政策部门的注意,真不知现如今还会是怎样的惨状!

无可否认,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像光伏那样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优势和地位,也没一个产业能像光伏那样备受舆论的质疑。媒体之所以盯着光伏不放,是因为其违反了常规—无论是其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都是值得令人警惕的。彼时,光伏产业欣欣向荣,光伏企业根本不把媒体的质疑和警告放在眼里,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发现,很多光伏企业其实在裸泳。

有人认为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舆论是扮演着“看好不看多,看多不看好”的评论角色。明知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严重依赖于进口,也明知我们出口原料和成品进口巨大的价格反差,却有人站出来以环保的名义坚决反对国内发展多晶硅生产。并指责媒体在报道方面毫无警觉,也不论证、一味顺从。断定“一边倒”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国家的正确决策,反逼政府出台了严格控制多晶硅发展的发改委38号文件。

这种论调在2011年初还站得住脚,但是到现在,甚至2011年6月份时,则已经荒天下之大谬。没错,政府出台严格控制多晶硅发展的发改委38号文件确实给国内多晶硅的发展泼了一瓢冷水,同时让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价格像脱缰的野马。然而,这难道是媒体的错?投资多晶硅的不少企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质量也良莠不齐,厂房还没影产量已经上报工信部,圈地圈钱嫌疑重大。试问,如果彼时多晶硅价格不那么高,还会有这么多不具备实力大企业纷纷进入吗?恰恰是企业自身好大喜功,贪图暴利,地方政府为迅速提高GDP推波助澜的心理让他们最终自食恶果。而有实力的企业,即使是在高门槛下也能够比较好的生存。在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这对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健康发展难道不是极大的利好吗?

站在今天再来看当时国家的决策,更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当时政府不及时出手制止疯狂的冒进运动,众多不具备技术实力和资本规模的企业进入多晶硅行业,当2011年危机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企业想必远比现在更加悲惨。所谓的“正义之士”自以为站在道德的高地,言之凿凿,岂不知世界时变化的,你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然永远是对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