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项目正文

风光项目2.75GW!宁夏固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通知

2022-10-21 09:24来源:固原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项目风光项目宁夏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动态流动和高效集聚,以“三山五河”为生态坐标,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品质协调发展的“三山五河优生态,一脊三川优格局,一主四副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构筑“一廊四带,三屏多节点”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构建以大面积重要自然资源区域为生态源地,以六盘山、中部清水河形成贯穿市域中部的蓝绿生态廊道,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和红(茹)河为生态绿带,六盘山、月亮山、云雾山为市域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公园、重要水库等重要生态斑块为重要生态节点,优化生态要素布局,形成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网络完善、安全多样的生态空间格局。

打造“一心、三区、五带”农业发展空间格局。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类推进村庄布局优化,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实施“布局美”“环境美”“经济美”“文创美”工程,构建“一心、三区、五带”农业发展空间格局(一心:宁夏固原国家农业科技园,三区:现代农业发展区、重点农业改良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五带:即清水河、红茹河、葫芦河、渝河、泾河五河川道发展带)。

塑造“1411”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主动融入全区“一主一带一副”城镇空间格局,支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市区、县城及“五河”流域川道区高效集聚,强化宁夏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1411”城镇空间格局,形成1个市域核心、4个副中心、10个中心镇、100个美丽乡村,构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城镇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加快城市建设向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塑造宜居、高效、和谐的城镇空间。

专栏1国土空间规划工程

1.“村规提升”工程。统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到2025年,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撤并五种类型,编制100个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

2.“详规优化”工程。到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乡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100%全覆盖,围绕提高控规实施管理效率提出优化举措,指导各县区改进编制方法,助推城乡发展。

3.“制度建设”工程。启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留白”管理等有关政策研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研究制定红线内人为活动的具体监管办法,实现分区精准管理。

第二节构建自然资源利用保障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美丽新固原为目标,以自然资源要素供给安全保障为抓手,着力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自然资源要素供给方式,提升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服务固原发展大局,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工程实施,全面推动固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高质量发展用地保障

保障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用地。聚焦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和固原市“五特五新五优”产业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固原市现代产业体系,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推进土地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对自治区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单列4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肉牛、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生态经济五个特色农业产业,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轻工纺织、数字信息、装备制造五个新型工业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特色餐饮“五优”服务产业用地倾斜。采取“点供”方式,提前做好前期选址,预留用地空间,完善重大项目“台账管理”“绿色通道”“先行用地”等用地服务保障措施,组织重大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指标交易,精准保障国家、自治区和固原市综合交通、资源能源、信息网络、公共安全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用地。

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落实“141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优化城镇用地布局,设立战略预留区、城镇弹性发展区、特殊用途区,保障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用地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维护城市历史风貌,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全面加强项目规划管控引领,优化城镇发展区建设用地配置,创新供地方式,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占城镇开发边界比例弹性管理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的合理再开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保障乡村振兴用地。贯彻落实中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确保过渡期国家、自治区专项安排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用地单列计划指标和重点帮扶县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按照年度总用地面积5%配套建设用地,探索建立“留白”指标交易使用机制,为乡村振兴预留弹性空间。

专栏2高质量发展用地保障工程

1. “五特五新五优”产业项目。重点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包括六盘山百万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项目、5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项目、百万亩马铃薯提质增效项目、固原六盘山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园、华电多级宁夏新能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宁电入湘”配套新能源工程、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固原段、固原市百万锭棉纺纱基地建设项目、宁南数字经济产业园、固原市全域乡村旅游补短板建设工程、六盘山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六盘山生态中医康养基地、固原市电商快递产业示范园、固原市地方特色美食街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2.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保障六盘山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宝中铁路中卫至固原至平凉扩能改造工程、银昆高速固原段工程、黄河水调蓄工程和后续配套工程、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黄河水通彭工程、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三线固原段、向华中输电固原电源点前期、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 “六大提升行动”重大民生项目。重点保障学前教育普及及惠普发展工程、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原州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固原市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固原市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原州区百万移民提升行动项目、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改造、西吉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彭阳县水库移民项目等一批重大民生提升项目用地。

4.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重点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城乡安全供热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全市域海绵城市推广项目、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等一批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

二、提升水资源利用保障能力

构建水安全保障格局。贯彻落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和美丽经济的要求,以实施河湖水资源生态空间管控为首要任务,统筹库坝防洪和联蓄联调,实施生态渠道、生态护岸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水、中水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地下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区域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用水保障体系,构建固原市“一带三山四水五河百库—保安全,一区四县协同绿色—促发展”的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

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科学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强扬黄水和外调水配置,有效利用非常规水,加快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新格局。原州区以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和当地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以中南部城乡供水工程、东山坡引水工程和清水河城乡供水工程为主要水源,生态用水以中水为主;彭阳县灌溉用水以黄河水入彭工程和当地水为主要水源,城乡生活用水以中南部城乡供水工程为主要水源;隆德县、泾源县当地城乡生活、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全部由当地地表水供给。西吉县灌溉用水以固扩西吉供水和当地水为主要水源,城乡生活用水由宁夏中南城乡供水替代。到2025年,通过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固扩西吉供水工程、黄河水入彭工程等多项供水工程建设,新增供水0.9亿m3,保障全市用水需求。

专栏3城乡供水保障重点项目

1.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以中卫市黄河右岸申滩至泉眼山一带的浅层地下水为水源,沿清水河向南布设输水管道,终端与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对接联调联供。建成后,将与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和东山坡引水工程联供联调,可为原州区工业、城乡生活及中南部城乡供水提供保障。

2.固原市黄河水入彭工程。建设输水管道长58公里,建加压泵站1座、高位调节水池1座、各类管道建筑物60座。年向彭阳县输黄河水2000万m3。

3.固原市“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互联网+城乡供水”全市域实现综合运用。

三、推动林草资源合理利用

聚焦“三山五河”区域,推进林草资源总量增长,实施国土绿化、生态经济林建设,优化林草资源空间布局结构,提升林草碳汇增量,加快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推进林草资源总量增长。重点对“三山五河”区域,大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稳定增加森林、草原面积。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用地,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六盘山林草资源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在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持续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发挥森林、草原、水域与湿地等生态要素固碳作用,提高森林资源蓄积量和郁闭度、草原植被盖度、湿地涵养能力等生态系统功能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25年,森林面积达到517.51万亩,力争森林蓄积量达到950万m3,森林固碳能力大幅提升。

保障林草产业用地需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生态经济产业工程,培育增绿增富产业,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立足固原市生态经济发展需求,科学研判现有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转变用途和腾退指标等多种途径,从林草生态发展空间、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可利用空间、退耕还林地可利用空间、村庄绿化与庭院经济可利用空间调配林草用地指标,保障生态经济发展需求。

加快生态经济产业建设。林果产业。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统筹国土绿化与经果林结构调整,在立地条件适宜区域,鼓励营造生态经济林,科学种植山杏、山桃、沙棘、红梅杏、大果榛子、花楸、枸杞、苹果等树种,壮大区域经济和林农收益。到2025年,打造一批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发展枸杞4.2万亩,新建生态经济林19.1万亩,提升改造低效经济林37.17万亩,其他经济林14.4万亩,特色苗木20万亩。城乡绿化和庭院经济建设。围绕旅游观光线路,推进旅游通道绿化,实施高标准景观绿化提升。加大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大水系”护岸景观绿化带建设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村庄规划为引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鼓励庭院房前屋后经果林种植,按照乔、灌、花、草结合的林种配置,打造以观赏、采摘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和生态果林,促进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推进林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庄点绿化及庭院经济林9.4万亩,建设森林乡村或美丽乡村491个。

探索林下富民业态。依托各县区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萌空间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林下种植、养殖品种,积极发展林草、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经济,建立有规模、有效益、有影响的林下经济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突出林下产业优势互补、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协调持续发展。到2025年,发展林下种植6.5万亩,建设一批林下养殖标准化产业基地。

提高林草资源碳汇能力。推进实施兴林富民战略,落实生态经济“3353”发展路径,加快森林培育、森林草原保护和林业可持续经营建设,提高林草质量,增强林草减排增汇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开展森林碳汇、碳源平衡测算,构建碳汇造林、森林经营增汇减排、碳汇计量监测、碳汇管理机制和适应气候变化建设体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固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立碳汇交易平台,试点示范碳汇造林30万亩,开展森林碳汇经营20万亩,实施碳汇交易,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项目查看更多>风光项目查看更多>宁夏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