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项目正文

风光项目2.75GW!宁夏固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通知

2022-10-21 09:24来源:固原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项目风光项目宁夏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与固原市第五次党代会、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聚焦“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着眼履行好“两统一”职责,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新格局,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统筹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生态文旅特色市、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式发展,奋力描绘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固原新画卷。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固原市生态保护成果来之不易,要继续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坚守资源底线,全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新格局。

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节约全过程管理,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坚持要素服务保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空间载体和要素保障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供给,强化资源保障、提升资源品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增进人民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自然资源惠民服务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方向,发挥自然资源管理在城乡统筹、乡村振兴、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调节、引导和促进作用,使人民受益、人民满意,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严守资源底线,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服务方式转型,提升自然资源治理效能,努力营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自然资源制度环境,激发自然资源事业活力。

第三节主要目标

一、2035年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二、“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目标

到2025年,全市自然资源保护更加有效,自然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普遍提高,自然资源服务民生成效明显,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总体提升,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构建新格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监督实施、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和落实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并全部实现上图、入库、落地。

——自然资源保障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期间,确保完成永久基本农田达到自治区下达指标;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高于自治区下达指标;新增煤炭储量2.6亿吨以上,新增岩盐储量3亿吨。

——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实施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面积24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79%,林木蓄积量950万m3,湿地面积保护率达到54%,绿色矿山比率达到100%。

——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新转变。自然资源利用总量和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存量土地得到有效盘活利用,实现用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自治区下达任务,万元GDP建设用地量、用水量稳步下降,矿山“三率”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矿山比率达到100%。

——资源权益保障取得新进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基本建立,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十四五”期间,基本建立全民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体系。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实现“应登尽登”。

——科技创新成效获得新提升。“十四五”期间,科技支撑更加坚实,基本建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五应用”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完成全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43%,1:5万综合地质调查71.4km2。大力提升全域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城市主城区三维模型等地理信息数据应用能力。

1.png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国土空间高效开发、有力保护和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为重点,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抓手,加快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健全“二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市县“二级”规划次序,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协调性-实施性纵向传导机制。强化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规划协调,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的横向衔接机制。实行全域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落实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严格落实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建设内容包括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用地分类、统一空间管控分区,制定多部门空间规划协调标准、成果数据标准、空间数据入库标准等。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上下衔接“接口”体系。明确市级规划对县级规划的管控重点,落实空间发展底线、差异化国土空间管制指标要求;对县级规划内容上报反馈的校核汇总,确定衔接时点、节点,保障市县空间规划的统一性。建立国土空间信息平台联动工作体系。搭建国土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国土空间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功能,“一张蓝图”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建立市县两级空间规划审批平台,推进审批联动,实现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助推智慧固原建设。

健全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体系。统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运行保障四个体系,构建完善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传导实施-用途管控-实施监测-实施评估-考核奖惩-规划修编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保障的闭环管理秩序。强化和改进规划审批。改进规划审批,精简规划审批内容,加强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及“一张图”核对。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优化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健全规划监测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结合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二、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以“三线”为约束的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覆盖。

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责任主体。引入责任考核清单管理理念,将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纳入规划考核目标清单管理,明确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具体要求,健全“指标、空间、清单”的用途管制,强化“三区”空间管理,明确各类空间的责任主体、管理职责和管控措施。

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实施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用途管制,建立分区分级细化管控规则;建立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用途转化管制规则;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规则。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城镇用地效率控制约束规则。

建立差异化用途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用途管制制度,为地方管理和创新发展留有空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项目查看更多>风光项目查看更多>宁夏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