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安徽蚌埠:因地制宜推进风光及配套储能设施建设 打造怀远、固镇、五河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

2022-05-25 14:40来源:蚌埠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储能风光储一体化安徽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实施升级版净土保卫战

1、加强土壤污染系统防控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加强空间布局管控,推进土壤污染调查成果落地,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管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信、住建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各部门土壤污染防治责任清单。探索建立工业产业调整、退城入园等过程中的土壤污染预防和再开发利用监管机制,实现企业规划布局、退出、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再开发利用准入等全过程有效监管。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历史遗留废渣、废水排查整治为重点,建立规范化考核机制,提出具体治理任务和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链条。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向未利用地、荒地、废弃矿井、滩涂等环境非法排污的违法行为。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省、市统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点,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法定义务。定期更新发布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督促重点监管单位落实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例行监测等法定要求。将重点监管单位防治土壤污染法定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重点监管单位将防治土壤污染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已查明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重点监管单位,应督促落实必要的污染源隔断、污染区域阻隔等风险管控措施。重点监管单位应结合生产设施或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提升,同步实施物料和污水输送管线架空、车间和固废贮存场所防渗改造、重污染区域土壤修复。

2、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农产品检测等,动态调整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巩固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机制。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安全利用类农用地集中的区域,制定实施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方案,推广应用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持续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监管,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

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风险因子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受污染耕地污染成因排查。实施农田“断源行动”,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计划。

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灌溉用水等质量控制,积极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推进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以重金属污染耕地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典型受污染耕地,在切断重金属等污染源头的前提下,推进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为目的的修复试点工作。

3、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污染地块分布以及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按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污染地块的风险等级,污染地块名录实行动态更新。加强建设用地在规划许可、土地流转、治理修复、施工许可等环节的管理,探索建立拟再开发利用工矿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提前调查制度。依法督促有关工业腾退土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对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在完成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前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无关的项目。强化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将注销、撤销排污许可证企业及时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腾退土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到2025年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

有序实施土壤污染修复。以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修复工程监管,推广绿色修复理念,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和修复过程中产生异味等二次污染。存在地下水污染的,要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同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强化“治土”科技支撑,推行“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拓宽土壤修复融资渠道,建立高风险企业土壤修复准备金制度,鼓励PPP等模式参与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工作,加快推进西部工业区搬迁后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4、协同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加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根据全省部署,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和地下水监测数据报送制度。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工业集聚区、化工企业、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矿山开采区等区域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摸清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清单。

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化学品生产企业、危废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时,载明地下水污染防渗和水质监测相关义务。加强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釆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的防渗情况排查和检测,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确保“十四五”期间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专栏5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蚌埠市关闭退出企业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项目,蚌埠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项目;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怀远县虹桥化工有限公司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五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风险管控工程;

(3)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蚌埠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项目;

(4)地下水污染防治:蚌埠市淮上化工园区地下水调查评估项目。

(四)深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推进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严格环境准入管理,从严审批新建、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强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围绕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和一般工业污泥综合处置能力,推进一批污泥资源化处置项目落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因地制宜开展废旧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橡胶轮胎、废旧动力电池等循环再利用。完善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固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全面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积极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四分类”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加大对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的改造力度,推进建成区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进行资源化处理。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支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鼓励区域共建共享焚烧处理设施,配套建设飞灰处置设施。加快建设蚌埠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探索开展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积极倡导“光盘行动”,规范全市餐厨垃圾收运流程,探索开展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备式建造技术,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引导就地就近回用,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再利用设施,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建筑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全程监管建筑垃圾产生、收集、中转、运输、分拣、处理处置等全过程,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绿色化。

加强废塑料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和清理整治,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依法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动实施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物为重点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充分结合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地方特色,积极推广替代产品,增加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绿色产品供给。持续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创新推动快递、外卖行业包装“减塑”。常态化开展河湖水域、岸线、滩地等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联合专项行动。

2、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管控

筑牢危险废物源头防线。严格项目准入,所有新建的化工、制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产生危险废物的重点行业企业应进入工业园区。围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重点涉危企业环保智能监控体系建设,在涉危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智能地磅、电子液位计等设备,集成视频、称重、贮存、工况和排放等数据,实时监控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流向,数据上传安徽省固体废物动态信息管理平台。

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组织危险废物环境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全面查清涉危单位生产经营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环境风险隐患,精准掌控涉危单位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接收、利用、处置等情况,健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台帐,探索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系统。强化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以化工、医药等为重点行业,以废酸、废碱、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废铅蓄电池、精(蒸)馏残渣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类别,以贮存处置量大、非法转移、倾倒、处置案件频发和管理力量薄弱的县区、园区为重点区域,创新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产废数量核查等措施,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

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遵循服务当地、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控制发展的原则,着重推动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淘汰落后和升级改造等工作,有序发展新增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企业。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鼓励园区管理机构直接投资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设施。推动构建小量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体系,破解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费用高、管理不规范等难题,确保“十四五”期间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

3、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处置体系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强化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严禁混合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严禁混放各类医疗废物,加强对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等一般医疗垃圾的回收利用管理。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买卖等行为,建立医疗废物特许经验退出机制。积极推行医疗废物在线申报登记和电子转移联单,到2025年,医疗废物申报登记率、执行电子转移联单率均达到100%。

补齐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板。全面摸查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转运、处置情况,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网络。推进基层卫生室、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医疗废物集中收集暂存点,实现医疗废物应收尽收。鼓励人口50万以上的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因地制宜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升重大疫情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区域医疗废物协同与应急处置机制,将现有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作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

专栏6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

(1)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置设施建设:淮上区新力德垃圾分类与回收分拣中心项目,固镇县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怀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蚌埠市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飞灰填埋区)项目;

(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蚌埠市污泥深度处理项目,怀远县污泥处置项目;

(3)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蚌埠市危险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一期),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项目。

(五)持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声功能区管理,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科学划定噪声防护距离,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进工业企业逐步搬离居民集中区,合理布局工业区与居住区,保证工厂企业等噪声源与居民住宅的有效隔离,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厂居混住矛盾。

强化区域噪声管理。深化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加强商业和文化娱乐场所隔声与减震管控,严格要求娱乐场所按规定时限营业。加强环境噪声执法检查,对于排放噪声超过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造成严重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限期治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开展“绿色施工”创建,提倡使用工艺先进、低噪声的建筑施工机具,加强夜间与特殊时段噪声管理,切实降低噪声扰民事件的发生率。

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加强机动车管理,合理规划运行路线和时间,在噪声敏感区域内继续实行分时段分路段车辆“禁鸣”,推广使用低噪声车辆。在现有城市快速化交通干道、高铁两侧等群众投诉频率较高的地段,合理设置噪声屏障,削减交通噪声对敏感区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储能查看更多>风光储一体化查看更多>安徽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