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人物正文

施正荣、苗连生时代已过

2013-07-12 10:25来源:光能杂志关键词:施正荣苗连生李仙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此时中国设备厂商也逐步崛起,在层压、铸锭等方面技术水平赶超国际竞争对手。当时还叫中能的协鑫硅业产品质量也逐步稳定,他们的铸锭炉供应商精功科技也在逐步蚕食GT Solar(后更名为GTAT)的市场份额。林洋新能源董事长陆永华在得力助手、总经理王汉飞猝死后,心灰意冷,终于在2010年将剩余股权在高点出售给韩华新能源,而韩华也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改变以往只作组件的模式,依托集团资金支持,希望打通硅料到组件的产业链。 国内市场方面,由于市场环境极好,国内对第二届金太阳申报显得提不起兴趣,这时英利决定全力供应金太阳工程,为后续国内业务拓展奠定基础。此时除First Solar之外的薄膜企业遇到比晶硅厂家更大的困境,各家企业都处于半关停状态。7月,应用材料宣布退出薄膜设备领域,随后,购买了应用材料设备的尚德在8月宣布停止薄膜生产,损失10亿元。First Solar在8月宣布在内蒙打造2GW的薄膜电站,但由于水土不服,后续几乎没有进展。

2011年2月,Solarbe报道了欧洲组件价格集体跳水的消息。德国对于2010年的安装盛况措施不及,所以在2011年多晶硅成本已经趋于合理的情况下连砍数刀,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德国环境部长Norbert Rottgen被业内称为“光伏杀手”。从此行业进入微利甚至负利时代。这时阿特斯受影响反而较小,于2012年跻身业内4强。在2010年稍得喘息的LDK负面消息满天飞。同年硅片价格暴跌,各大组件厂商几乎集体毁约或协商重新签订硅片购买合同,尚德为MEMC付了2亿美元“分手费”,后又深陷诈捐门,由于缺乏危机公关手段,尚德至此陷入媒体口诛笔伐的“汪洋大海”中。

SNEC和Intersolar做为业内两大盛事,历来是行业变化的分水岭。但在2011年的Intersolar,许多第一次参展的浙江光伏老板在飞机上给笔者憧憬着在慕尼黑拿到多少的订单。但那次很多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有的企业甚至吃到了鸭蛋。沉不住气的企业所有者开始拿管理者们开刀,大量的人员变动出现在这一年。

青海的“930”给业内打了一剂强心针,1.15元/瓦的补贴引发安装狂潮。同年中国光伏安装量超2.7GW,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短短5个月内。当时青海有超过10万人做光伏安装,倒卖路条也成了赚钱最快的手段。

2011年底,SolarWorld从德国追到美国市场,开始煽动双反。

总的来说,2011年,行业巨头还在尽力维持着亏损的窘境,没有除掉名为“面子”的遮羞布,但到2012年,谁都笑不出来了。

2012年6月,笔者在德国慕尼黑邂逅Intersolar的总裁,追问德国企业推动双反后Intersolar在德、美所受影响。他颇为无奈的说:“我们只是一个展览商。”在2月Q-cells宣布破产后,设备巨头centrotherm也宣布破产保护。该次展会很多中国企业购买了展位却没有去参加,或放弃,或已经倒闭。不过很奇怪,去年的SNEC参展企业却是创历史新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施正荣查看更多>苗连生查看更多>李仙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