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北极星专题:光伏这七年(上篇)

2012-12-05 10:00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洛阳中硅这样的本土上游企业原本应该是很多国内光伏企业的福音,但国内许多同行对它并不看好:“生产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300度,而国际同行仅为100度,同时国际的电价比国内的便宜很多。”他们认为在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同行利润丰厚时,洛阳中硅可以分得一杯羹,但随着国际多晶硅厂的扩产,洛阳中硅在技术上的劣势已经呈现出来,这也恰恰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最短板。

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据80%以上的市场。但“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洛阳中硅300吨的项目投入资金高达2.4亿元人民币,预计完成2000吨的扩产项目还需要投入资金14亿元。

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美国的Hemlock、MEMC以及德国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特殊垄断性,国际上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已联合禁止进行技术转让,数十年来中国欲购无门。

前苏联解体后,2000年中国有机会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但也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然没有达到1000吨产能的业界公认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吨/年),同时俄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消耗12吨硅材料。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太阳能级电池已经达到145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那么对硅材料的需要已经达1.74万吨,超过全球太阳能硅材料的实际用量。此时的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500吨,并且技术上比较落后,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洛阳中硅等企业的存在很难改变中国95%的硅材料需要进口的局面。而国内绝大部分光伏企业没有与国际大厂进行谈判的能力,只能在自由市场进行采购。据了解,硅材料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还经常“有价无货”。

2006年8月,无锡尚德和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采购合同,采购价值高达五六十亿美元的硅片。除了尚德,国内还没有第二家光伏企业具有与国际硅片厂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