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北极星专题:光伏这七年(上篇)

2012-12-05 10:00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尚德负责市场战略研究的夏爱民的名片上印满了UL、TUV、CE、IEC、ISO9001等认证标识,夏爱民称在光伏产品供不应求的2004、2005年,这些认证只是锦上添花,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以前打点擦边球,或者搞点贴牌也能出口,现在已经严格很多了。”林洋COO王汉飞介绍说,林洋成立第一年就拿到德国的TUV认证,经过7个月漫长而严酷的考验,也已经通过美国UL的检测,在此之前国内通过UL认证的只有尚德和天威英利两家。

德国市场受挫,国内许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美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加利福尼亚州已通过“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立法,计划耗资33.5亿美元,完成3000兆瓦太阳能系统建立。

要进入美国市场,许多采购商都要求产品要取得UL认证。“并不是他们迷信UL的权威,而是只有UL标志的产品才能顺利购买产品保险,UL认证产品在出现质量事故后,采购商有可能逃脱产品责任。”有业内人士评价说。

随着越来越严格的认证和越来越高的技术门槛,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也在缩水。“现在光电转换率达不到16%几乎已经不可能进入德国市场了。”施正荣当时认为,虽然国内许多光伏企业都声称转换率高达16%,但在大规模生产中,产品稳定性非常重要,真正要达到较高的光电转换率,对于硅材料质量以及工艺技术水平要求都很高,国内很多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

这意味着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已被德国、美国等光伏主流市场拒之门外。而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全球的近九成,高达97%的产品需要出口,更何况最近激增的产能也需要在海外释放。两个因素对撞的后果自然令人忧虑。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认为:“我们如此庞大的产能不论涌向哪个国家,都必然会遭到当地政策限制。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初期竞争局面形成的必然结果。” 孟宪淦的这句话,足以证明欧美对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的理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