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人物正文

写给光伏——我叫施正荣

2012-03-16 16:46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施正荣光伏光伏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事实上,2006年以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逐渐从资本热捧的新星过渡成为一个成熟产业,彼时的造神运动也终归于理性——从这个层面讲,施正荣走下神坛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并且,这对尚德来说,未必是坏事。

不过这些质疑注定让施正荣的本命年更加艰难。他属兔,他说属兔的人都很敏感、敏锐和温和。不难推断,凭借其“对任何事敏感”,他早已对上述问题了然于胸,但他却更愿意拿华为做类比:“很多企业每到十年,就要发动很大的变革,包括尚德在内。”施正荣对《环球企业家》说:“我很清醒地知道,这些都是成长之痛。”

章鱼战略

如果给施正荣找一个性格迥异的人当做镜子,英利董事长苗连生恐怕是最佳人选。这位军人式领导者以精明务实著称。他极少参加外界的社会活动,把全部精力聚焦于最现实的技术路线(多晶硅)的成本降低,宣称“10年内都不会做薄膜太阳能”。有人把英利比喻成一把杀伤力极强的利剑,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一点,出手又准又狠。

施正荣则不同。国际化视野和流利的英语使他能跟各种人自由交流,他也非常乐于出席各种社会活动。这种开放思想下,过去十年尚德呈现出了一种“章鱼式”的扩张路径:以电池组件为中心,不断往上游延伸(参股硅料硅片公司),往下游试探(拓展系统业务和电站投资),往横向扩张(尝试薄膜电池和光伏设备制造)。此外,尚德还是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最先使用者,去美国投资建厂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第一个深耕者和清洁化生产的最先倡导者。

与施正荣有20多年交情,现为尚德高级副总裁的蔡世俊认为,在不怕触摸新事物上,施正荣继承了他老师马丁格林(MartinGreen)的衣钵,这位“世界太阳能之父”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多人同时进行一个研究项目著称。蔡世俊指出,这种摊子铺很开的战略风险在于,如果实力不够或判断力不好,失误就在所难免。“就像你赌一样,不可能次次赢”。

2010年8月尚德停止其薄膜电池生产线便是最好的例证。作为与晶硅太阳能电池并行的另一种技术路线,薄膜电池在2006年多晶硅价格疯涨时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的救命稻草(事实上也仅是稻草而已)。尚德自然是第一批吃螃蟹者,但如今得停产意味着当年这一宣布投资3亿美元,计划在2010年形成400MW产能的宏伟计划,最终以亏损5000万美元、只产出几十兆瓦告终。

类似的章鱼断腕事件还有两件:3年前,施正荣为保证上游原料供给,以参股的方式与辉煌硅材料和环太科技合资组建了一家新公司辉煌硅能源,但在2010年6月,这个施精心打造的产业联盟宣告解散;2年前,施正荣曾高调向外界推出一种“革命性”的高转化率技术“冥王星”,也在最近半年不断传出“遭遇挫折”传闻,直接原因是迟迟不能实现产业化。

尽管上述事件造成的实质影响尚不足以动摇尚德的根基,但在恰逢尚德的主业电池组件利润下滑的2011年,业内怀疑尚德是否还名副其实的声音越来越大。

尚德赚钱能力的下降,是外界质疑尚德的核心。其高成本主要源于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的缺失。在业内,以英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无不践行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但施正荣对此举一直保持距离,他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方式——通过少量参股的方式介入上游环节。他称其为“虚拟垂直一体化”。但这并没有自己直接投资可靠,加之2010年又是典型的硅片厂强势的年份,尚德利润率的持续下滑不可避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施正荣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