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一位海归博士的光伏“过山车”

2013-06-09 10:34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高原关键词:正泰太阳能杨立友光伏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海归+本土民营企业”的合作模式。很多海归回国创业,多采取“技术+投资”的形式,即自己有一项技术,寻找风险投资,进而慢慢从小做大。而杨立友则不同,他选择了跟国内根基比较深厚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他认为,参与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这种模式有它的优势。因为这样的行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银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推动,而不是靠一个小的产品不断地去打市场。

从创立到现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即使光伏产业发生了惨痛的巨变,但正泰太阳能依然成为了目前惨淡的大环境中少有的例外,过去两年都在盈利,去年的销售额也达到了50亿元,这在行业内已实属难得。与其他一味追求产能扩张的光伏企业不同,正泰的脚步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早早便开始了布局,这也成为了它能够在当下的中国光伏行业“站稳脚跟”的最大原因。正泰太阳能是国内最早介入电站开发业务的企业,早在2008年末前后,就开始了光伏电站的开发。与此同时,正泰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光伏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而这一次的关键人物,依然是杨立友。

2009年,中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之一就是装备问题,中国的高端制造行业远远落后于国外,光伏设备俨然在列。当时,正泰太阳能正决定花大价钱进口国外的设备,那时国际上能制造光伏核心生产设备的企业也只有两三家,水平还参差不齐,正泰看上了一家瑞士公司,一台设备的价格差不多是1亿元人民币,“钱都让对方赚走了,人家还牛得不得了”,用杨立友的话说,“给钱还不卖,还得做调查,看我们的团队有没有能力消化它的技术”。

这也是当时中国整个光伏行业的弊端之一,除了经常被形容为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之外,其实装备也是掌握在别人手里。通俗点解释,我们花了很多钱去买了装备来,又花了很多钱买了原料来,最后做一个简单的加工,把产品做完,还要卖到国外去,最后大部分利润都被别人赚走了。“我们的装备以这么贵的价格买来的话,要多少年才能赚回来?”杨立友思考过后,打算自己进行研发和制造。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以钱学煜博士为首的团队成为了正泰争取的对象。这个团队里的人在国际最顶端的大型设备公司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技术水平在他们服务的国外公司里面都是一流的。“当时我就找了这个团队跟他们一块探讨:这个设备我们能不能做?在中国做有没有成本优势?第一要能为产业服务,第二要能够做成一家盈利的、实力强大的本土高端装备企业。大家讨论后觉得这是完全可能的。”杨立友坦言,“又一次一拍即合。”

于是在正泰太阳能股东方的支持下,出资成立了装备公司,这就是理想能源。当时它的定位就是太阳能薄膜电池的高端制造装备,尽管之后又做了一些拓展,发展成了光伏、LED、平板显示三大产业,但技术基础是相通的。而在2012年11月离开正泰太阳能总裁职位后,杨立友的工作重心也渐渐转入了理想能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正泰太阳能查看更多>杨立友查看更多>光伏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