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甘肃:扩大光伏基地建设规模 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展规模化建设

2024-03-27 13:45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关键词:大型风光基地太阳能发电甘肃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系统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统筹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入实施“铸魂”“探源”“守根”“塑形”行动,建设分类保护、集中展示、融合发展、综合利用四大功能区,形成“片区支撑、点段牵引、连线整合、系统推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地。

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围绕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总体布局,保障重点项目工程实施。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示范区,培育甘肃文化发展新动能。保障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将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区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优化文化与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区布局。将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纳入风景名胜区管理,优化风景名胜区空间管理范围。甘肃省共划定15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1个。

加强小崆峒等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空间开发相协调,统筹带动周边环境改善,实现城景交融,营造高品质的市民活动空间;强化官鹅沟等城郊型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城镇、生态和农业功能空间的融合,制定生态郊野单元,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旅游需要;丰富麦积山等远郊型风景名胜区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打造带动乡村振兴和富民行动的空间载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休闲地用地政策。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前提下,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内,适度开展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对开发建设活动实施统一的用途管制、规划许可,以及监督实施。在不涉及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支持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文化旅游项目用地需求。

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率先筛选一批自然和文化价值特色突出,以及具有较高艺术、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域,重点保障高品质服务设施和联结中心城市的交通设施用地需求,申请设立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

以中心城市为服务枢纽,推动绿道建设,将山林、河湖、冰雪、草原、温泉、沙漠等特色自然景观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圈”“休闲旅游度假地”。增强旅游铁路、旅游公路风景道、慢行绿道等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衔接,为公路沿线自行车道、步道以及旅游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提供合理的用地保障。

利用废弃地、废弃矿山等支持文化和旅游用地需求,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保障文化和旅游新业态用地。

第三节 彰显国土空间的特色魅力

构建“四廊十五核十六区”的魅力国土空间格局。科学识别、综合评价甘肃省魅力国土空间,以保护为基础,科学利用全域魅力国土资源,提出“廊—核—区”的多层发展体系,总体形成“四廊十五核十六区”的魅力国土空间格局。

塑造区域自然人文特色。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特点,依托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重要山脉、水系,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发掘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发展优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将文化和旅游资源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综合管理。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展示、自然景观欣赏和游憩功能,促进区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城镇乡村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和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第八章 强化空间统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需求以及资源能源开发空间布局,协调解决空间矛盾问题,优化空间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军民融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保障体系。

第一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构建“九河连通、四横一纵”的全域水网主骨架,提升甘肃省供水保障能力。其中“九河”为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大通河、洮河、渭河、泾河和白龙江,“四横”为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龙江引水和沿黄引提水供水带,“一纵”为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统筹利用引江水、引黄水、内陆河引水、当地水、再生水等,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白龙江引水、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等工程,推进引哈济党工程协调论证,加快引大入秦延伸增效、陇南国家油橄榄基地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配合国家推进南水北调西线、黑山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论证。加快甘肃省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设。对现状引、提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提升工程供水能力。建设景泰川电力提灌提升增效工程,为黄花滩移民区提供城乡供水和灌溉水源保障。科学应对冰川融水加速和干旱缺水,提高对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区等水资源保障能力,支撑“一核三带”区域经济发展。

健全以流域为单元的防洪减灾体系。在河西内陆河流域,重点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及浅山区对城市和灌区安全威胁严重河段的治理。在南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甘南地区,重点加强威胁城镇和人口密集区安全的高风险山洪泥石流沟道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综合防治。在陇中和陇东地区,重点加强黄河、渭河、泾河、马莲河等干支流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河川谷地的防洪建设。

提升城乡一体的多水源保障能力。提升地级市供水能力,推进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城市多水源建设及水源联网联供,推进平凉市、庆阳市等城市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酒泉市、张掖市等城市地下水源置换。完善县级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实施区域性重点水源工程拓网提质及引水入城,建立覆盖县级城市的城市水网。

通过骨干工程延伸配套建设,扩大农村人饮供水覆盖范围。加快集中供水水源建设,在骨干工程覆盖范围外且城镇供水管网难以延伸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提高水源保障能力。

提高农产品主产区的灌溉保障。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在河西灌溉农业区、沿黄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带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第二节 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布局

保障省域“三廊六通道多联”综合交通通道和“2—6—6”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落实国家大陆桥、西部陆海、京藏三条综合交通走廊布局,打造三条交通主廊道,即“丝绸之路”交通主廊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主廊道、“宁甘青”(银川—兰州—西宁)交通主廊道。到2035年,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4.8万公里左右。

支持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强化国家运输组织枢纽功能和国际化要素集聚,增强甘肃省参与区域竞争、融入向西开放的竞争力。支持天水市、庆阳市、陇南市、敦煌市、武威市、张掖市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支持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平凉市、甘南藏族自治州6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支持“一带一路”国际性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兰州陆港建设,打造兰州市为我国向西开放运输组织枢纽及辐射西部、中部地区的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平台,建设西部货运枢纽中心和铁路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甘肃(武威)陆港建设铁路集装箱场站,推动公铁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甘肃(天水)陆港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物流配送基地,优化铁路通道与陆港衔接。支持金昌市申建国家级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嘉峪关市积极发展集多式联运综合保税为一体的智慧型、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现代物流区域性中心城市。

支持航空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中心,东西机场群为两翼,覆盖甘肃省大部分市县的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打造重要的航空枢纽。有序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新建平凉、临夏、定西机场以及武威军民合用机场,适时推进嘉峪关、张掖、庆阳、金昌、陇南成县、甘南夏河等机场扩建,加快建设一批通航机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深度参与建设“空中丝绸之路”。

支持高质量铁路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高速(快速)铁路骨干网,按照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总体布局,推进兰州铁路枢纽优化提质,加快建成兰张三四线、兰合线、西成线等铁路及兰新客专兰州至西宁段达速提质工程。加密普通干线铁路网,构建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轴的“鱼骨状”路网布局,加快建设天陇铁路,规划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铁路、环褚铁路,以及宝中线、西平铁路增建二线;有序推进酒额铁路向北延伸等铁路前期研究;推进资源能源开发专用线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配套建设园区铁路专用线和铁路集疏运支线,提升陇煤入川能力和疆煤、蒙煤入甘运力。

支撑完善省域干线公路网骨架。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为基础的省域公路网系统。推进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和交通繁忙路段、共线路段扩容改造,加快实施城市群、都市圈、重点城市组团城际快速公路通道建设,有序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畅通省际快速出口通道,完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加快沿边公路、省际出口路建设,推进服务重要景区、枢纽集疏运路段公路建设,支持观光铁路、旅游风景道等连接可达。在不改变高速公路用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

建设广覆盖的农村公路网。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硬化路成果,推动更多交通建设项目进村入户,鼓励农村道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体化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等,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推动实现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和边疆自然村通硬化路。

推进内河水运发展。重点推进黄河临夏段、兰州段、白银段航道建设。研究推进白龙江航道建设。布局形成以兰州、白银、临夏、陇南等港口为主体,其他港口为补充的内河港口发展格局。推动黄河甘肃段刘家峡至景泰旅游通航,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

保障城乡公共交通服务需求。支持城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轨道交通布局,提高公交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风景道、绿道体系,规划布局以游览功能为主,兼顾部分运输功能的旅游公路风景道。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公交覆盖率,将公共交通服务延伸至县域范围。

加强偏远地区基本交通服务保障。提高省域毗邻地区、环境恶劣地区公路进出通道覆盖能力。加强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等地区高速公路衔接通道建设,提高高速公路网络覆盖能力和服务水平。至2035年,基本实现市级行政中心45分钟上高速(快速)铁路、县级行政中心60分钟上铁路。

第三节 形成安全绿色的能源资源布局

优化矿产勘查开发布局。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勘查增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重点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空间,全面提高甘肃省煤炭供给能力,鼓励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强伴生资源和空间叠合资源的开发利用。围绕国家划定的6处能源资源基地、16处国家规划矿区、1处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划定13处省级重点开采区、38处省级重点勘查区,强化绿色勘查开发、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转化力度,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依托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持续推动风电基地建设,建设酒泉地区特大型风电基地,拓展金(昌)张(掖)武(威)风电基地规模,扩大白银市、定西市、庆阳市等地区风电装机规模。扩大光伏基地建设规模,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展规模化建设,实现太阳能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农牧业融合发展。推进嘉峪关市、敦煌市、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金塔县、高台县、山丹县、临泽县、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永登县、景泰县、环县、东乡族自治县等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酒湖直流输电工程配套光伏发电项目,多元化发展光伏发电。积极探索光热发电建设模式。在资源富集、建设条件优越的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金塔县、玉门市、高台县、金川区、民勤县、古浪县、景泰县等地区谋划实施长时储热型光热发电项目,推动“光热+风光电”一体化项目,发挥光热发电调峰作用,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和可靠性。重点保障民勤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产供链项目,引领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

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梯级水库调蓄能力,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谋划布局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加快肃北东、党河、昌马、张掖、平草湖、黄羊、西营、东大河、东乡、黄龙、永昌、皇城、阿克塞、平川、康乐、积石山、宕昌、玛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提升甘肃省电网系统调峰能力。

支撑电力源网荷储高质量发展。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建设陇东—山东直流、河西—浙江直流、酒泉至中东部直流、库木塔格直流、腾格里第二回直流、巴丹吉林第二回直流外送通道,积极对接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展,充分预留西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电力外送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空间,积极开辟新的输电走廊。持续完善主网架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加强省际750千伏输电断面联络,提高甘肃省电网西电东送能力。强化甘肃省750千伏主网架,优化增加750千伏变电站布点。提升甘肃省330千伏主网架供电、输送能力。围绕市、工业区等负荷中心,形成330千伏电压等级分区合理的供电格局,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保障石油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增强油气储备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原油和成品油储备战略布局,做好在甘石油储备项目建设。支持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成品油管道运输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健全完善成品油分销体系,保障成品油稳定供应。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甘肃段等国家在甘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甘肃省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和管网互联互通,提高管道覆盖范围和供应能力。

第四节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完善覆盖全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保障电信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引导数据中心向算力需求旺盛、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集聚,在甘肃省范围内形成多点算力保障体系。推进工业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兰州新区高性能计算(超算)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提升算力层次和供给水平。

加强航天航空遥感、定位导航、地面调查监测等系统集成应用,推进智慧国土建设。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支持智能交通物流、智慧水利、智慧环保、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低碳绿色能源基地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保障国家安全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优先保障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优化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支持国防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电磁空间安全。秉承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原则,合理规划和预留通信局所、机房、基站等通信设施用地,全面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保障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第五节 构建综合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保障应急救援中心布局。建设多级应急救援中心。支持人防疏散基地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确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防控区域,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的区域布局。

保障陆水空协同的网络型生命线工程。建设陆水空协同的网络型生命线工程。支持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建设,以及备灾中心、备灾仓库建设。

制定安全韧性发展策略。严格执行国家及甘肃省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重大危险源、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人为灾害隐患的相关防控标准。采取防搬治结合的措施,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任务,实施重、特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强化城市活断层探测,开展大震危险源探查,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提升城镇地震安全韧性。针对城市内涝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预留城市自然河湖水系行洪能力,优化城市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设施布局。加强林火阻隔和应急道路建设。支持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消防安全改造,合理布局消防队站,支持区域性应急保障中心和市级应急救援战勤保障消防站建设。配置城市公共卫生、灾害事故等安全应急设施,提高城市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布局完善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协同铁路、航空、公路和城市干道,预留区域及城市疏散救援通道,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第六节 协调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统筹协调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相关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各相关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协调项目选址、布局和空间规模,确保各类需求的空间布局不矛盾,确保节约集约用地。

引导各类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制定节约集约的水利、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分类控制标准,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合理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等区域,降低工程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分割和环境影响。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环境、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空间统筹,保障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预留基础设施廊道空间,促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功能融合,提高复合利用水平。各项建设原则上不得压覆储量规模中型以上的矿产资源地,特别是油气资源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内战略性矿产差别化管控。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应注意避让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河西走廊重要交通、能源廊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广泛开展军民合建共用基础设施,保障民用机场、铁路、大型物流枢纽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完善自然资源、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等部门用地保障机制,加大国家重大项目、国防安全设施重大项目、甘肃省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保障力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型风光基地查看更多>太阳能发电查看更多>甘肃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