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项目正文

河南济源:“十四五”光伏重大项目发布

2023-11-16 14:02来源:济源示人民政府关键词:重点项目十四五河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管理。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对标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能效准入门槛,谨慎审批高于所在地单位GDP能耗的项目。探索建立以指标分配、数据核查、效益评价、指标交易、能耗预算、能耗预警重点的“六位一体”体系,推进能耗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能需求。合理分解“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确保省定能耗强度目标的实现。

积极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积极推进用能权交易,明确实施能效标杆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以能耗增量调控为主实施用能权指标交易,推动能耗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制定用能权定价机制、出台用能权交易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新建“两高”项目在节能审查前完成市场化交易,为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鼓励企业将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形成的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

严格落实煤炭减量等量替代措施。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新建、改建、扩建燃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严控煤炭消费,加大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减煤力度,全领域、全过程压减工业燃煤,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加快推进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开展散煤治理行动,确保散煤清零。到2025年,煤炭消费量下降12%,完成省下达“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第五章 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以底线思维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能源基础网络,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

一、完善能源输运网络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加强济源变与主网之间的500千伏联系,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到2025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420兆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66千米。形成以500千伏济源变电站、油城电厂和小浪底水电厂为电源支撑,环绕济源中心城区的“三点支撑”220千伏双环网结构。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开展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改造,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电网架构,缩小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逐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燃气输送网络。加快区域输气管网工程建设步伐,完善互联互通管道和支线网络,形成通连市区、延伸城乡、互通互补、协调有序的天然气供应网络。推动外气入济,建设沁济线至晋控天庆互联互通管道工程,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推进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建设,保障园区用气安全稳定。实现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保障入驻企业用气需求。到2025年,济源管道燃气用户数量达到30万户,燃气管道总里程达到次高压管道20公里、中低压管道2000公里,天然气用气规模达到每年3亿立方米。

推进安全可靠的供热管网建设。加快配套热网工程建设,推进供热管网互联互通,提升管网运行安全性和供应稳定性。适当鼓励扩大集中供热半径,充分发挥清洁高效的技术优势。

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重点推进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产业园区、景区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和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布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以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到2025年,济源新建各类集中式充电站不少于40座,新建公用充电桩不少于1000个。

专栏六:能源输运网络重大工程

坚强智能电网工程。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420兆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66千米。新建各类集中式充电站不少于40座,新建公用充电桩不少于1000个。

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沁济线至晋控天庆互联互通管道工程,建设北航路调压室-五龙口化工园区支线,鲁泰能源-开元石膏支线,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管线等输气管道项目。

二、提高能源风险管控能力

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推进大峪、邵原、王屋等风电接入增量配电网,补齐电源不足短板,为全市电力稳定供应提供重要电源支撑。按照“退而不拆”原则,推动投运年限久、效率相对较低的部分燃煤机组转为应急备用和调峰,保障供电安全,促进全市电源运行效率整体提升。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加强调峰电源管理,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严格规范自备电厂运行管理,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构建新能源消纳基础措施,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创造空间。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储能”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工商业用电大户配套建设储能设施。

加强电力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强化电网分区运行能力,推进220千伏分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互通互济能力、上下级电网协调水平。推进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落实《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重要用户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排查,督促重要用户配足柴油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自备应急电源,确保应急发电设备“应配尽配、配而能用”。加强应急发电车、应急照明装置等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装备配备,适当配置卫星电话或远距离应急对讲机,采购涉水能力较强车辆或为车辆加装涉水配件。提升电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购置国产自主化的电子信息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逐步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降低安全风险。

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保护。完成调度主站、配电自动化主站、调控云、数据中心等防护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方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健全7×24小时网络安全在线监测机制,完善全场景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关键节点监控,提升网络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台、隔离装置等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常态监督和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健全全域网络安全技术监管体系。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储能电站建设单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全过程安全管控与监督。

增强燃气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制定现有燃气管网安全隐患排查计划,启动实施一批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应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燃气管网,对燃气管网的运行状态、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从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燃气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推进沁济线至晋控天庆互联互通管道工程建设,提高燃气供应及输气能力。优化储气设施布局,继续推动储气设施建设,发挥其在季节调峰、应急保供和应对突发事件短供断供等方面的调节保障作用。完善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优化高压、次高压管网布局,提高中压管网覆盖水平,推进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建设,对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加强管网互通互连,提升管网输送能力和可靠性水平。

专栏七:能源风险管控重大工程

电力安全保障:推进华能沁北发电机组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可行性研究,建设济源220千伏断面加强工程,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燃气安全保障:启动实施一批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打造智慧燃气管网,推进沁济线至晋控天庆互联互通管道工程、五龙口化工园区燃气管道“双通道”、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燃气管道全覆盖等项目建设。

第六章 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深入推进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筑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一、推动能源智慧化升级

推进电网数字化建设。加快“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电网的融合应用,全力提升电网智能互动能力,构建现代化智慧配电网运行体系。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积极建设“智慧台区”,建立“云管边端”数据互动体系,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消纳能力。不断提升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拓展智能融合终端应用范围,推动新型计量设备改造升级,持续开展智能变电站和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覆盖配电主站设备及应用、通信网络、感知终端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到2025年,现代化智慧配电网基本建成,智能融合终端设备应用比例得到显著提高。

加快智能煤矿建设。全面推进煤矿装备智能化升级改造,着力提升综采、主辅运输、安全监测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快基础通信网络升级改造,推动5G技术在煤矿应用,构建矿山数字高速公路,创新应用场景,加快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探索建立煤矿大数据中心或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应用创新。

促进油气设施智能化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推广智慧化加油站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

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通过智慧物联、人工智能、5G应用与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促进能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整合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设施及电气化交通,推进“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和“油电气氢”综合加能站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有效对接热力、天然气等能源网络,探索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

优化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能源产业、多能互补、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能源-经济-环境-民生”关联关系,拓展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调度、负荷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应用,推进能源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围绕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智慧能源平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化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专栏八:能源智慧化升级重大工程

数字化电网工程。重点推进现有中压线路配电自动化,新建线路同步实施配电自动化;促进数字化台区深化应用,推广智能融合终端、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加大无人机智能巡检、影像自动识别、输电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应用和推广。

智能煤矿工程。基本完成济源矿井智能化升级建设,机房硐室和大型固定设备实现无人值守或集中控制;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煤矿示范应用,探索建立煤矿大数据中心。

智能化油气设施工程。推进济源智能燃气表改造,到2025年实现智能燃气表全覆盖;建成、改造智能加油站5个。

二、强化能源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能源创新能力。以创新平台提质倍增目标为契机,打造“企业(院所)—示范区—省级—国家”创新平台梯次建设升级机制,加快谋划布局一批高能级能源创新平台。鼓励支持重点能源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建设“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新型能源研发基地。努力拓宽招才引智新渠道,积极引进能源领域创新人才和团队。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加大低成本、高能效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低碳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推进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三、打造能源产业发展新引擎

推动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引进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制造产业,围绕光伏电池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光伏玻璃、硅材料、高性能电子银浆、高效薄膜电池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研发新型高效钙钛矿电池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材料,探索发展金属离子电池材料和燃料电池材料,努力研究提升铅材料电池性能。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实现上游制造与下游应用市场协同立体化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重点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着重发展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新能源电池换电技术及设备;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开展氢燃料电池、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展压缩空气、电化学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废弃矿井(洞)储能等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加强新型储能全过程安全、智慧调控等技术研究。支持产学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牵头组建新型储能创新平台;鼓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储能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新型储能制造企业与新能源储能项目对接,促成一批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以项目带动形成储能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全产业链,着力培育和打造新型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氢能产业。一是在储氢运氢方面,利用甲醇、液氨作为储氢运氢载体,形成甲醇储氢每天200吨、液氨储氢每天50吨的储氢规模,降低氢气运输成本,解决氢气长途运输成本及安全难题。二是积极探索氢能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低成本清洁能源制氢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材料的应用,重点实施钢铁、合成氨、甲醇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开展氢能—冶金耦合利用方面的示范。三是在氢气有效利用方面,积极融入郑汴洛濮氢走廊,布局“油气电氢”综合站,改造升级金马能源现有加油加气站,谋划多能综合加氢站,氢能公交、氢能物流车、氢能环卫特种作业车等应用示范项目;抓住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机遇,延伸苯加氢—环己烯—环己醇—己二酸—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新材料产业链,助力济洛协同发展。四是增强科研创新支撑能力,联合科研院所、氢能汽车厂商、行业投资基金等,成立氢能产业研究院,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团队和企业,围绕氢燃料电池、氢能整车改造及零配件生产等延链项目,打造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高地。五是加强氢能产业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围绕“制、储、输、用(加)”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聚焦工业副产氢纯化和绿氢制取、氢气储运及加注、氢燃料电池及氢燃料整车集成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积极探索能源领域碳消纳。大力发展煤电行业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加大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BECCS(生物质能-碳捕集技术)和DACCS(空气碳捕集技术)等新型捕集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积极推进济源碳捕集产业园区建设。探索煤电与化工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煤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在化工领域资源化利用,推广二氧化碳在油气资源开采过程应用。

专栏九:能源产业提质升级重大工程

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发展高性能太阳能光伏玻璃、大尺寸单晶硅、多晶硅、高性能电子银浆,高性能银铜纳米材料、多晶硅薄膜、非晶硅薄膜等光伏电池组件及材料,推动华美新能源日产800吨太阳能光伏玻璃原片及配套深加工组件项目、龙源新能源光伏组件项目实施,推进星瀚新材料太阳能导电银浆生产、鸿辛金属年产1000吨铜银纳米材料等项目的落地。

储能产业强化工程。围绕先进储能发展高密度新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纯铅电池、铅炭电池、锌镍电池、锌溴电池等高密度新能源储存电池,新能源电池换电技术及设备;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开展氢燃料电池、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推动济源华申电源公司年产300兆瓦时储能电柜项目和万洋绿色能源蓄电池绿色技改项目落地实施,着重发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氢能产业培育工程。围绕绿氢生产、氢气储运、液氢、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等氢能行业前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推进金江炼化、联创化工等制氢项目,谋划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和固态储氢材料及储氢装置生产项目;推动氢能公交、氢能物流车、氢能环卫特种作业车应用示范;建成、改造“油气电氢”综合站8个。

能源领域碳消纳。围绕煤电行业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研发和攻关,推进碳捕集产业园区建设,探索煤电和化工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二氧化碳采气驱油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沁北电厂新型CCUS脱碳固碳示范项目和碳捕集产业园区项目的实施。

第七章 创新完善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

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乡村能源变革,强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监管,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新能源发电有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施尖峰电价和季节性电价政策,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公平合理的输配电价体系。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配电网内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加强电力市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化运行。

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总体部署,有序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落实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储气设施定价机制,合理疏导储气成本,加强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

二、推进乡村能源变革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参照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综合能源网络。

实施乡村节能降碳行动。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倡农村取暖炊事、农业生产加工等用能侧清洁能源替代,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实现农村生活用能低碳化。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

三、强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监管

加强能源低碳转型政策保障。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执行可再生能源供热相关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加强与电力市场、碳市场衔接。推动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等制度,不断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优惠利率、专项再贷款等绿色信贷方式,对低碳项目建设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再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用足用好各类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能源领域,支持能源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

优化能源监管模式。建立与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相互配合的能源监管工作机制,保障国家、省及市能源重大规划、政策、标准和项目有效落地。加强能源领域信用管理,强化能源市场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健全能源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强化能源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有效减少能源中断损失。强化能源行业贯穿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燃气管道保护、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能源主管部门规划实施抓总牵头作用,做好规划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安排,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强化协同,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规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能源项目推进中的矛盾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创新市场调控

强化示范区管委会引导和约束作用,完善财政支持、要素保障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发展、压减煤炭消费等约束性指标统计、考核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在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三、加强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能源领域法规政策,及时制定地方配套落实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四、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考核,强化专项监管,完善长期监测、滚动调整和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中期评估,按规定程序适时调整。建立高效透明的能源规划实施监管体系,重点监管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规划贯彻落实的全过程,提高规划推进、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

五、落实多规合一

加强能源规划与国家、省能源法律、规划、政策的衔接,以及与济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的协调统一;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土地、环保、林业等政策的衔接协调,建立多规合一的统筹规划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点项目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河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