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四川:2022年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产业增势强劲

2023-02-06 09:56来源:四川省发改委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项目开工四川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七)加力加劲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全省脱贫人口务工人数达229.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在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产业园和帮扶车间22个,有序推进78个搬迁安置点规范化建设,3101户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村剩余掉边掉角农户全部搬迁入住。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实施帮扶项目867个,帮助销售四川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138亿元。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农村户厕64.5万户,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8%。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7个、示范村1195个。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76个产粮大县实现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

城镇化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广元、广安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支持成都、德阳、南充开展省级示范。积极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更新改造城镇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网5.8万公里。大力实施中心镇提升工程,命名首批百强中心镇58个,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八)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民生工程有力推进。加大民生保障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改造计划的5400余个小区全部开工、将惠及居民57.1万户,既有住宅增设电梯5800部。实施基层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建设改造工程、市县覆盖率达100%,为20.4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健康服务。提升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全省城乡最低生活标准低限提高65元/月。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6490万人。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统筹做好“一老一小”工作,累计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8万个、养老床位50余万张,新增普惠性托位5890个,自贡、攀枝花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成都获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5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3.7亿元,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公共服务持续加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0所,6个县(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增设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职业教育专业590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3个。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全省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眉山,广元、绵阳、泸州、南充、凉山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省妇幼保健院天府院区等建成投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等建设稳步推进,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皮洛遗址、三星堆遗址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稳步发展体育事业,230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成功举办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第十四届省运动会。

(九)坚决有力防风险守底线,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着力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组织群众接种新冠疫苗累计约2亿剂次,创新实施“入川即检”并在全国推广,以快制快、果断处置多轮本土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积极应对夏季高温缺电极端情况,统筹调度各类电源应发尽发、能发满发,想尽一切办法保障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着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编制实施项目总投资超7600亿元的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顶峰兜底燃气发电、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用首批政府储煤基地,新增储煤能力200万吨。全面完成迎峰度冬电煤储备任务。

防灾减灾救灾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有力有效应对“6·1”芦山、“6·10”马尔康、“9·5”泸定地震,强化预警预报,高效组织应急抢险救援,转移安置10万余人,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灾区生产生活有序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妥善处置多起山洪和地质灾害,累计避险转移群众191.1万人次。巩固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火灾起数同比下降30.4%,实现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件“零发生”。

平安四川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3%、27.5%。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债务余额保持在核定限额以内,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处于低位,“一楼一策”推动复工交楼。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得到有效治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2022年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还经历疫情反复袭扰,经受有记录以来最高气温最少来水最大用电负荷的极端考验,遭受3次6.0级以上地震、接连发生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部分指标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不够牢固,疫情影响有较大不可预期性,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滞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亟待提振。二是市场预期总体偏弱,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三是民生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稳物价压力仍然较大。四是房地产、金融、财政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安全生产、耕地保护和防灾减灾需持续用力。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从一年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四川战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守护,抢抓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初见成效、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跨过两个万亿元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结果,是省人大依法监督、指导帮助的结果,是省政协参政议政、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

二、2022年落实省人大决议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情况

坚决贯彻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相关决议,认真执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省人大决议和审议意见落地落实。一是坚持把讲政治作为首要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坚持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用好用足国家稳经济系列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我省稳增长政策措施,分级分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三是坚持把惠民生作为根本目的。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着力补齐欠发达地区发展短板,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是坚持把保安全作为底线要求。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始终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作为政治责任、政治担当,认真履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法定职责,自觉增强建议办理的使命感,努力做到让人民代表满意、让人民群众受益。一是注重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建议办理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内容,省政府领导班子专题研究、领衔办理,成立专门内设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务实推进,政府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办理工作主体责任,自觉接受监督、支持代表履职。二是注重提高办理质效。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求,全流程在线跟踪建议办理情况,对已经解决的及时反馈,对正在着手解决的加快推进并积极回应,对条件暂不具备的主动与代表沟通协商。2022年会议期间省政府收到的948件建议全部办复完毕,办理结果及时公开。三是注重汇聚发展合力。坚持把建议办理作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途径,力求通过办理一件建议,解决一批类似问题,推动一个方面工作。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改革推进、项目实施等各项工作中,认真吸纳建议办理成果,切实将代表的真知灼见吸收转化为做好政府工作的硬招实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三、202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聚焦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和提振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经与省“十四五”规划目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衔接,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总量突破6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以国家下达为准,粮食产量715亿斤以上。

(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建强都市圈做强增长极。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宜居生活创建、宜业环境优化、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内免税店试点城市。启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开工市域(郊)铁路成德线,加快推动都市圈外环铁路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重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动省级新区加快形成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促进五区协同共兴。分片区制定实施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统筹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差别化支持政策,健全协作帮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水资源配置与水网等专项规划。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和激励政策体系,持续培育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建设一批省级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县(市、区)。

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推动双核联动联建、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税收分享、统计分算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实施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推动“川渝通办”提质扩面,打造便捷生活行动“升级版”,推出更多“一家亲”惠企利民举措。

(二)聚力推动消费和服务业恢复回升

加快消费回暖升级。调整制约消费的过时政策,采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等支持措施,营造便利消费的条件。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举办第二届国际熊猫消费节和糖酒会、茶博会等展会。开展新能源汽车“五进”、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拓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养老服务等消费。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建设全球新品“天府首发季”旗舰平台,建设一批省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国潮消费集聚区、数字新消费体验区、示范步行街。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推进放心舒心消费示范单元提质升级,深化农村消费品质量安全守护提升行动。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柔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争取更多区域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在川落地,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险资入川”,支持成都、绵阳、宜宾等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成都、达州、遂宁等国家物流枢纽和自贡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开展乡村振兴农村物流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持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以餐饮、健康、家政、物业服务等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和示范企业,启动新一轮四川老字号认定。布局建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展商贸服务业企业千户培优行动,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大峨眉、大九寨、大贡嘎、大香格里拉、大熊猫、大蜀道和攀西阳光康养等旅游环线建设,统筹稻城亚丁、皮洛遗址、天文观测系列大科学装置等资源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新地标。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尽快恢复开放海螺沟、王岗坪等景区,推动红色旅游、文博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影视和出版产业,振兴川剧和曲艺。抓好春节、五一、国庆等黄金期旅游消费,开展“冬游四川”“惠游天府”等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建好用好川渝文旅企业联盟,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巴蜀文旅走廊精品线路。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高质高效实施“四个一批”项目,推动竣工项目投产达效、在建项目快建多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储备项目接续早投,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落实促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12条,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精准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落实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参与盘活各类国有基础设施存量资本,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努力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G5京昆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遂渝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扎实抓好700个省重点项目特别是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推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等建成投用,加快万华化学产业园、新型显示用偏光片研发及生产项目等建设,开工建设成都新都区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省儿童医院二期等项目。

大力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建成投用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阆中机场、绵苍高速等项目,加快建设汉巴南铁路四川段、西香高速、G351夹金山隧道、G318川藏公路提质改造、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工程等,开工建设绵遂内铁路、自贡至永川高速等项目,大力推进广巴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补齐电力系统短板,扎实推进水风光互补项目、顶峰兜底电源建设,推动巴塘水电站、宁南果木风电等投产发电,开工建设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聚焦完善骨干水网,出台全省水网建设规划,加快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江家口水库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等项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双千兆”网络覆盖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等建设。

(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编制实施新型工业化中长期规划,完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健全重大产业推进机制,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力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万亿元。落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划布局和支持政策,做优做强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等产业。开展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五年行动,加快发展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核技术应用、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积极发展预制菜等新业态产业。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力争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培育一批总部企业、行业龙头企业。

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强链补链工程,推行重点产业链链主制、链长制,保障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应,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争取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重大项目在川落地。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统筹锂、钾、钒钛磁铁矿等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推动资源加快转化,形成更多“四川造”终端产品。

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省大数据资源中心、算力调度中心建设,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高水平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四川)节点。加快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引导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五)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实施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全面落实田长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确保“良田粮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程,稳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9500万亩以上。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省种质资源中心,完成农林种质普查。

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注重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形成产业集群,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进山地牛肉、川西南早茶等6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擦亮“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加快生猪生产现代化,提升养殖标准化水平,稳定生猪产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以上,培育认定省星级园区50个以上。推进农业数字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补短板,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电网巩固提升、乡村水务示范、农房抗震改造等工程,加强中心村、中心镇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突出乡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试点,实施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能力提升工程和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工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地见效,实施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行动,强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金华—巴中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深化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驻村帮扶,推广应用帮扶车间、就业工厂模式,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精准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持续做好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工作。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力争改造燃气管道9000公里、供水管道2000公里、排水管道4200公里,开展第二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水电气终端系统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分类开展省级试点,聚焦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市政设施、产业培育等领域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培育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快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项目开工查看更多>四川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