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河南驻马店市:“十四五”建设智能电网 打造光伏、风电装备应用高地

2022-12-08 13:44来源:驻马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键词:光伏发电十四五河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大力发展优质制造

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制造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整合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打造国家级知名品牌,鼓励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向国内一流品牌迈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实施制造业标准引领行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重点支持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提升行业发展引领力,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支持制造业企业参评中国质量奖、河南省长质量奖。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与开发区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品牌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与知名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品电商平台等加强战略合作,拓展线上市场,培育新兴品牌。

专栏5:企业培育专项

1.打造“头雁”企业方阵。分类建立“头雁”企业名录库,实行年度动态调整,开展综合评价,到2025年,力争新增百亿级企业1-2家、培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10亿级企业30家、30亿级10家、50亿级5家;新兴产业企业5亿级10家以上,带动26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链,群链主导力显著提升。2.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持续提升制造业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到2025年,重点培育1家国家质量标杆企业1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

3.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聚焦我市制造业发展重点和重点产业布局深入开展产品和服务对标达标质量提升,提升企业标准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的一致性。到2025年,实现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标达标全覆盖。

第十三章做强开发区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体系

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发展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第一节做强开发区制造业主导产业

结合新一轮开发区设立、调整与扩容,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原则上,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围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筹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专业园。引导各开发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加快产业高端化转型,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支持开发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动融入全省市点新兴产业链条布局体系。鼓励资源型主导产业开发区加快向新兴产业链拓展、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优势再造,建成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盘活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实现入区企业“拎包入驻”。完善道路、能源、信息、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城区联动建设交通物流网络,打造区域流通中心节点。加快开发区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场景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全方位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开发区智能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加快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高效运转的智能化园区。

第三节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开发区属地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的关系,强化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主业主责,依托属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职能边界清晰、相互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深化开发区薪酬制度和放权赋能改革,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等改革路径,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合理分离。创新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运营主体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联盟,以“区中园”等形式实行整体性开发运营。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输出先进管理模式,整合或托管其他开发区。

专栏6:园区提质专项

1.开发区提档晋级行动。推动以制造业为主的开发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项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支持现有省级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到2025年,全市力争5个开发区营业收入达到500亿级以上。2.专业园区提能增效行动。鼓励各县区在开发区建设专业性“区中园”和中小微专业园。鼓励入区龙头企业推进“区中园”综合性一体化开发,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支持中小微企业园创建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3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行动。支持各类开发区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增1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十四章深化制度型开放,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体系

融入与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大力承接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型为目标,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内需市场、交通区位等优势,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推行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高端科研平台、先进科研成果、领军科研团队招商等新模式,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实施产业链招商。深入推动跨区域协作,继续加强和巩固周边合作,持续推进与京、沪、苏、浙、粤港澳等地战略合作,与主要增长极牵手互动、借势发展。

第二节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我市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起“一带一路”出海联盟,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配置,集聚国际要素资源助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打造开放载体平台

积极运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借助域外高端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各县区与省、市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引导省、市外优势产业园、高新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在我市建设“飞地园区”。

专栏7:开放招商专项

1.开展招大引强行动。聚焦我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制定完善产业、企业、产品、研究机构招商图谱,主动对接国家部委、企业家、专家人才和行业协会,建立重点产业招商项目跨区域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重大招商项目融资,优化土地保障、招商引智并重,“十四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3.5%、市外资金年均增长5%。2.加强重点区域合作。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深化与政府、商会、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3.深入推进资本招商。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做大产业扶持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力争引进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大项目。

第十五章聚焦低碳化发展,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发展绿色制造,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促进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一节发展绿色制造

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引导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一批覆盖完整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培育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搭建绿色制造供需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

第二节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

开展重点产业链绿色化改造,以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领域,完善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机制,重点开展锅炉窑炉、电气电机等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计划,加强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原料药集中生产、污染物集中处理与监管。实施工业低碳行动,落实能耗“双控”,率先在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支持建设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节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工业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尾矿、煤矸石、工业复产石膏、赤泥等高值化利用。推进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动力蓄电池、废轮胎等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开发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支持各县区建设静脉产业园,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动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四节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把淘汰落后产能和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统一起来,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加快化工、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推动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专栏8:绿色低碳专项

1.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聚焦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0个,全国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1家以上。2.工业低碳行动。聚焦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探索开展碳中和企业(园区)试点示范。

3.绿色产业引培行动。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积极培育引进风电、光电、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型材料等产业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测绘地理信息、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第十六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强化组织实施

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事项。探索实施链长制,聚焦重点产业设立产业链专班,完善领导分包、部门联动、县(区)联动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第二节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政策合力,统筹产业、贸易、科技、财政、土地、金融、能源、环保等政策,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包”,完善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扶持、企业培育、创新创业等配套措施。调整设立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快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发展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升产业层级和用地效率,进一步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第三节强化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把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把投产达效作为衡量工作的一把标尺,坚持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效、达效项目长效推进机制,分期、分批谋划和滚动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新技改工程项目,把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科技研发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期间重点谋划投资超1亿元的制造业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带动全市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台账,提高项目建设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节强化要素保障

重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供给配置效能。实施全链条服务、全流程提速的用地保障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努力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既开工。推动政府财政资金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有机配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制造业投入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大重点项目融资和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简化授信审批,健全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白名单”制度;搭建政银企项目合作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政银企对接活动。

第五节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化企业服务,进一步落实惠企政策,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等机制,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以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通各类办事堵点,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强化企业权益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充分竞争。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持续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不搞“一刀切”。

第六节强化监测考核

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建立信息监测和分析平台,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督导考核,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在县域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

1.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河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