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山东济南: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力争达到4.7GW左右

2022-07-19 13:49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十四五整县推进分布式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我市优势产业,结合产业发展特点,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构建“4+X”绿色产业体系,示范带动绿色产业整体发展。

(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发挥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产业优势,推动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行业发展。以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节能锅炉窑炉、高效发电机组等高效节能装备产业链。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工艺和技术瓶颈,推动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环境监测等装备企业加快自主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鼓励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装备,提升环保装备标准化、成套化、自动化水平。发挥汽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等行业发展,优化汽车生产技术创新链,扩大高端产品供给。围绕清洁能源需求和我市资源禀赋,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电装备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做大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全社会循环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农业、工业、服务业循环产业。深入推进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利用,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纸张、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推动重点产品绿色设计,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提高再生原料替代使用比例,推进粉煤灰、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互联网+回收”新业态,推进邮政快递业循环发展,培育可循环快递包装新模式,鼓励线上与线下合作设立可循环包装商品专区、协议回收点、投放回收设施等。

做精生态环境产业。依托特色农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禀赋,加快推动生态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发展。推动生物育种、绿色现代农业、休闲康养农业发展,加快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推动生态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紧抓列入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机遇,大力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产业高端集聚区。围绕绿色交通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及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完善绿色交通产业链。加快能源、废弃物处置、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做优绿色服务产业。围绕工业绿色转型和服务业提质升级重点,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向综合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发展,鼓励提供集节能环保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延伸服务链条。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深入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围绕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目标,着力提升供应链管理科技含量,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导航、区块链等技术,持续提升物流业智慧发展水平,实现全自动化运输、智能化仓储管理、智能分拣、智能物流追踪,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培育一批绿色物流服务领军企业。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培育绿色高端、绿色未来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绿色高端产业发展,聚焦智能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激光装备、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优势,加快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推动先进材料领域核心技术优势和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加快布局氢能源、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与服务等绿色未来产业,构建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综合智慧能源园区,培育智慧双碳、节能环保领域综合服务商。

(二)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主体。

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政府引导和行业协调作用,支持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围绕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强化平台支撑、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示范企业,加快绿色科技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制造投入,壮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快中坚力量企业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做优做精,促进龙头企业、中坚企业与优势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实施掐尖扶壮工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再生资源示范中心等绿色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在节能环保、绿色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旗舰型企业,在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生态环保百强企业、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到2025年,形成“千百亿”绿色产业发展格局,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00家。

完善绿色产业链。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发挥上游技术研发和资源供给优势,提升中游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竞争力,保障下游技术应用和市场服务质量,重点打造节能环保装备、绿色建筑、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整合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向技术研发、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鼓励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积极引导中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绿色产业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检验检测平台等机构,提升产业链整体研发能力。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鼓励各区县(含代管镇、街道的功能区,下同)依托优势资源,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优化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动绿色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支持园区、企业开展绿色产业试点示范创建,促进绿色产业规模化集聚性发展,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绿色新兴产业等集聚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绿色产业集群。

1.png

五、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以无废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建立企业微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型体系,加快园区循环发展,推动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一)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立企业微循环链条。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循环链条。鼓励企业以物质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为重点,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循环型产业链,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效率。聚焦建材、纺织印染、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强数字化赋能,深入开展流程工业系统再造。推动生产企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开展循环化改造,以建设小循环项目为支撑,形成企业内部物料、废水、废气循环和余热利用等循环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

建立产业中循环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打通循环经济脉络,实现产业链条循环,构建资源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链补链,加快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循环化全产业链,着力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工业循环发展,以化工、钢铁、建材、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构建一批循环经济工业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工程,促进固废资源跨产业协同利用,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农林废弃物产业化利用。强化商贸领域循环发展,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

构建社会大循环格局。强化全社会循环体系建设,构建绿色运营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废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统筹推进回收网点及分拣中心建设,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二手商品规范流通。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专业化水平,规范行业经营秩序,鼓励企业实行规模化运营。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利用,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支持协同处置城镇固废,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升级。

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园区产业循环化程度,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固废处置、危废收集处置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及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完善园区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加强工业余压余热利用,推动分布式能源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供水与排水、污水收集与处理、再生水回用系统。持续提高园区循环化发展水平,实现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推进绿色园区建设。以示范引领绿色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园区开展绿色工业园区、无废工业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创建,着力推动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提升,优化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营服务平台,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规范园区低碳循环管理,搭建绿色低碳循环运营服务平台,协调推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降低园区整体污染物排放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推行园区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程、建设绿色供应链。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园区示范。到2025年,创建绿色工业园区(集聚区)15个以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比例力争达到工业园区的50%以上,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整县推进分布式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