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推动规划建强川西水电、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四川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

2022-06-23 14:26来源:成都市发改委关键词:十四五光伏产业四川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22日,成都市发改委印发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突出能源安全、重点区域保障,推动规划建强川西水电、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加快川西气田、彭州燃气调峰电站、中航 油成彭管道天府机场支线工程、天府总部商务区西区集中供能项目、天府新区燃气门站项目等建设。

规划还提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高效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以晶硅和薄膜为技术路径,带动光伏组件规模发展,提质延伸光伏产业链条。建立“三州一市”协作机制,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协同发展。

原文如下:

前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出美丽中国的动人图景,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部署。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发布,突出了以发展为主线的绿色转型路径。推动绿色转型,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责任担当。

本规划根据国家、省有关专项规划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市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规划背景

(一)成都绿色转型发展的基础

1.公园城市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绿色特质逐渐鲜明坚持把建设公园城市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组建上下贯通的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设立公园城市研究院,持续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公园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制定出台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导则和地方性法规,印发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以规划引领城市绿色转型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探索公园城市实践创新,先后获批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累计9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从“公园城市首提地”迈向“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营城理论实践全面深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

2.空间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全域功能格局更加优化着眼破解盆地资源约束、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构筑城市永续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整体布局,实施差异化主体功能分区战略,城市空间格局由“两山夹一城”逐步向“一山连两翼”转变。着眼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优化产业布局,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将全市112个园区整合为12

个产业生态圈58个产业功能区,产业结构与城市能级、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更加契合。着眼筑牢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的生态本底,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

3.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3.7:30.6:65.7。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链发展趋势明显,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与生物医药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以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转变,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新型绿色服务业,2020年全市有节能环保企业374家,实现营业收入1313.8亿元。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方式,逐步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共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6万余户,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户,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4.24%、单位 GDP 用水量下降 33.2%。

4.绿色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普及推广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交通拥堵指数下降 8.9%,中心“5+1”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 57%,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4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绿色低碳出行成为市民便捷首选。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2%,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积极推行绿色办公,全面搭建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成功创建3家全国能效领跑者及14家国家级、8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5.全域治污增绿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面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等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空气质

量优良天数从214天增加到280天,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70.5%提升至 95.4%,国省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全域增绿增景,持续完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实施“五绿润城”“百个公园”等示范性工程,加快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蓝网等重点项目,全市累计建设天府绿道 4408 公里,打造公园城市场景品牌120个,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5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 43.9%,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40.2%。

专栏 1 2016-2020 年成都市生态碳汇情况

1.png

*数据来源: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

6.绿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有效强化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耕地、集体公益林(地)、饮用水水源地、岷沱江流域水环境、固体废物处置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改革,制定出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在全省率先依法采取委托执法新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改革,区(市)县生活用水阶梯价格改革全面完成。健全多元化绿色投融资机制,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打造“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20 年全市绿色贷款规模余额超过 3700 亿元,发行绿色债券 49.3 亿元。

(二)面临的形势

1.全球绿色治理变革对绿色转型带来新挑战

绿色治理能力是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变革和重构加速。

在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之下,美国、欧盟、日本纷纷提出实施“绿色新政”,绿色发展正在世界范围内由理念转化为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十四五”时期城市加快绿色转型,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提出了新挑战。

2.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绿色转型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将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转变,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需求更高。成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清洁能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腹地,具有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健康绿色生态产品需要的良好基础,有利于提高城市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为成都“十四五”时期提升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3.多重战略交汇为绿色转型赋予新目标

“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

展等重大战略深入落地实施。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一、公园城市首提地,肩负着提升城市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带动区域能级提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大责任,要求成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超大人口规模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4.技术产业变革为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绿色发展各领域,基于数字技术可以有效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全球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方兴未艾,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只有抢抓数字经济和能源科技发展契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效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才能为成都“十四五”时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以来,成都市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成都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成长期、产业发展处在转型攻坚期,功能亟需强化、新区建设加快,要求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来深层次破解城市开发建设、人口规模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二是全市土地、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单位 GDP所消耗的建设用地、水资源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服务业占比达 65.7%,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较小,亟需切实转变生产方式,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四是绿色转型发展激励缺位比较明显,如市场导向的绿色投融资机制、激励群众绿色行为的市场化机制等尚不健全。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川省第十二次、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以发展方式转变为关键,以促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为重点,全方位推动空间、产业、生活、治理“四个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公园城市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专栏 2 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思路示意图

1.png

(二)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贯穿并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坚持节约优先、集约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土地、人力资源投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先行、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以标准约束、市场机制等多种制度途径,破解绿色转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突破环境约束,抢占新技术、新经济、新基建赛道,以更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发展、共建共享。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积极稳妥、韧性持久地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四川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