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加快推进新制式整车生产。
立足城际轨道、地铁、有轨电车市场,重点发展新一代地铁、新型城际轨道车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车辆装备,布局智轨、有轨电车、全自动无人驾驶(APM)等新制式整车产业。重点攻关轨迹跟随控制、车辆系统集成、智能驾驶、主动安全、牵引制动协同控制等技术,构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智轨)产业链。积极发展储能装置供电系统技术、转向架轻量化技术、驱动技术、联合制动技术等,推动新能源有轨电车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磁轨制造装备、真空管道设备及系统的技术攻关,紧跟示范线规划建设进展,积极促进高速磁悬浮列车工程化、产业化进程。
(2)强化零部件生产及配套能力。
依托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现有基础,线网设备方面重点发展主网、配电网及特种变压器、高压及中低压开关设备、电力电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等。车辆装备零部件方面着力发展车体、转向架、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减震系统、钩缓装置、城轨车辆门系统、空调系统、车辆内部装饰以及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等零部件制造环节。场站设备方面加快推动自动售检票、智能电梯、屏蔽门、车站空调、安检设备、供电设备、立体车库等产品升级。
(3)推动轨道交通产业智慧化。
加快智慧轨交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应用。积极采用物联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品,加快提升车辆、车站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强新型技术科研攻关,搭建智慧出行咨询、智慧客流管理、智能安检(防)、智慧车站、智能环境动态调控等智慧管理系统,丰富“AI+”“5G+”等智慧轨交应用场景。加快城轨行业云建设,搭建智慧云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全环节的信息化业务全覆盖以及统一运维管理、安全管控。强化智慧轨交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行系统中台、智能化票务系统及乘客服务、客流监测预测与运能分配、精准调度及智能化应急处置方案、关键设备智能诊断和健康管理、运营环境安全保障等技术研发,打通智慧轨交产业设计、施工、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流、信息流。
(4)提升轨道工程技术水平。
依托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领域龙头企业,大力承接国内外各类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业务,培育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工程总承包商。加强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重点攻关复杂环境下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养关键技术、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关键技术、装配式车站及场段综合体结构技术、装配式建筑新材料等前沿关键技术。着力推动工程施工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南沙盾构机运营维保、再制造中心。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工程监理等服务环节高端化发展。补齐工程施工装备短板,着力提升盾构装备、顶管、通风机、空气压缩机、抽水机、喷浆机、轨道施工专用车等工程施工装备制造与维修能力。
(5)发展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
提升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推动建立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国家质量基础体系(NQI),整合本地现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资源,引进一批国内领先优质机构,培育组建具备城市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安全评估、咨询等综合技术服务实体平台,拓展大湾区轨道交通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强化“规划—施工—装备—运营”整体服务方案供给能力,积极发展城轨、城际线路总包设计、多网融合设计,以及车站与地下结构设计、高速铁路与地铁桥梁设计、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咨询业务。发挥广州地铁的强运营品牌效应,深耕地铁、城际等核心市场,推广“设备+运维”全生命周期总包模式,积极承接大湾区城际线路的建设运营,提升城际线路运营管理服务能力。依托轨道交通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探索组建(重组)轨道交通维保公司,开展智慧维保业务。积极争取动车组高级修资质,重点补强地铁车辆综合维保及大修、有轨电车维保等关键环节,拓展机车车轴、车轮、驱动单元等核心部件的高级维修和新造合作。发挥金融资本优势,打造供应链金融,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工程装备融资租赁、工程担保、国际结算等金融服务业务,强化金融支撑能力。
3.提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价值。
以氢能、综合能源、智能电网等为重点,着力构建新能源利用、能源新业态等产业链集群,协同推进循环经济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1)加快氢能开发与利用。
依托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氢能利用研究,优化氢能产业链布局,重点建设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南沙氢能产业枢纽、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和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2)培育智慧能源新业态。
推动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深度融合,重点推广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等技术。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推动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智能用能终端、智能监测与调控等技术及核心装备。加快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智慧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和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技术研发。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能源新模式、新业态。
12能源互联网: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
重点发展发电用重型燃气轮机、工业驱动用中型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用中小型燃气轮机,加快突破燃气轮机设计、高温部件和材料、运行维护等关键技术瓶颈,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设计、制造、运维能力。
(3)壮大高效节能产业。
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耗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优化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
(4)推广绿色低碳和资源循环利用。
先进环保技术应用示范。示范推广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水生态修复、再生水利用等技术。推动电镀、线路板等行业废水高效处理及回收利用、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污泥资源化、餐饮油烟净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技术应用示范,同时推动陈腐垃圾资源化技术应用示范,利用焚烧富余处理能力处理陈腐垃圾实现填埋场垃圾减容,释放土地红利。
绿色低碳技术。提前布局碳中和相关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强化低碳、零碳、负碳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快布局一批节能降碳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系统集成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大对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相关技术研发支持,推动能源、工业领域碳捕集技术应用,开展土壤固碳、海水固碳、微藻固碳等多种技术研究。
再制造产业。加快研发高效无损拆解、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先进成形与加工等再制造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加速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机床、造船、工程机械、办公耗材、家用电器等再制造技术和产业。支持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材料和装备产业化,持续开展海水淡化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示范。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电子产品等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循环经济。重点推动八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集清洁能源生产(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固废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废弃物处理业务、危险废弃物处理业务、汽车及家电拆解业务、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及低值可回收物处理业务)、智慧环卫服务、环保装备制造板块(环保装备、环卫装备制造业务)、环境治理服务(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及技术咨询业务)及环保科教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4.开创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新局面。
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优化提升特色精细化工材料,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和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新材高地”。
(1)强化先进基础材料支撑能力。
先进钢铁材料。加快研发高性能特钢和高温合金材料,重点发展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特钢、高速列车和风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用轴承钢、变压器和电机用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新一代核电装备用特殊钢、高性能耐磨钢与高速工具钢、海工装备高抗腐性特种钢。开发航空和地面燃机用新一代单晶、粉末高温合金、无铼或低铼高性能高温合金。
先进化工材料。重点发展通用塑料改性用材料、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改性塑料、阻燃改性塑料、农作物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热塑性复合材料、新型聚氨酯材料、新型聚烯烃树脂、聚苯醚类树脂等特种工程塑料。加快发展硅单晶片及外延层、高端电子清洗剂、高纯金属有机源(MO)/前驱体化学材料、高纯特种气体材料、先进光刻胶材料以及相关的辅助试剂等电子化工新材料。大力发展功能陶瓷原料粉体、陶瓷基板材料、陶瓷电容器、磁性陶瓷、微波介质陶瓷器件及其配套材料等先进陶瓷材料。积极发展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等高性能膜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韧铝合金、高温钛合金、高强韧耐热镁合金等轻质合金材料,加快提升稀贵及高纯金属产品材料利用率及纯度。鼓励发展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高纯度石英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
(2)提升关键战略材料自主能力。
高性能纤维材料。重点发展T800、T1000和M55J等级别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突破高性能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高效低成本成型、高效自动化成型、低温固化及新型固化成型等关键技术。
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光效稀土发光材料、高端稀土催化材料及器件,积极开发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稀土储氢材料,突破稀土高效分离提纯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
先进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有机空穴传输材料、有机光取出材料、有机半导体光伏材料,加快氮化镓材料、光刻胶、无氰电镀液、掩膜版等半导体材料研究,加大偏光片、玻璃基板、封装材料、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等显示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3)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重点发展量子点纳米晶材料、纳米金属及其氧化物材料、碳纳米材料,开发高质量纳米材料的低成本宏量可控制备技术、生产装备及高性能应用技术。加快发展高性能探测与传感的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加工和制备及测试表征技术与装备。
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加快推进高品质、层数可控、低成本、高产率的石墨烯、金属硫族化合物、硼烯、黑磷等新型二维材料的规模制备技术和产业化,加大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的推广应用。
超材料。探索研究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微观结构和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微结构材料或复合结构材料。加快研发电磁吸波材料、光子晶体和光操纵材料、超磁性材料和负磁导率材料、负介电常数材料、超轻超强气凝胶材料等。鼓励开发压电材料、自愈合材料、记忆材料、磁致伸缩、智能高分子等智能基材。
(4)优化提升精细化工产业。
大力推进绿色石化和化工材料创新发展,加快培育石化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化工新材料中试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促进精细化工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施绿色化工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组织开展重点石化产品质量分析,引导与国际领先产品的对比性研发。
高端日用化工。重点发展日化级乙氧基材料、高端表面活性剂、环保型增塑剂、高端聚醚多元醇材料、高性能吸水树脂等原材料。优化日用化工产品结构,在巩固洗涤用品产业优势基础上,扩大化妆品、口腔用品、香精香料等中高端日用化工产品生产能力。
化工新产品。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液晶聚合物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高性能芳纶等高性能纤维产品。加快发展中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聚氟乙烯(PVF)和聚偏氟乙烯(PVDF)背板膜、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用偏光片等功能性膜材料。
高分子产品。重点发展聚芳醚砜/酮/腈、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脂(PCT)树脂、聚苯醚、聚苯硫醚、长碳链尼龙、非结晶型共聚酯(PETG)、聚甲醛和其他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改性产品。加快发展光刻胶、有机硅密封胶、UV胶、PPT级高纯试剂和气体、绿色环保切削液、润滑脂、刚性/柔性印制电路板用特种环氧树脂等高端电子化学品。积极发展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推广应用高效提取纯化、绿色酶法合成、微通道反应等绿色化学工艺,提高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
5.激发数字创意产业新活力。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推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构建游戏、电竞13、动漫、网络、影音等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具有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全国电竞产业中心”和文化科技产业“硅谷”。
13电竞: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同一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
(1)推动数字为产业赋能
数字生产。加快发展个性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工业网络标识和地址管理,探索建立“开放、先进、安全”的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打造多方参与、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数字生活。不断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面向公众的全程全时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主题信息资源库,推进各部门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优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医院、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试点示范项目。
数字新业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生产组织、要素配置、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优化中的作用,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医疗等行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开放各类平台资源,促进大规模协作、大众智慧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分享经济新模式,鼓励在汽车租赁、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开展服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7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琼发改能源〔2025〕440号),文件提到,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年自发自用电量占发电量的比例不低于50%。海南省光伏发展规划以分布式为主,对电力用户负荷发生
4月17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建立分布式光伏简便高效管理机制:(一)规范开展项目备案管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市县发展改革或行政审批部门备案,备案机关应按照《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海南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
推进风电光伏和储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督促已批复新能源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有序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实现“新能源+储能”协调发展。充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广东韶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文件明确,积极拓宽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光伏与道路交通、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积极发展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微电网、直流配电网,扩
4月16日,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统筹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继续支持各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有序开发建设工作,综合屋顶资源产权归属、开发难易度、项目成熟度等情况,统筹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6日,广东韶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文件明确,积极拓宽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光伏与道路交通、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积极发展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微电网、直流配电网,扩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今日,位于天合光能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宣布钙钛矿晶体硅叠层技术再破纪录,其自主研发的210mm大面积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经德国夫琅禾费太阳能研究所下属的检测实验室(FraunhoferISE,CalLab)第三方独立认证,最高电池效率达到31.1%,不仅创造了大面积叠层太阳电池效率新的世
3月28日,安徽省淮北市农业农村局发文指出,2024年全市光储产业营业收入128.9亿元,其中先进光伏制造业营业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277.3%,新型储能制造业营业收入104.5亿元,同比增长-7.9%。创新“光伏+”多元发展模式,建筑领域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2024年应用面积62.72万平方米,年减排
3月18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支持风能、太阳能发展。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采用先进风力发电技术,建设宜阳县、嵩县等风电场
近期,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明确提出了2025年全国发电总装机、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等一系列具体目标,从能源安全保障、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用能满意度、能源监管效
4月18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14日-4月18日)。政策篇广西、重庆、广东、江苏……6地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上网比例敲定日前,广西、重庆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据北极星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个省区市出台相关文件,对分布式光伏上网电量比例作出规定。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6日,中国三峡电子采购平台发布三峡能源北海绿电制氢研究示范项目EPC总承包项目公告。公告显示,该项目依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海服务区开展建设,北海服务区距北海市15公里,总占地面积142亩。由三峡新能源天峨发电有限公司招标,该项目由分布式光储新能源供电系统(以下
我们习惯把属于用户电力资产的部分称为表后,把归属于电网电力资产的部分称为表前。(来源:微信公众号“黄师傅说电”)在表前,也就是公共电网的范围内,电力市场每个交易周期出清交易结果,连接到这个大电网上的电源和负荷都会出清本周期的电量,同时也伴有该周期的价格。基于集中竞价,统一出清的方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省内发电企业充分竞争,推动电源企业和新能源制造业用户在更大范围内协商形成交易价格。鼓励“三州
4月17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示。文件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模式包括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三种。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严禁
4月17日,四川自贡市2025年二季度分布式光伏电网承载能力评估结果公示。
早在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便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以此为既定目标,新能源入市步伐明显加快。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346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38.4%,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7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示。文件提到,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则上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采用自发自用
近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采用柔性群调群控方式成功实现大同1.2万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的柔性调控,其中3284户具备秒级响应能力。截至3月底,山西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511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43.87%;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1077万千瓦,占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16.53%。为提升末端电网消纳能力,国网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17日,海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提到,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年自发自用电量占发电量的比例不低于50%。采用全部自发自用模式,并在用户侧加装了可存储分布式光伏发电量的储能设施,通过光储协同,
4月15日,云南镇雄县发改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致广大农户、投资主体的温馨提示以及镇雄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致投资主体的温馨提示。镇雄县发改局表示,屋顶出租要征得农户同意,任何投资主体在未签订责、权、利对等合同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农户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场
3月21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3月17日-3月21日)。政策篇国家能源局: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3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组织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12月13日,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天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开展可再生能源摸底调查,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摸查建筑屋顶、立面、车棚顶面等可安装光伏发电的资源空间,着重发挥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大型公共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合理
一边焦虑,一边狂欢。2024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52.88GW,再次超过集中式。而对于分布式光伏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分布式光伏配储、分时电价调整、越来越多可开放容量红区涌现,多地暂停、暂缓分布式及户用光伏备案……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分布式光伏收益测算模型在变,管理办法要
日前,广州发展2024-2025年2.4GWN型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环晟光伏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强大的供货能力和出色的市场竞争力成功入围标段二第一候选人,斩获800MW集采订单,标志着N型叠瓦组件市场拓展再下一城。N型光伏组件以其高效的转换效率、优越的温度系数和较低的衰减率,成为当前光伏市
广东,作为南方经济大省,在新能源领域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潜力,尤其光伏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广东新增并网容量7.53GW,跃居全国第三,相较于去年同期提升107%,仅次于江苏、新疆。北极星跟踪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光伏电站项目备案规模20GW,备案数量38616个
8月8日至10日,2024世界太阳能光伏暨储能产业博览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正泰新能携明星产品ASTRON5及ASTRON7系列组件亮相现场,凭借着卓越的产品性能大放异彩,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展会现场作为连续成功举办15年的国际级盛会,世界太阳能光伏暨储能产业博览会不仅是全球光伏企业展示实力、促进贸易的绝佳
7月15日,越秀资本发布公告称,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公司向绿色化、专业化转型升级,越秀租赁本次拟以自有资金现金方式向越秀新能源增资3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越秀新能源注册资本由21.5亿元增至51.5亿元,增资前后越秀租赁持有越秀新能源的股权比例保持不变,越秀租赁仍持有越秀新能源100
正式开展业务不足一年时间,累计拓展规模已超过1400MW,户用光伏市场上的这家“豪强”——中拓光盈,自成立以来可谓吸睛十足。4月28日,中拓光盈又一场盛大的合作伙伴大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各省协会领袖、业界代表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等300余人出席此次盛会,共探双碳新趋势、共享光伏新商机。会
进一步提升光伏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储能行业持续爆发,特别是随着各地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工商业储能已具备良好的经济性,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百发齐放,装机量快速增长,工商业储能迈入发展元年。然而,不可否的是,作为时下最为火爆的赛道,分布式光储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如日益捉襟
2023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近百吉瓦,再度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江苏省可谓备受瞩目,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位列全国第一,且户用光伏挤入前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二大分布式光伏市场。江苏省分布式光伏的爆发,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推动及政策扶持。作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源地,至今江苏省拥有完备的
2023年分布式光伏以近百吉瓦新增装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背靠双碳及乡村振兴战略,户用光伏市场尤为各大企业“驻军”的重镇之地。而在各路豪强中,有一家越来越被广泛提及且重点关注的的企业——越秀。根据财报披露,越秀集团为广州市国资委下属多元金融上市平台,其控股子公司为广州越秀资本控股集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