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开展高效光伏电池技术研发!陕西安康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出台

2022-02-08 10:20来源:安康市科技局关键词:高效电池光伏政策陕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png

二、旅游康养产业

科技支撑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构建旅游康养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秦巴药谷”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开展康养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人体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生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支持中医药综合改革和中医药创新。挖掘传统特色诊疗技法,助力中医药创新发展。支持生物医药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升级。

加强中药新药开发。支持中药新产品、新剂型、大健康产品研发以及安康传统名中药二次开发,提升中药饮片、黄姜皂素、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研发能力;围绕大健康产业开展产品研发,积极开发药茶药酒、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等“食养”“医养”“药养”产品。

加大康养旅游系列产品开发。开发特色医疗、养生养老、文化养生、运动健体、生态休闲和健康美食等系列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安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康养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康养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穿戴式监测、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加快健康关键技术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研究;支持开展中医按摩、中药汤浴等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互联网+中药+中医+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经济,促进中药产业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进产业运营模式和机制创新。以“全域康养、全民健康”为目标,加快推进康养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大力发展运动康养、旅游康养、居家康养、智慧康养、医养结合,积极探索生态康养、休闲康养、文化康养、康养小镇等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可视化、交互式、5G技术在康养业中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形成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康养发展新格局。

8.png

三、新型材料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相结合,重点在新材料资源开发、提纯加工、应用转化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以钒、锌合金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合金材料,以新型液流储能介质、钒锂电池电极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储能材料,以重晶石、陶瓷等为代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纳米微粒子功能材料、聚酯功能分离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新型材料,以新型墙体、装配式建材、石棉板岩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推广一批重大专项技术,集中实施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推动生产设备升级和产品品质提升,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迈进,着力打造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9.png

第二节推进四大新支柱产业追赶超越

加快现代工业科技应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玩文创四大新兴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经营主体向“四新”企业转型,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改能力。

一、装备制造

按照“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向,围绕以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以电梯、自动扶梯等为主的特种设备制造,以工业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等为主的高端装备,以水电装备、农机装备为主的传统装备制造业,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零部件提档升级。

二、电子信息

按照“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围绕电子线束产业、电子元器件、家电及通讯设备、智能终端产品等领域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在培育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推广应用等方面协同创新。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引导企业通过传感器、通信设施等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应用,形成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新型能力,实现生产管理各环节的互联互通。

三、现代物流

围绕秦巴(安康)现代物流港建设,以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大嵌入式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物流园区和物流服务体系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四、毛玩文创

围绕毛绒玩具和其他文创产业,支持企业梳理、打造品牌文化,建设创意设计融合平台,实现工业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多元发展,促进传统工业提档升级。

10.png

第五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创新发展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强化农业农村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一、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

开展产业重大共性问题联合攻关。重点围绕优质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优良新品种选育推广和丰产栽培、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产品包装及冷链物流、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新型环保型肥料、绿色农药研制和生态农业、化肥农药替代技术、农业装备提升与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与数字农业、智能化农业设施与装备技术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好产业发展中关键性“卡脖子”问题,实施关键技术攻关40项以上。

加强涉农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循环的农业农村新技术研发,引导农村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由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体系向增效型的技术研发体系转变。在新品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

加强优良品种自主选育。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农科院、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镇坪县农科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茶叶、魔芋、核桃、木瓜、板栗、安康黑猪、安康白山羊、安康钱鱼等特色动植物,以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选育为目标,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良种普及率,自主选育秦巴特色新品种15个以上。

增加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供给。重点围绕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及粮油、果蔬、蚕桑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转化技术研发,开发农业新产品40个以上,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向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共享技术研发资源,延长转化链条,贯通三产融合的大通道。

推进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立足秦巴山区资源禀赋,结合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建立秦巴山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小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拐枣、木瓜、蚕桑、猕猴桃、黄花菜、香椿、特色瓜果等特色产业,围绕产品开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开展研发攻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

二、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围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和生态康养等领域,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集成应用。重点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农业污染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快速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等领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植物工厂、生物智造、智慧农业等装备农业,构建绿色生态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良种选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富硒饲料研发、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做好茶树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加快“陕茶1号”和紫阳群体种等本地优良茶树品种扩繁推广,加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力度,提升茶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茶产品质量,打造安康富硒茶全国知名品牌。进一步延伸魔芋产业链,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害防控、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核桃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新产品等方面研发,积极支持核桃基地规模化栽植、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加大生态渔业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冷水鱼和大水面生态渔业,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升“安康汉水鱼”品牌效应。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个以上。

持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大对主导产业科技开发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技术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等。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强化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领域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集成应用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加快推进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组建技术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推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形成以产业发展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强县、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技队伍建设,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科技信息扩散传播渠道。利用广播、电台、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手机短信等,开设科技专栏,定期发布推送科技信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将科学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

纵深推进科技全产业培训。以“千村千名产业技术员”和“五大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走出去与沉下去培训”相结合,“全覆盖培训与领军专家重点培养”相结合,打造能干事的农业科技队伍。依托科技人员专项培训计划、秦巴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骨干培训计划和县区科技特派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培训县区科技部门管理和服务人员,提高其科技政策水平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高效电池查看更多>光伏政策查看更多>陕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