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河北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 打造冀北清洁能源基地

2022-01-25 10:0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关键词:清洁能源基地光伏项目开发河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十、绿色振兴,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鼓励种养循环一体化,推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实施粮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推广设施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猪—沼—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模式。规范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

2.推动化肥科学合理施用。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推广高效新型肥料、适用施肥设备和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达到绿色施肥与农产品有效供应的平衡状态,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

3.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高风险农药使用,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

(二)加强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

1.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完善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开展农膜回收试点示范,鼓励各地探索开展区域农膜回收补贴制度试点。落实秸秆还田离田支持政策。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秸秆基本实现全面综合利用。

2.推动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养殖业禁养区域,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处理利用畜禽粪污。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扩大健康养殖规模,规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和生态环境监管。到202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3.强化农业生产污染监管。开展化肥农药施用量调查统计核算,健全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实施重点流域、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长期野外观测。编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单元清单。鼓励将规模化农田灌溉退水口纳入环境监管,开展10万亩及以上灌区、有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农田灌溉用水和农田退水水质监测。

(三)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1.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张家口、承德市和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乡村生态振兴试点。

2.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农村户用厕所退街、进院,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鼓励市场主体或个人参与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日常维护机制。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探索市场化投入机制。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稳定形成设施配套、投入保障、运行高效、城乡统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4.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试点,推进村庄清洁和美化,整治村庄公共环境。加强村庄绿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四)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实施农村污水差异化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新增1.1万个、累计2.3万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经济相对发达县、人口密集区及环境敏感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2.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设施管护机制。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典型地区农村污水治理适用技术。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与处理设施建设验收管理。县级及以下政府探索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的运维资金分担机制。将农村污水治理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探索建立以整村为单元的考核奖惩机制。

3.加快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识别和污染源调查分析,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整治,保持动态清零。持续开展坑塘纳污整治,重点整治村庄周边1000米范围内非公共区域坑塘纳污问题。实施岸坡整治、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坑塘沟渠水生态。

十一、严守底线,全过程防控生态环境风险

(一)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跨省地市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涉危涉重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流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到2023年,完成县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推动重点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事件专项预案编制。加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常态化组织演练和培训。

2.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应对。建立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基础信息库和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工业园区、近岸海域和重点流域的环境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做好预案启动、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以化工园区、尾矿库、冶炼企业等为重点,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3.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水平。加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资源调配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快省、市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开展基层环境应急人员轮训。完善多层级环境应急专家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机构、重点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医疗机构废水汇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应急监测,提高余氯、生物毒性等特征指标的监测能力。

(二)全面加强尾矿污染管控。

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项目环境准入。开展尾矿库和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评估,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积极推广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尾矿库企业通过尾矿综合利用减少尾矿堆存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放尾矿的行为。坚持“一库一策”,实施矿井涌水、废渣风险管控与治理工程。

(三)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1.完善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加强对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和停产、半停产企业闲置放射源的安全检查,及时收贮废旧、闲置放射源,规范放射性物品运输行为,持续推进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推进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治理。

2.加强辐射监测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完善辐射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监测体系,强化辐射事故应急备勤和响应,提高辐射监测应急能力。强化海洋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开展渤海放射性水平监测。定期组织省级辐射事故实战化应急演练。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

(四)防范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1.强化新污染物排放控制。严格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监管。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开展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强化源头准入,落实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措施。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石油化工、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农药、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

2.防范化学物质环境风险。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信息调查,根据国家要求试点开展环境危害评估。实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调查监测。全面落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淘汰和限制措施,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淘汰六溴环十二烷、短链氯化石蜡等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强化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鼓励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与健康调查评估,探索突发环境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与健康科技支撑,加强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环境与健康危害机理、跟踪溯源及污染削减等基础研究。根据国家要求开展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

十二、系统保护,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分区要求,强化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设张家口市、雄安新区两个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地区,完善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带、渤海湾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带、环首都生态过渡带三条生态防护带,健全河流水系、湿地湖库组成的蓝绿生态网络,构建“两山、两翼、三带、多廊、多心”的生态安全格局。

专栏6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

(一)“两山”。筑牢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

(二)“两翼”。强化张家口市、雄安新区国土生态安全核心保障。张家口市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雄安新区强化对白洋淀、森林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

(三)“三带”。打造坝上、沿渤海、环首都三大生态防护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带重点开展围栏封育、草地改良、草原防火、鼠虫害防治、防风固沙林等建设,加快湖淖等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渤海湾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带重点加强南大港等滨海湿地修复,建设沿海防护林带,整治和改善河口生态环境。环首都生态过渡带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保障京津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游憩空间。

(四)“多廊、多心”。加强河流水系、湿地湖库等生态节点支撑,构建保障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的网络化生态格局。

2.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行林长制,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推进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重要湿地和自然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持续推进“三化”草原治理和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44%。

3.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等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开展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和城市废弃工矿用地修复。实施城市河湖生态修复工程,高标准推进城市蓝道和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到2025年,城市按“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8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12平方米以上。

4.打造张家口承德生态高地。积极推动潮白河、永定河、滦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完善地表蓄水网络格局。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施差异化植树造林与管护,加强塞罕坝机械林场等重要林地资源保护,构建京北防护林体系。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巩固和提升休耕种草成果,加快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推进坝上高原湿地生态修复。

(二)加强水域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1.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开展陆域和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完成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本底、重要遗传资源调查,推动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

2.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快推进太行山、燕山等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评估,优化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布局,在塞罕坝、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观测。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青头潜鸭、遗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连通重要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3.推进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登记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制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迁地和离体保藏工作,强化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和古老地方品种收集、保存及农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推动健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开展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成效评估。

4.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常态化监测,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监督。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环境安全监管,推动健全生物技术的环境风险评价、检测、监测、预警和安全控制体系。定期开展白洋淀、衡水湖常态化水生生物监测,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三)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

1.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

2.强化生态保护执法监督。加快完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推进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完善执法信息移交、反馈机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监督检查。

3.推进绩效考核和督察问责。定期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修复成效进行评估。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修复和管理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生态破坏问题突出地方开展专项督察,对违反生态保护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4.开展多层次生态状况监测评估。统筹开展全省生态状况、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每5年开展一次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每年选择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每年开展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评估。定期发布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自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生态质量、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监测。

专栏7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矿山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完成石家庄、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保定、邢台、邯郸等8个市的625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工程。在燕山—太行山重点区域、白洋淀上游地区和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开展综合治理,推进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

防沙治沙工程。在坝上地区、燕山—太行山区域、黄河故道等沙化土地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造林绿化,构建牧场防护林网,实施舍饲圈养、节水灌溉。

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在张家口、承德和白洋淀上游涞源县、易县、涞水县、曲阳县、唐县等市、县开展人工造林。

草原生态修复。在坝上地区和燕山—太行山区域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衡水湖、南大港、北戴河、曹妃甸、海兴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重点建设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推进坝上、南堡、溢泉湖等其他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

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海洋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野生动植物救护繁(培)育中心及野放(化)基地;建设褐马鸡、金钱豹生态廊道,为动物迁移提供适宜环境;建立河北梨种质资源库,对现有种质进行扩繁,扩大种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点示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能源基地查看更多>光伏项目开发查看更多>河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