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光伏14GW 风电4.5GW! 宁夏“十四五”规划出台

2021-03-11 18:40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项目宁夏光伏企业宁夏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宁夏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文件指出:建设1400万千瓦光伏和4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隆基乐叶科技年产3GW单晶电池、矽盛光电4GW单晶硅棒硅片、中车株洲风机装备制造、威力传动高精密传动设备、金晶科技太阳能光伏轻质面板、日盛高新氢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文件还指出,推动新材料产业先行发展。以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为重点,打造银川市光伏和电子信息材料、石嘴山市稀有金属、宁东基地化工新材料和高性能纤维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同时,发挥重点地区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组合多能互补优势,推进宁东、红寺堡、盐池、中宁等风光储一体化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关键性五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总体要求、阐明自治区党委战略部署、回应全区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纲要》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宁夏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宁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宁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尤为重要的是,在宁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宁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宁夏发展把脉定向、领路指航、擘画蓝图,要求要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并赋予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为宁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全面贯彻、狠抓落实,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达到3921亿元,实现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0美元。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由全国第22位上升至第18位,进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国内领先,年产2000万吨智能综采输送装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工业规模日益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宁东基地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1%,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西海固地区彻底告别“苦瘠甲天下”的历史,闽宁对口帮扶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国率先建立债务监测平台,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企业信用风险、违规交易风险和非法集资等得到妥善处置,房地产去库存周期大幅缩小,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1%,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4年保持Ⅱ类水质,劣Ⅴ类水体全部清零,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森林覆盖率达到15.8%,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8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和“放管服”等改革成效明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实现全覆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联合惩戒联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宁夏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跨入千万量级大型机场行列,与东中部省区市合作不断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宁夏人民梦寐以求的“高铁梦”,基本建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道路,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投入使用,形成“一干两支”机场格局,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实施了中南部城乡饮水、银川都市圈供水、黄河宁夏段防洪等一批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300多万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宁夏至浙江西电东送骨干通道,形成覆盖全区的750千伏双环网电网结构。直达北京、太原、西安的1000G互联网出口线路投入运营,行政村通光纤实现全覆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低保标准,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累计实施棚户区住房改造16万套、老旧小区改造8万套、农村危窑危房改造11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

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重点领域基层治理创新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化,宗教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战果,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看,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从宁夏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机遇方面:党中央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区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大循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国家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利于我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高端要素,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国家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于我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挑战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积累叠加,面临着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挑战;生态环境总体脆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面临着保护生态与追赶发展的双重压力;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严重匮乏、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等短板瓶颈依然突出,面临着发展要素流失与竞争优势重塑的双重难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宁夏处在肩负时代重任、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宁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立足区情实际、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服务全国大局、办好宁夏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开放不足的短板制约,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宁夏责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和接续奋斗,确保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跃升,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契合新发展格局,形成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能力走在西部地区前列。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全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一家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宗教关系和顺健康,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宁夏、平安宁夏。环境优美实现大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万元GDP能耗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转变、持续向好,生态系统功能完善、稳定高效,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得到有效增加,“塞上江南”天蓝、地绿、水美,宁夏在全国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生态通道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国中上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和健康宁夏,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宁夏区情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达到全国上游水平,工业偏低偏重偏煤偏散的结构问题得到优化,服务业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业、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布局区域化效益显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特征凸显,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升,初步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建设迈出关键性步伐。

——改革开放明显突破。形成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的良好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政府治理体系、经济发展机制基本适应新发展格局、顺应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统一高效规范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新优势不断显现、新动能不断增强。

——社会文明明显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跃升、科学文化素质持续上升、身心健康素质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牢固,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宁夏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宁夏充分展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黄河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民生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达到3.5万元以上,收入水平走在西北地区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教育、医疗等软件建设水平明显改善,供给质量、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均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深入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更加广泛深入,行政执行力、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领域治理体系更加严密、责任体系更加清晰、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保障体系更加有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总体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推进,宗教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①[]内为5年累计数。②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③地表水国考断面“十三五”时期为15个,“十四五”时期国家考核口径发生变化,增至20个。

第二章 奋勇担当时代重任,努力建设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美丽新宁夏建设、引领全区现代化建设,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黄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加快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一河三山”为生态坐标,加快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推动贺兰山生态区域向南延伸、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罗山生态区域向四周延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发展优势互补、良性联动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

以黄河干流为主轴,突出生态优先地位,把握绿色发展要求,发挥沿黄地带要素密集、资源富集、人口聚集的优势,统筹流域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物流、文化旅游,融合集成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加快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美丽宜居适度的“生态城市带”,资源高效利用、质量效益较高的“生态产业带”,行道林带相伴、区内区外畅通的“生态交通带”,融合生态景观、富含人文底蕴的“生态旅游带”,承载文化价值、彰显宁夏精神的“生态文化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核心带。

二、建设北部绿色发展区

发挥黄河自流灌溉和贺兰山生态屏障的自然优势,以银川平原、卫宁平原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修复矿山地质环境,建设贺兰山东麓绿道绿廊绿网,治理河湖湿地生态,优化畅通水系水网,构建绿色高效、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塞上江南”自然美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区走在前、作表率。

三、建设中部封育保护区

以干旱风沙区和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科学固沙防沙治沙,实施锁边防风固沙工程,综合治理退化沙化草原,因地制宜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支持发展林果业和沙产业,巩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成果。

四、建设南部水源涵养区

以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系统治理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等黄河重要支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生态经济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六盘山天然水塔、生态绿岛功能。

第二节 全面推进“五个区”重点任务

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宁夏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

实施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工程,加强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打造百年防堤,实现宁夏境内水患、堤防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河道河槽河床、排洪输沙功能基本稳定,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升贺兰山东麓蓄洪拦洪滞洪能力,基本建成现代化防洪防灾体系。力争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尽早立项建设。

二、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果,逐步增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功能,大幅减少水土流失、黄河输沙,用水规模控制在国家确定的方案总量内,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作出宁夏贡献。

三、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力争在黄河流域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工业生产实现达标排放,城乡生活污染全面有效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

四、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环境质量底线、把住资源利用上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一批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底。

五、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围绕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宁夏形象,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载体、建设有带动力的示范项目、打造有传播力的宣传平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各民族同进步同发展的和谐家园,使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第三节 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改革为先导、以创新求突破,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趟出新路、创造经验。

一、加快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科学建立水资源“四定”指标体系、动态优化配置机制和分区分类管控体系,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水资源利用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稳妥推进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探索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准入制度,加大再生水循环利用力度,建立整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计量设施,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推广农业节水控水、因水施种模式,深入推进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二、加快构建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制度

建立完善跨区域、上下游、多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建立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量按效付费机制,全面推行跨区域跨部门联合交叉执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三、加快探索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模式

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探索建立山长制,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河段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模式,开展黄河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建立保护修复生态有回报、破坏生态环境有代价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法全面保护森林草原资源,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落实部门绿化责任,创新义务植树机制,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完善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减少肥药用量“四减”措施,努力实现保持河道不断流、保持湖泊不干涸、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持农田不污染“四保”目标。

四、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生态资源、产业基础、特色优势,聚焦特色农业、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推进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等衔接配套,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入产业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推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基础能力再造、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1.png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战略支撑,着眼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向转型发展主战场,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第一节 加强科技力量建设

实施科技强区行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扩大对外合作,走协同创新之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创新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和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推进首台(套)示范应用。围绕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研究部署一批新的重大重点研发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

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精准对接东部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共建一批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区域共建科技产业园区。鼓励区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开展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能源化工、葡萄酒、防沙治沙、医疗卫生等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三、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水平

实施园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推进银川、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和自治区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打造一批以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小高地。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建设新材料、新能源、葡萄酒、枸杞等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第二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合作,打造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升级赋能计划,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遴选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带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大力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吸引区外科技型企业来宁创新创业。

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立创新链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建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承担国家及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活动。鼓励各类园区建设专业化科技服务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集聚区。推动高校院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优化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和研发布局,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

三、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

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开展企业家创新创造意识培育行动,分层分类开展创新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度接续、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培育各类创新人才队伍

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实用人才,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和青年后备科技人才。实施“人才+产业”计划,完善常态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出钱、企业育才”的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发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和全区人才小高地的作用,加大院士后备人才和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专业技术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二、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计划,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定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安居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营造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加快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院校建设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促进各类双创载体融通发展。完善激励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吸引宁夏籍人才回乡创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域科普,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基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活动普惠性与竞争性分类支持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探索完善因素分配、前引导后支持、企业创新后补助等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自治区科技奖励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项,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赋予科技人员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纠纷执行机制,推动设立区域知识产权法院。

二、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稳定投入机制,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规模,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探索建立企业创新地方税收减免等多层次政策机制。设立自治区创投基金,引进天使投资、风投机构,健全创新投融资支持与服务体系,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引导重点民营企业发挥科研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鼓励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应用,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围绕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建宁夏技术转移研究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和专业化科技中介示范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园区、行业协会建设“一站式”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分类评价机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县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到2025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79%。

专栏3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

1.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煤炭智能绿色开采、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尖端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领域,酿酒葡萄新品种引育、优质高产奶牛良种繁育、枸杞高值化产品开发、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质肉牛选育改良等现代农业领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污染源头控制、高效节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环保领域,重大和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等民生领域,实施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科技研发项目,力争在重点领域突破1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

2.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自治区高新技术开发区5个以上;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0个,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

3.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认定创新型示范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工程: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和成果中试熟化基地30家;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50家、科技中介示范机构70家。

5.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建设一批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培育组建和柔性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50个左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项目查看更多>宁夏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宁夏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