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热发电系统工程评论正文

领导群雄:创新如何驱动中国的光伏成就

2013-11-07 11:17来源:《PES中国版》关键词: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附属于清华大学的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清华阳光TsinghuaSolar)发明了以低得多的成本制造太阳能集热管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后,市场才开始扩展。即便是今天,中国的产品成本仍然只不过是欧洲的三分之一而已。在2010年,中国的太阳热能业的市场大约值73.5亿人民币(9.2亿欧元)。而欧洲市场则只有约2.6亿欧元。

光伏业的情况却不一样。保定的英利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之一。但是,在它于1998年创立时,它的主要业务只不过是进行政府扶持的3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那是一项高科技示范项目而非商业项目。那时候,高成本令太阳能很难获得商业成就。事实上,英利集团的3兆瓦光伏项目从政府获得了2千万人民币的补贴。

同样的,当尚德于2001年成立时,最初的设计产能只不过3兆瓦,虽然施正荣显示当时成功的把产能量提升到10兆瓦。尚德也获得了政府的资助。最初的8百万美元资本投资大部份来自无锡政府。受制于太小的国内市场,尚德的增必须依赖国际市场。

实际上,就算在2011年,根据我们在北京和一家企业的访谈所得,即便在它获得50%的政府补贴投资,该公司的光伏项目仍然无法带来任何盈余。这情况在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普遍的,而企业投资于太阳能光伏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性考量而不是旨在短期盈利性。但是对国际市场来说,中国企业的成本结构已经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而事实上,包括英利集团和尚德在内的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恰好在开始营运不久就能出口到迅速增长的国际市场。

在2004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50兆瓦。在那之后的几年:2005、2006、2007、2008和2009的产量分别增加到200兆瓦、400兆瓦、1088兆瓦、2600兆瓦和4011兆瓦。风电业的成本效益仅属中等,而风电业的演变也处处展现出成本效益的影响。为了改变能源结构,前电力局在1993年开始鼓励风电业并计划于2000年达到100兆瓦的装机量。但是风电业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这个目标直到2005年才实现。除了技术上的挑战以外,基础的原因是风电的高成本。相比之下,风电的成本是煤基发电的约两倍(0.8~1.2元人民币/kWh)。对于电力企业来说,1998年的供电业改革重组规定他们减低发电成本,因此他们并没有任何推动力发展新能源。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风电较高的成本必须由当地使用者分担,他们也同意没有任何推动力支持这新能源的发展(Shi,2010)。

太阳能光伏业的演变也显示出成本效益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业的发展开始一日千里。除了政府增加扶持以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成本的削减:在2009年第一轮的太阳能特许权项目(SolarConcessionProgram)最低的投标价降至1.09元人民币/kWh,而2010年的第二轮太阳能特许权项目最低投标价降至0.7288元人民币/kWh。虽然太阳能的价格仍然比风能高,相信目前的价格仍旧是可接受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热发电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