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光伏产业:破解“两头在外”危机路在何方?

2012-06-12 16:45来源:PV News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双反案”凸显“两头在外”的危机

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光伏产品价格大跌,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停产甚至破产。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司披露,“目前我国8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需压力。据赛迪智库统计,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但是,即使如此,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有20多个地区规划建设光伏千亿产业园,一些大型企业也欲乘产业低谷期大举进军光伏领域。

“我们不认为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产业整个就是恶形恶状,是之前投资流动性过大,资金过度充裕,带来的投资冲动。”正略钧策合伙人、低碳研究院副院长梁瑞芳说,“最大的挽救就是加强行业的市场化,不要只关注那点政策。现在做过多的政策,只会授人口实。”

梁瑞芳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中国处在最容易被阻击的环节,聚集了四成至六成的产能,九成多的市场都在外面。”

我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是,利润不断被摊薄,也极易招致所在国的贸易保护。“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说。

有专家提出,应该清醒的看到当下的光伏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而是一个“畸形”的没有规律性的过渡市场期。而“双反”一针见血的,刺痛了我们的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核心技术的极度匮乏。

破解“两头在外”危机的出路

我国光伏产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国外打工者”现状,对此,业内专家纷纷出招,认为应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办厂,加强市场培育,转向国内市场须退烧进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上做足文章,除了发挥生产规模优势外,还需在管理水平上下工夫,更要有前瞻的商业策略和产业发展定位。

浙江东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斌表示,国内市场潜力大,准备主攻国内市场,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专、做大、做强,并扩展新能源企业充电桩、风能电源产品的开发。

出路一: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办厂

按国内光伏行业目前约定的说法,业内利润率约为20%。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海波表示,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如果征收了30%左右的反倾销税,将使得我国光伏企业的制造优势几乎丧失,企业很可能零利润甚至负利润。业内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认为根据裁决结果,我国光伏企业可以退出美国市场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