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李仙寿逆势下注 产能扩张已成中国光伏旧事

2012-06-11 09:21来源:环球企业家关键词:多晶硅李仙寿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仙寿同时也是业内为数不多真将创新打造为企业内在基因的人。一次在无氧单晶研发中,项目执行者曾提出花费一千万元生产一台坩埚用作实验设备。“成不成谁也不知道,他提出来,试图证明是可行的,我也没有否定。”李回忆说。李最终花费一千万元生产实验坩埚,这项投资即将获得回报—无氧单晶已在实验室内证明可行。

这完全迥异于其胞弟李仙德。后者在2006年创办了光伏制造企业晶科,对技术工艺研发嗤之以鼻,其购买设备快速扩充产能,并恰逢2009至2010年市场窗口期,晶科组件在2011年出货量排名上升十位跃居全球第七。2010年蜂拥而至的浙江民营老板们谈及嘉善李氏兄弟无不以艳羡的口吻叹道:“兄弟的企业都在美国上市了,厉害啊。”

而以业绩计,晶科亦优于昱辉,晶科2011年年收入为12亿美元,而昱辉仅9.8亿美元。李仙寿对此毫不遗憾,“只要买设备将来肯定不会赚钱,赚的就是辛苦钱。为什么50%的毛利我不去做,老去做毛利5%的事情。”

2011年前是一个“拥硅为王”的时代,多晶硅一直供不应求,业内预订金均高达数亿元。李仙寿亦在2007年从硅片向上延伸至多晶硅行业,并成立子公司四川瑞能。这并非个案。

2007至2009年三年间,几十家多晶硅生产商破茧而出,为昱辉进行项目设计的是成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化八院曾一次性做出了七份图纸卖给包括江苏阳光、特变电工等掘金者。“我们的图纸跟别家图纸是一样的,卖给我们时,图纸抬头都写的是别家名字。”李仙寿日后发现不仅图纸连供应商和工艺包也一样。德国多晶硅设备供应商MSA当年一举卖出一百多套设备,令人称奇的是甚至连多晶硅工厂颜色都一样。

规模化复制隐患重重。昱辉设计产能为3000吨,实际产却不及1500吨。2009年9月,李仙寿一怒之下跟化八院一拍两散,亲自带队驻厂两个月。他将所有图纸铺开在办公室逐一排查,结果发现管道直径数据前后不一致,设计中误将参数最大值当做正常值使用,其图纸设计缺陷高达400多处。

李仙寿随即亲自找来技改单位及施工团队对其重新改造。改造期间,化八院非常紧张,威胁称出问题要李自行负责。李回应称:“你们不要管了,看都不要来看!”两个月后,技改完成,产能大幅攀升。

那些拿着化八院图纸的同行们却没有如此幸运,均因设计缺陷导致产能无法提升,成本无法下降。“那时候我就讲了,这些公司若不整改,他们会死掉。国有体制的不可能像我们这样拼命,戴个安全帽在工地里面通宵看图纸,没有干这个活的。”李仙寿说。

前车之鉴使得李仙寿不得不在瑞能二期中亲力亲为,他甚至在杭州找了一家设计院签订保密协议为其绘图。昱辉的技术最终一日千里。李仙寿如今关注新一代的多晶硅技术。旧的技术路线西门子法诞生于50多年前,多晶硅的生产流程需从石英开始,由固体到气体、气体再到固体的状态重复转化导致能耗极高。一名2008年入职的年轻工程师提议能否省去中间环节直接将二氧化硅生成四氯化硅。这一工艺尚属空白,但存在成功可能性。李仙寿大胆拨付100万并着手进行实验室阶段研发。李向《环球企业家》透露,新技术仅存两个难点,未来3至5年将会被攻克,届时多晶硅成本将从现在约25美元/公 斤降至10美元/公 斤。

精细化

昱辉的另一个杀手锏则是转换效率更高、生产过程更加精细但现阶段成本高昂的准单晶电池。这并非易事。对于其生产来说,观察晶向的分布曲线颇为关键,而在传统多晶硅生产时往往对此忽略不计。为此,李仙寿搭建数十人的研究团队专门研究晶体生长曲线,这个团队就此议题已发表数篇学术论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