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新疆昌吉州:大力开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比重

2025-05-08 10:47来源:昌吉州自然资源局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新疆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九章构建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加快完善全州水利、综合交通、能源电力、信息、防灾等基础设施网络,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大补短板力度,协调空间矛盾冲突,构建安全韧性、高效实用、智能绿色、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优化交通网络布局,保障国家战略通道落地

保障区域重要交通廊道运输能力。打造区域运输通道。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加强州域内国省公路提档升级,强化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道之间的联通性,提升州域内路网密度,建成互联互通、覆盖全面、畅通高效的州域公路网。加快推进昌吉州铁路建设步伐,完善铁路网布局,形成昌吉州铁路网主骨架,强化昌吉州各县(市)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对干线铁路网的支撑作用,支撑国家级运输廊道的建设。系统布局州域内支线机场、通用机场;打造州域内“支线+通用”的航线网络,同时兼顾应急保障,围绕州域内通用机场构建昌吉州应急保障航空网络,加强对州域内的应急保障能力。

构建层级清晰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枢纽、物流枢纽之间的综合开发,围绕州域内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交通组织和中转效率,完善公路、铁路与航空联运的体系建设和联运水平,推动昌吉州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第二节加强能源供应设施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建设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设布局,降低煤炭等传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完善油气设施空间布局和管控措施。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设,完善重大油气管道布局,形成覆盖全州各县(市)的油气网络,完成“气化昌吉”目标。提升油气储备能力,推进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打造能源供给综合廊道,加强油气设施管控。

加强电源电网保障能力。实施“疆电外送”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地,落实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推动“疆电外送”配套电源项目建设。完善电网网络化建设,完成“电化昌吉”总体目标。严格落实高压走廊保护要求,进一步深化高压走廊保护规划,完善保护措施。

加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使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节约和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煤矿瓦斯抽采,探索氢能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比重。构建昌吉州新能源产业空间体系。全面提速抽水蓄能工程建设,有效补齐新能源短板。

第三节完善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供水安全,提高水库蓄水能力。构建现代水利工程支撑体系,以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昌吉州供水保证率,重点支撑现代工业、农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补足供水设施短板。推进供水设施改造,有力解决现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瓶颈”问题,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城乡供水、农田灌溉保证率,保障供水安全。

第四节构建安全韧性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明确防灾减灾目标。构建昌吉州全城覆盖、多灾种、多策略、多阶段的安全韧性防灾减灾体系,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快速恢复的安全韧性昌吉,实现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完善防灾减灾标准。明确防洪、抗震、消防、地质灾害防治、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标准与要求。

构建完善的综合防灾保障体系。侧重多灾种、大应急综合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重点对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类做好应急救援保障。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应急设施建设,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洪涝灾害防治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防控和区域共治,构建防灾减灾救灾通道,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重大防洪工程建设。

第五节统筹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环卫工程建设。规范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垃圾分类和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提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能力。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消除污水收集空白区。

多举措提升供热保障能力。挖掘热电厂供热潜力,利用自备电厂余热资源,巩固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成果,持续推进供热燃料清洁化,形成“气电互补”为主,其它能源为补充的供热能源结构。

第六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信息化核心示范区,全面实施“数字昌吉”战略。加快网络畅通感知工程,推进“百兆光纤进家庭,千兆光纤进小区”工程。

推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模式,提升传统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电台升级改造,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提高网络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充电设施规划与城乡建设、电网等相关规划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

第十章区域协调与融合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重要通道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共治、枢纽共建、设施共享、产业协作、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构建高水平协同发展平台,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融入对外开放格局

推动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格局。加强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推动在能源资源、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融入空港、陆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延伸乌鲁木齐国际空港、陆港政策优势,推动国际物流产业发展。

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水平协同发展。以乌鲁木齐-昌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强化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区域设施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乌鲁木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外汇等金融服务业务,向昌吉延伸相关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产业发展,强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第二节加强与相邻地区空间协调

加强与阿勒泰地区、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的产业协作和生态共保。加强与阿勒泰地区的交通联系。与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区域生态格局构建。

加强与吐鲁番市的文旅产业联动和生态共保。依托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重点发展文旅产业。

加强与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塔城地区的产业协作和生态共保。依托城镇组群建设,重点加强产业链上下协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和区域大气污染同防同治。

第三节共建乌鲁木齐都市圈

明确城市定位,全面融入乌鲁木齐都市圈建设。明确各县(市)定位及人口规模,共同组建乌鲁木齐都市圈“2+3+4+n”结构。

重点开展大气污染同防同治及绿洲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天然气及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大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维护绿洲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天山北部生态屏障,推进天山山脉北部区域至城市绿洲之间的南部山前生态防护带和城市绿洲至北部荒漠之间的北部沙漠生态防护带的建设。

大力推进枢纽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依托乌鲁木齐国际空港、陆港建设,全面提升昌吉州融入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地位和服务功能,发展保税物流、绿色物流、智慧物流、集装箱货运等多种业态。

发挥平台及创新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发挥昌吉农业园区的平台优势及创新引领作用,支撑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的定位。依托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产业园区比较优势,共建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协作圈。

第四节统筹州内各地区发展

立足东部县(市)优势条件,明确产业分工。依托区位优势,加强东部(县)市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昌吉州东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促进中部县(市)、园区联动发展,实现共享共赢。加强呼图壁县与昌吉高新区的交通联系,以呼图壁县土地资源嫁接昌吉高新区技术和品牌资源,共赢发展,为呼图壁县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推进西部县(市)城镇组群建设,实现同城化发展。统筹区域绿洲生态安全格局和水资源利用,调整工业园产业分工及空间布局,推进城镇组群建设。

第十一章实施保障机制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与各领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坚持加强县(市)、部门协同与合作。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推动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第二节强化规划传导与用途管制

强化对县(市)级规划的约束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安排,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将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大任务,落实到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

明确专项规划编制清单。本规划提出的空间底线、约束和引导内容,应对相关专项规划起到指导约束作用,并贯穿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全过程。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健全统一的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第三节创新规划配套政策机制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科学合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健全依法决策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纳入规划决策法定程序。

完善细化政策体系。落实细化国家及自治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建立主体功能区配套制度,实施重点区域名录动态管理制度,适时开展主体功能区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名录动态调整。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功能优势互补、协同融合发展。

强化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大市场,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储备、管护和临时利用制度。

第四节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按年度对发展目标进程进行评估,实施指标体系定期动态管理。

健全实施规划监督考核机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系统,强化对规划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规划实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完善规划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的咨询论证。

第五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作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不得擅自更改底图、数据,确保数据规范、上下贯通、图数一致。

第六节实施保障与近期行动计划

实施生态修复整治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开展防风固沙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产品供应能力。开展生态修复和退化防护林带修复行动、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行动、草原生态修复行动、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行动。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聚焦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点领域,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实施公服设施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落实现代工业发展行动,以制造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驱动,通过高端延链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等,着力构建昌吉州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以产业升级为导向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实施文化润疆建设行动。充分发挥昌吉州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落地落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新疆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