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新疆昌吉州:大力开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比重

2025-05-08 10:47来源:昌吉州自然资源局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新疆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与修复

开展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流域综合修复治理,采取水源地保护、河湖水系连通、污染源控制等措施,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加强湿地恢复,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大型湿地。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构建防沙治沙网络体系,稳步实施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封育抚育、退化防护林修复等工程,加快沙区生态改善。

开展森林和草原生态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安排造林空间,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乡村绿化、河道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补充,因地制宜,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在北部沙漠前缘生态脆弱区加快建设防风固沙林,开展北部荒漠区林地生态修复和中部绿洲退化防护林带修复。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促进草原植被恢复,稳步提升草原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储氮等能力。

布局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实现生物多样性全面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统筹谋划、系统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第六章构建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强化集约高效发展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支撑昌吉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城镇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城镇空间品质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园区、城区集约高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繁荣昌吉。

第一节优化城镇体系

优化州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以天山北坡发展轴为载体,以昌吉市、阜康市、奇台县、准东开发区为重要支撑点的“一核、两群、三轴”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五级城镇等级结构及五类职能结构。将全州城镇划分为中心城市、重点城市、一般县城、重点乡镇、一般乡镇五个等级,形成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为引领,一般县城为支点,以重点乡镇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综合考虑各县(市)城镇的特色、主要服务功能、范围和强度,确定城镇职能类型。

第二节提升城镇空间品质

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到2035年,新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老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比例提高至60%。

统筹安排城市更新。分区推进城市更新,划分底线管控区、历史保护区、产业发展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五类城市更新分区,提出差异化的更新引导策略及管控要求,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投放。

第三节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配置人民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创造老年关爱、青年安居、儿童友好兼具西部人文魅力的宜居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愿景。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州级-县(市)级-乡(镇)级”三个层级的城乡生活圈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州级-县(市)级-乡(镇)级-社区级”的四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州层面重点补足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社会福利五个方面,县(市)层面按照城镇规模和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第四节构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新格局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州域的“三区三线”划定、资源分布、重点园区、主要交通干道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立足昌吉州产业体系定位和重点任务,构建形成昌吉州产业空间格局。

构建引领创新发展的增长极。聚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国家级园区为主要创新载体,着重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兴学科、创新型企业、创新环境上进行布局安排。

第七章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资源安全永续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昌吉。

第一节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和战略储备

强化用水总量控制。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全州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依据自治区下达指标确定。

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压减农业用水指标,保证生活用水、调配工业用水。

严格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强化地下水水位和水量双控管理,落实地下水用途管控,保障全州地下水开采量不突破控制目标、地下水位不超出合理阈值。

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

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高效节水规模化灌溉,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推动重点行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降低工业耗水定额。加强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施水资源战略储备。充分利用山前冲积扇地带优势,结合相关河道的地下含水层,增加流域面的雨洪水、冰川融水入渗,恢复地下水储量。

第二节严格保护湿地资源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主体,全州湿地、水库、河谷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确保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

加强湿地资源的管控。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湿地分级管理政策和管理措施。通过建设完善湿地公园、恢复占用湿地等方式加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管理。

第三节加强林、草、沙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强化林地资源保护。通过林地资源的保护促进昌吉州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加强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实施林地分级保护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原则,落实林地保护责任。

强化草原资源保护与利用。明确草原资源保护目标,显著增强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监管,确保基本草原“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开展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提高草原合理经营利用水平。

强化沙地资源利用。引导沙产业基地建设,适度推进沙生植物的规模养殖,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沙产业适度集聚。推动荒漠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荒漠地区生态旅游。

第四节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体系。分级落实国家与自治区关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要求,促进全州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路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调查,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平衡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挖掘碳汇项目开发潜力。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固碳作用,充分依托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重点筛选适合开发碳汇造林与森林经营碳汇的项目,发展自愿核证减排等林业碳汇项目,全面挖掘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

第八章传承自然文化遗产,彰显国土空间魅力

全面实施“文化润疆”和“旅游兴疆”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州为目标,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彰显特色空间魅力,整体保护、系统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整体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控。强化对遗产本体和及其相关历史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推进未定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申报认定工作。保护已有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聚落格局、街巷肌理、人工和自然水系及其他传统文化景观要素,保护村落自然山水格局、典型传统农业景观和其他乡土文化景观要素。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管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

保护典型自然景观资源。重点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天山博格达峰的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和博格达峰岩画等历史遗迹区域。维护自然地理完整性及地形地貌特征,重视保护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硅化木等地质遗迹和地文景观。规范放牧、开垦、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开发活动。维护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彰显湖泊、原生湿地、河流及其自然岸线的景观风貌,严格控制水上开发以及湖岸、河岸的破坏性开发建设,禁止填埋自然水体。保护沙漠特色景观和沙漠生态系统,保护风沙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恢复天然植被,禁止人为破坏。

第二节系统活化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一心、两翼、四核、四廊、四组团”的全域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支撑。构建魅力支点城镇体系,强化旅游服务枢纽城镇交通、集散、旅游厕所、智慧平台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风景道的建设与完善,实现机场、铁路、公路无缝换乘,发展旅游专线提高旅游交通的便捷性;形成从州级、县(市)级到景区的旅游集散系统,完善停车服务配套,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

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依托传统村落、自然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昌吉州既有公路,重点打造四条旅游风景道(自驾游线);依托天山北坡冰雪资源优势,推动冰雪旅游发展;重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为依托,结合周边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北庭文化研学示范基地,发展研学旅游。

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建设非遗传承馆,建立丝路文化、史前文化、民俗文化、天池天山文化等专题类博物馆,适当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曲艺等非遗文化产业化。

活化利用特色魅力景观资源。依托昌吉州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类重点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开发管控。适度开展围绕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景观资源的观光、旅游、科研、教育等活动。

保障旅游用地供给。探索多样方式保障旅游用地供给,强化用地管控。积极引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自家宅基地、承包地等通过租赁、入股、合作、抵押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发展。重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进程中,盘活老旧厂房、闲置土地、限制农宅等既有资源用于旅游开发。

第三节彰显城乡空间魅力,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构建城乡开敞空间系统。依托重要自然和人文资源节点及城乡居民点南北向绿道,建设“四横一纵”的州域绿道网络,

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城乡风貌管控。重点保护与管控城乡特色空间、城镇和乡村地区风貌特色,塑造具有昌吉州特色的州域国土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

彰显特色空间景观魅力。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和廊道进行整体保护,构建“四区两廊”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重点对山地、沙漠、滨水、农田、自然保护地等典型自然景观区域提出空间形态管控要求,提升自然特色空间魅力。

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深入挖掘城镇区域特征、城市格局、自然本底、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提炼城镇特色,构建城镇整体风貌格局,提出分区管控要求,明确要素的控制与引导。

保护乡村与田园特色风貌。据山地、平原、沙漠、滨水等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引导村庄空间格局形态,实现山水、田园、林地和村庄有机融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新疆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