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河北: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有序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

2025-03-24 15:21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可再生能源河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七、共筑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

(一)共建山水秀美宜居家园。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构筑“山湖相映、两廊贯通、绿网支撑”的生态空间格局。共保共治太行生态,发挥西部山区县自然生态优势,加强与山西平定县、昔阳县等地合作,重点实施山体、水体修复,人工造林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全面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筑牢生态屏障,加大衡水湖保护修复和湖岸带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打造城市生态绿心,营造山湖相映的生态景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有序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协同推进滹沱河、滏阳河流域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构筑两廊贯通的生态绿廊。依托东部平原河流水系、交通绿廊等骨干廊道,串联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有机连接城市绿地、农田林网植被等生态斑块,构建绿网支撑的生态网络。

联手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域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太行山、滹沱河、滏阳河等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观测,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华北豹、青头潜鸭、杓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合理科学划定生态缓冲带,保护维持现有核心生境,因地制宜恢复水生植被。

优化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积极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持续提升石家庄、邢台等国家园林城市形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和通风廊道,因地制宜划定和开放草坪绿地和林下空间,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增强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公园,推进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街心公园、口袋公园等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健全布局合理、增彩延绿、形态丰富的多层次公园绿地体系。加强宁静小区建设,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餐饮、油烟、恶臭污染等问题。

(二)共同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交界区域大气环境共建共管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监测网络,推动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联合加强污染物源头把控,严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强化先进电能替代技术推广利用,提升企业电气化水平,控制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新增产能和加强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城市周边电厂余热利用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主城区燃煤(气)锅炉替代,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重点任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探索交界地带重污染天气协同预警,推动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向好。

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开展滹沱河、滏阳河等跨市河流断面监测和上下游联防联治,共治重要跨界河流河道。加强生态用水保障,优化用水结构,减缓地下水超采压力。推动滹沱河生态改善、全线通水,增强补水供水能力。完善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联合推进主要河流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健全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水环境治理城乡全覆盖,全面消除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协同建立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推进环境执法司法协调联动。

联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开展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加强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强化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监管。优化污染地块及搬迁遗留污染宗地再利用监管,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向农田施用不符合标准肥料,对受污染耕地定期开展受污染耕地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安全利用效果评估。

推进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加大源头共管力度,统筹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推动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优化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布局,支持深泽工业危废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基地建设。完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加快构建以焚烧工艺处置为主和其他工艺处置为补充的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共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三)联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协同推动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制度向碳排放双控制度转变,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钢铁行业突破低碳工艺技术瓶颈,推动可再生能源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化工行业提高能效,减少行业碳排放,提供低碳和可循环利用的化工产品,引领上下游行业全生命周期共同减排。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加强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动现有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和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园区)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

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开展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推动建立县域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协作机制,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城市、产业园区、重点行业等多层次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水平。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推动低碳、零碳技术替代传统高碳技术,升级钢铁、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严控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煤电、煤化工等行业开展减排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交通,推动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提高公交、出租汽车、货车等营运车辆的新能源、绿色能源、低碳能源等的应用比例,持续降低新生产汽车的燃料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碳,稳步提高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有序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协同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调整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完成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推动交通领域燃料替代,实施以电代油、以氢代油,持续控制交通领域成品油消费,布局“绿电交通”。在产业园区、公共机构、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空地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适度发展风电,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以煤、重油等为燃料的设施及领域,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进行替代。加强与山西省能源合作,共建一批电力设施,强化电力供应保障。健全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衔接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实施规划时,加强环境影响分析,对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不良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限制与相关规划和要求不符的内容,降低不良生态环境影响。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充分衔接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已发布实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统筹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提升“两高”产业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城镇生活源和面源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系统化管控,加强岗南—黄壁庄水库、南水北调等饮水通道水质安全与风险防控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管控。对生态空间依法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

降低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评价,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刚性约束,新上项目达到国内同行业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依法履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土地、环境准入,合理开展项目选址或线路走向设计。密切跟踪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人民群众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立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和跨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对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的重大项目进行统一协调。加强规划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影响问题作为规划实施评估的重要内容,有效预防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产生,制定规划区域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等目标、指标性管控措施,探索多元补偿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降低碳排放强度,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贯彻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加强规划实施对水资源水生态影响等方面分析,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证区域需水规模和用水效率指标合理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行性、合理性以及与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探索、规范推进水权交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光伏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河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