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贵州:积极引进发展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 提升电力装备总装水平

2023-11-10 13:14来源: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键词:光伏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贵州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8日,贵州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建设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以贵阳贵安、遵义、安顺为核心,依托贵阳经开区、遵义经开区、安顺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程及矿山机械、电力装备、智能及特色装备等产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高端装备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

在电力装备方面,依托长通集团、玉蝶电工、固达电缆、保龙塔筒制造等企业,聚焦智能电网输变电需求,重点发展智能高低压成套开关、全封闭组合电器、用户端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输变电装备,大力发展新型电力电子产品、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继电保护装置等中低压输配电装备。积极引进发展核电零部件、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推动火力发电装备、水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电网一次装备及电网二次装备等下游产业发展,发展引进耐高温、防短路、免维护、环保节能型的电缆和特种电线电缆,提升电力装备总装及市场服务水平。

全文如下: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国办发〔2023〕14号),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有关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智造转型,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提升集群地位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全省项目、企业、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煤化工、酱香白酒等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铝及铝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初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3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质升级,集群规模持续突破,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煤化工、酱香白酒等产业集群突破万亿级,铝及铝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并向万亿级迈进,集群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六大产业基地”全面建成,贵州在国家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培育重点及主攻方向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煤化工、酱香白酒等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培育铝及铝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大数据电子信息集群

以贵阳贵安为核心,重点依托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经开区等载体,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数据中心软硬件等产业,打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3000亿元。

——电子元器件。依托中国振华、航天电器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高频化、大功率、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高精度及高可靠的电子元器件,提升电子元器件竞争力。围绕上游电子材料薄弱缺失环节,聚焦先进电子材料、有机电子材料、电子薄膜等方向,做大振华云科、威顿晶磷等现有企业,引进半导体材料、陶瓷基板材料、电子浆料等行业头部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功能材料、封装与装联材料、加工辅助材料等产业。聚焦新的市场应用需求,加快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新型传感器、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

——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依托倍易通科技、海信电子、翰瑞电子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抢抓新技术发展机遇,围绕时代变化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发展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体感控制等智能终端产品。依托晶泰科光电、达沃斯光电等重点企业,推动LED液晶电视电源驱动系统、量子点显示、柔性OLED显示、无屏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新型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终端产品,积极发展芯片研发、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检测维修等配套产业,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

——数据中心配套设备。围绕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依托浪潮英信、云上鲲鹏等重点企业,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性等方向,积极发展国产化服务器、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产业,鼓励发展AI、边缘计算服务器,积极引进电源、机箱、机柜、风扇、印制电路板等服务器配套生产企业,延伸服务器产业链。积极发展AHU散热、余热回收、风液混合架构等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技术,积极完善数据中心配套产业。

(二)高端装备集群

围绕建设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以贵阳贵安、遵义、安顺为核心,依托贵阳经开区、遵义经开区、安顺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程及矿山机械、电力装备、智能及特色装备等产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高端装备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

——航空航天。重点依托贵阳经开区和高新区、安顺航空产业城、遵义航天产业园,围绕中航贵州飞机、航发黎阳发动机、航天江南等核心主体,聚焦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防务装备三大主机,争取国家科研生产能力布局和产品导入,巩固提升精密铸锻件、工业基础件、关键零部件等领先优势,补齐飞行控制、导航定位、通信链路、电子电气等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薄弱环节,着力构建链条全、韧性强、效率高的产业生态圈。

——工程及矿山机械。依托詹阳动力、高峰石油机械、成智重工、黔力重工等企业,大力发展挖掘机、多功能抢险车、高速工程车、破碎机、制砂楼站、石油开采设备、起重机等工程整机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山地地形、资源采掘的工程机械,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内燃机、动力变速箱、回转支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依托盘江重工、誉创机械、高矿重工等企业,重点突破薄煤层、急倾角煤层智能无人(或少人)采掘、连续化辅助运输、复杂条件喷浆与打钻等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煤炭综采设备、煤矿机器人、液压支架等核心产品,提升综采设备产业化能力。

——电力装备。依托长通集团、玉蝶电工、固达电缆、保龙塔筒制造等企业,聚焦智能电网输变电需求,重点发展智能高低压成套开关、全封闭组合电器、用户端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输变电装备,大力发展新型电力电子产品、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继电保护装置等中低压输配电装备。积极引进发展核电零部件、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推动火力发电装备、水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电网一次装备及电网二次装备等下游产业发展,发展引进耐高温、防短路、免维护、环保节能型的电缆和特种电线电缆,提升电力装备总装及市场服务水平。

——智能及特色装备。依托航天控制、航天天马等企业,聚焦应急救援、危险操作、消防等领域需求,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四足仿生移动平台等特种作业机器人加快产业化。依托险峰机床、兴富祥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效、高精、高可靠的数控轧辊磨床、数控无心磨床、数控工具磨床等。围绕智能制造需求,大力开发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装备、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物流成套装备、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增材制造等装备。聚焦智慧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依托金三叶、双木农机等企业,发展满足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不同耕种条件的环保型农业机械装备,加快突破轻简化、小型化、智能化、组合式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适应山地丘陵作业的高效专用小型农机。

(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集群

围绕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按照“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布局下游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3000亿元。

——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集成整装企业为核心主体,推动在黔布局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电池核心引领。依托磷化集团、贵州裕能、川恒股份、贵州雅友等企业,大力发展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依托以振华新材、中伟股份、贵州盛屯等企业,大力发展三元材料及上游前驱体材料。依托晖阳等企业,布局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以及新型负极材料项目;充分发挥六盘水煤焦化基础,布局煤系负极材料项目。依托贵州兴锂、航盛科技、川恒股份、时代思康等企业,重点布局电解液、锂盐、添加剂等关键环节材料。依托中伟循环、长虹鹏程等企业,聚焦绿色环保、高比列、低损耗等提取方向,重点发展废弃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积极引进隔膜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构建完整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依托新能源电池材料创新中心,持续推进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材料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紧盯头部企业战略布局,引进先进前沿技术和产能,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及材料。

——新能源汽车。依托吉利汽车、奇瑞万达、长江汽车等整车企业,深化与集团总部战略合作,加大贵州基地车型、研发、采购、销售等资源投入,开发投放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汽车产品。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丰富产品谱系。大力提升电机、电池、电控及零部件配套能力,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矿山、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四)磷煤化工集群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以贵阳、黔南以及“毕水兴”为重点,依托化工园区,大力推动磷化工、煤化工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国内重要的磷煤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

——磷化工。重点围绕开阳-息烽、瓮安-福泉、织金等磷矿资源富集区域,依托磷化集团、路发实业等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磷矿资源,突破中低品味磷矿资源采选技术,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依托磷化、金正大、芭田、西洋实业等企业,稳步发展基础磷化工,着力开发水溶肥、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复合肥等新型肥料。依托川东化工、新天鑫化工等企业,提升高纯黄磷、赤磷、碳一化工等黄磷后加工产品比重。依托川恒化工、威顿晶磷、胜威福全等企业,大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医药级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精细磷酸盐、磷系阻燃剂、表面活性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依托开迪绿色建筑、磷发科技环保材料等企业,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

——煤化工。围绕盘江电投天能焦化、宏盛煤焦化、桐梓化工等企业,进一步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基础煤化工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依托黔希化工、中石化长城能源化工、美锦新能源等企业,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煤制聚乙醇酸及深加工有机产品、煤制乙二醇及聚酯纤维、煤焦油精深加工、“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提升新型煤化工整体水平。

(五)酱香白酒集群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围绕“四区多点”产业布局,强化首位企业、首位产品、首位品牌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构建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互补、整体协同发展的白酒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3000亿元。

——白酒生产。以茅台为核心主体,习酒、国台、金沙、钓鱼台、珍酒等企业为重点支撑,董酒、小糊涂仙、安酒等企业为有力补充,大力发展酱香型白酒。加快推进茅台酒、茅台系列酒、习酒扩能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实施扩能技改白酒酿造项目,吸引优质资本做大规模,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产能。加强中小酒企规范整合,用好现有酿酒资源,提高生产质效。

——关联产业。围绕赤水河流域,加大红高粱品种选育力度,增加红高粱的种植品种,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高粱,加强酿酒原材料基地建设,保障白酒酿造优质原材料供给。依托新蒲、仁怀、习水、播州等包装产业园,紧盯满足白酒产业包装需求,加快推进包装、仓储、物流一体的项目建设,促进白酒包装产业向专业服务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智能高端型升级,推动包装配套紧跟白酒产业需要迭代发展,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六)铝及铝精深加工集群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以贵阳清镇、遵义播州、黔西南兴仁-义龙、黔东南炉碧、六盘水水城等为重点,依托具备“铝液直供”条件的园区,加快构建集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

——铝开采及初加工。依托广铝铝业、华锦铝业、遵义铝业等企业,按照有保有控原则,有序推进铝土矿资源开采和氧化铝生产,保障铝加工原料供应。依托华仁新材料、兴仁登高、双元铝业、遵义铝业等企业,稳步推进电解铝产业发展,充分满足下游加工原料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基础科学布局,分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升铝制品加工能力,提高铝资源利用效益。

——铝精深加工。充分利用电解铝直供优势,培育做大恒佳铝业、莹月帆铝制品、锦兴轻合金、中铝铝业等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质铝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铝制汽车用铸件、汽车轻量化用铝、3C及通讯用铝、轨道交通工具、包装用铝及新能源电池辅件、陶瓷基片、耐火材料等铝精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体系。围绕省内汽车生产需求,加快推进车辆关键零部件铝制化技术成果转化。紧盯铝制轻量化材料、中高端铝合金及制品、铝基非金属材料的市场需求变化,完善细分产业链条。

(七)生态食品集群

以贵阳、遵义为核心,协同全省其他区域,重点依托以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建设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

——农产品深加工。围绕辣椒、食用菌、刺梨、核桃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依托老干妈、贵三红、苗姑娘、南山婆等重点企业,推动发酵辣椒、复合辣椒酱、辣椒休闲食品等产品研发推广,推动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发展。稳步发展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薯类和豆制品加工产业,培育食用菌、刺梨、核桃、板栗等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产业,积极推进竹笋、皂角、油茶等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持续细化和丰富种类,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需要。

——食品制造。依托盼盼、达利园、好彩头等企业,面向消费升级和健康需要,围绕食品产业“更方便、更营养、更健康、更美味”的发展趋势,统筹考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积极发展功能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天然发酵食品、工业化特色餐饮等产业,挖掘食品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新增长点,形成满足特定需求、方便快捷、引领时尚属性的产业集群。

——饮料精制茶。饮料重点依托贵安华彬(红牛)、中粮可口可乐、农夫山泉江口等企业,加快推进扩大市场供给,辐射布局西南、中南、华南市场。乳制品重点依托南方乳业、遵义皇氏乳业等企业,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增产能,推动企业成为区域性乳制品龙头企业。茶产业重点依托遵义茶业集团、铜仁贵茶、金沙贡茶、瓮安黄红缨茶业等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带动我省绿茶、发酵茶等精制茶高质量发展。

(八)医药制造集群

以贵阳为核心,依托贵阳益佰医药园区、贵阳经济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双龙经济开发区、乌当医药园区、安顺经开区以及修文、龙里、清镇、凯里等医药产业园,重点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巩固提升中药民族药,加快发展化学药生物药,打造医药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

——中药民族药。依托益佰、百灵、同济堂等龙头企业,聚焦道地药材和民族药材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提取、成药生产等关键环节,突破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衍生产品等细分行业,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药生产规范和标准。

——化学药生物药。依托神奇集团、天安药业、科伦药业、联科中贝等企业,大力发展化药中间体、原料药、仿制药,积极开发临床急需、用量大、附加值高的化学药品种,首仿国内外专利到期的化药大品种。依托泰邦生物、国药贵州血液制品等企业,巩固提升血液制品优势,培育发展胎盘多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支持发展凝血因子类、特殊因子类产品。加快推进亚东胰岛素制药生产项目建设,填补我省高端生物药(胰岛素)生产空白。

——医疗器械。围绕医疗器械生产的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特殊材料开展攻关,聚焦开发和转化应用一批先进技术,引进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及耗材产业,重点破解在医疗影像、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应急救治、生命支持、中医诊疗康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持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医用独立软件研发。依托金玖生物,推进全自动蛋白质芯片分析仪、血栓弹力图仪等先进医疗器械开发及应用。加快推进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器械及耗材,进一步做强做优医疗器械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搭建集群发展平台载体。聚焦集群发展的重点开发区,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集群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园区路网、管网、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为集群搭建高质量发展载体。面向集群创新需求,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推动电子元件、白酒制造、发动机叶片制造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尽快“转正”,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赋能集群创新发展。围绕集群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功能。支持集群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建设科创中心,集聚利用异地创新要素,打造“科创飞地”。推动重大科技设施、高校实验检测平台向集群企业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共用共享。

(二)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开展集群“强基韧链”行动,瞄准集群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以产业和产品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大力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积极组织集群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着重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工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集聚国家和省政策资源,加快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业化,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重点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整合创新资源要素,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模式,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短板,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

(三)完善集群重点产业链条。围绕集群重点产业,梳理编制“一图三清单”(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拟建项目、拟招引企业清单),分类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聚焦白酒、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强化产业链生态构建,持续完善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打造成为以核心企业、主机企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磷煤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铝加工等产业,强化产业链延伸,促进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打造成为以资源精深加工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产业,强化产业链价值升级,打造成为以主导产品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产业链间协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

(四)培育互促共生企业群体。完善集群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做大做强优质企业群体。实施集群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分类制定培育政策措施,开放省内市场支持企业成长壮大,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引导振华集团、磷化集团、航天江南等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布局、实施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增强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提升生态主导力,加快培育形成带动集群发展的“链主”企业。聚焦集群中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引导集群中小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鼓励大企业通过定向扶持、内部孵化、技术分享、数据联通、订单保障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

(五)提升集群先进制造水平。实施集群产品价值提升行动,以“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为抓手,推动原料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变、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强化集群品牌打造,以酱香白酒、磷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集群重点产业为重点,宣传打造数个知名产业名片,培育一批具有辨识度、美誉度、知名度的集群品牌。实施集群数字化升级行动,推动集群加快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集群内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支持磷化工、白酒、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集群整体智能制造水平。实施集群绿色制造行动,引导集群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建立统一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联合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系统性提升集群绿色发展水平。

(六)促进集群开放协同发展。推进集群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等优势,广泛嵌入区域分工协作链和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升集群影响力。鼓励集群建立完善跨地区合作平台,支持集群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分工,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合作,发挥贵州资源比较优势,通过“贵州+”合作模式,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依托工博会、数博会、酒博会等展会活动,加强与省外交流合作,创新产业集群共建发展模式,拓宽产业合作空间。强化省内集群产业协作,建立跨区域跨行业协调机制,构建协同配套体系,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定期召开集群培育工作推进会,研究重大问题、重大措施。加强省市联动,各市(州)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具体推进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有关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政策集成,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制定实施财政、税收、教育、科技、金融、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等支持措施。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统筹支持集群发展;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增量资金,专项支持集群培育。

(三)加强金融服务。依托现有政府性投资基金,设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探索建立“产业集群+产业基金”运作机制,引导资本加大集群投资力度,带动集群快速发展。积极搭建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集群内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四)加强要素保障。将集群发展纳入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集群发展的空间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保障。优先保障集群企业用电、用能需要和重大项目用地,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使用高标准厂房。鼓励对集群发展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灵活选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和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集群发展工业用地。加强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布局与集群发展的衔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物流解决方案供应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设备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贵州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