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天津加快新星264MW海上光伏项目建设 推动南港300MW海上光伏等项目落地实施

2023-08-22 09:43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键词:海上光伏项目新能源+储能天津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附件3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近零碳园区规划方案

(公开版)

一、背景意义

(一)双碳国家战略背景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美丽“滨城”核心区建设。

(二)实现园区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园区是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具有物理边界清晰、所有权明晰的特点,且承载着工业、建筑、交通、生活等多类型碳排放核心场景,是城市乃至国家碳排放体量构成的关键单元。在园区内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组合,结合园区各自属性特点,开展园区碳中和试点建设,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及项目经验,对于确保区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力争率先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条件

(一)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背景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挂牌成立。园区定位是,建设成为京津翼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并强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现状条件

能源使用情况:北塘中关村园区有110千伏电站一座,2022年10千伏用电2.5亿kWh,0.4千伏及以下9000万kWh,总计约35031万kWh,由滨海电力供电。根据园区统计数据,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园区年总用电量约为5100万kWh,其带来的碳排放为2.96万吨CO2。园区年燃气用量约22.4万立方米,由塘沽燃气公司供气,燃气对应的碳排放为0.43万吨CO2。园区供热采用的热源为北塘电厂余热利用,供热对应的碳排放可不计在园区碳排放中。交通碳排放量,按天津市人均汽车保有量0.22辆预估,每年共计碳排放量约1.59万吨CO2,预估M0地块新增碳排放量0.93万吨CO2。园区用电、燃气、供热、交通总的碳排放约5.91万吨CO2。后期根据园区基建情况,新建居民楼或者公建用户纳入热电联网系统,热源为北塘热电厂,用热形式为热电联产集中。

产业发展情况: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形成以致导科技、联汇智造、威努特等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以一瑞生物、海河生物、生命汇等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产业,以和能人居、蓝星清洗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产业。

2022年,园区企业突破4000家,当年新增企业849家,科技动能持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8家,天津市雏鹰企业120家,瞪羚企业3家,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达到63.81亿元。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威努特获评中国新基建创新力量TOP100强。科芯生态农业项目入选农业部优秀案例。中科蓝海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奖项。

交通系统情况:园区交通层级较高,交通可达性良好;同时园区内部交通设计理念先进,利于慢行与低碳出行。

宏观层面上,园区西北侧为港城大道起始段,通过杨北线互通立交与之互联;南侧为京津高速,园区东南角有对应出入口,二者均为园区对应津城方向与北京方向的重要通道。北侧与东侧则可通过黄海北路、中央大道等重要南北向通道与滨海新区各方向互通互联。

中观层面,园区内部街区,尤其是园区新建设区域,遵循窄路密网原则布置,地块呈100米*200米大小分布,步行空间与骑行空间较为友好,非常适宜营造街区氛围、鼓励绿色出行与促进园区内部交流。

建筑发展情况:园区总容积率1.5,目前建成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0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人。园区内部呈现渐进式业态分布格局,园区北部主要业态是以北塘古镇为代表的度假休闲业态,西部以居住区为主,中部主轴则以研发办公业态为主,南部片区未来按照M0地块进行开发,将会建设成为承担本区域内研发企业生产任务的先进制造基地。

生态资源情况:内部与周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园区内部拥有北塘古镇等公园景点,建成区内景观带建设情况较为良好,有清晰明显的的生态绿廊规划。同时拥有处于规划中的大片水系与公园用地。

园区东临渤海湾,拥有1.6公里海岸线。北至永定新河,与规划中的湿地公园隔堤相望。西侧与森林公园,北塘水库相邻,生态环境比较优越。

三、建设要求

园区碳中和是指在园区内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节能降碳技术措施,使得不少于一个完整日历年内的园区运行阶段的净碳排放量小于等于碳抵消量。

开展园区碳中和建设工作,应紧密结合园区内部生产、生活发展需求,合理制定节能降碳策略,努力做到稳存量、拓增量,稳增长、调结构,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碳的关系。同时,在深度分析园区自身自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筛选可实施、可落地的降碳技术措施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节能降碳发展模式,赋能园区全面减排,降低园区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最后,结合碳捕捉、碳吸收、碳交易等方式抵消园区内剩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园区的零碳排放。

四、内容及路径

要实现园区碳中和的建设目标,在对园区规划、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进行系统性考虑的基础上,将碳中和理念落实到园区主要的碳排放场景中,统筹考虑企业生产、楼宇建筑、园区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全面推动零碳生产、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应用场景转型。

实现园区碳中和,根本上应从控制碳排放和加大碳吸收两方面入手,同时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智慧管控。

(一)控制碳源

从能源、生产、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生产模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负碳技术、倡导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

1.建筑节能降碳。对于既有建筑,通过建筑供暖制冷与照明节能改造,降低此部分建筑碳排放10%,同时这10%的碳排放量可为新建建筑的碳排放腾挪出一定的碳指标。对于新建建筑,100%实现绿色建筑目标,并结合项目定位、基础条件及经济性合理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成为超低能耗建筑,有条件项目,可在科学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通过负碳、低碳技术实现降碳、碳中和。

2.建筑供热降碳。新建建筑的供暖可继续利用北塘热电厂的余热,探索冬季建筑备选方案,利用太阳能产生热量供暖,促进光电储能、光热储能供暖系统,也可以探索利用深层地热能或污水源热泵技术为新建建筑供暖。深层地热能取自中深层的热水温度可达到50~150℃,应根据实际取出热水的温度高低选择不同的应用技术,主要有直接利用地热水供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及增强型地热系统。其中直接利用的场合,应采用梯级利用,即地热水按照用户需要的供热水温,温度由高到低,分别与用户需求对应。直接、间接利用的地热尾水,可以再利用地源热泵或者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技术,提高地热尾水温度,用于供热。

3.绿色电力与氢能利用。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公园、绿地、建筑屋面等场地资源,敷设太阳能光伏、架设小型风力发电以及相应的储能设施,提高光伏设备发电的利用率。合理布设氢能源场站,氢能利用可以开展先行示范。经过初步测算,园区场地整体可敷设太阳能光伏板面积达17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机量力争达到35MW。

4.电动车充电设施减碳。鼓励既有居住小区安装电动汽车及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促进园区内居民绿色出行,新建居住小区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降低交通碳排放。新建公共建筑,要求不少于10%比例的停车位安装充电装置。宜结合光伏车棚等形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

(二)打造零碳或近零碳项目

选取园区内M0地块,打造近零碳工厂示范项目,实现全部用能设备电气化,通过光伏发电加小型风力发电等形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推行循环利用生产方式,优先利用可再生材料,注重工业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减排工作,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生产绿色低碳产品。选取园区内商业地块,打造超低能耗商业建筑。

(三)加大碳吸收

发展生态碳汇,增加园区内及园区周边绿色植被、公园、海水等生态碳汇能力。碳汇是通过项目内的绿地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园区内拥有绿地、林地、水体与湿地等多种生态环境。绿地与公园、水体共同实现项目乔灌木碳汇,水体碳汇等多种形式碳汇。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林地所占面积比例、提升绿容率等方式提高固碳能力。

(四)建立零碳园区智慧管理平台

打造零碳园区智慧管理平台,采集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各类能源数据,进行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分析计算,实现园区碳排放数据智慧管控。智慧管理平台的打造应用成熟的物联网、大数据、4G/5G等通信技术,在低成本、高效能的前提下进行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并注重智慧管理平台的后期维护与功能拓展提升。

(五)发挥碳交易作用推动企业降碳

与排放权交易所、绿电交易机构开展创新合作,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范围内探索先行多种形式的碳交易,通过碳交易实现企业主体的碳排放权优化配置,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五、建设运营机制

(一)分期建设实施

考虑到园区面积较大,如果一次性全部投入建设,存在前期投入过高、后期用户群体变动较大、运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园区内光伏项目采用分期建设实施的方式,启动区四至范围为:北至德州道,南至赣州道,西至天池路、天池北路,东至青海湖路、青海湖北路,启动区2025年率先实现近零碳园区要求。

(二)建设运营机制

确立并执行完善有效的建设运营机制是确保园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

管理层面,确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碳中和实施领导小组,由管委会选派人员,应包含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活五大领域相关决策管理人员,统筹园区碳中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技术层面,组建园区碳中和技术工作组,工作组由园区碳中和实施领导小组牵头主持工作,由专业的碳中和咨询团队负责全过程全覆盖的顾问与咨询工作。下设各领域实施团队,包括能源领域实施团队、工业领域实施团队、建筑领域实施团队、交通领域实施团队以及碳普惠领域实施团队,与领导小组共同商议、确定各项技术方案。

实施层面,建立绿色项目库。制定零碳园区实施阶段相关产品供应企业、服务供应企业等筛选和评价标准,完善流程管理,建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绿色项目库,由相应企业开展园区碳中和实施工作。

六、创新政策及保障措施

(一)相关部门协调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属于绿色发展基础好、产业体系优势足、低碳达峰意愿强、经济实力有保障的园区代表,结合其优势开展园区碳中和建设,符合国家及天津市双碳发展的需要。园区碳中和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发改局、生态环境局、建交局、规资局、金融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各主管部门间应加强深化协作,以园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己任,在满足国家及天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推动园区碳中和的建设工作。对于相关企业,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低碳领域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建议此项工作纳入经开区双碳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双碳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协调机制,联合相关小组成员单位,共同推进此项工作。

(二)碳金融模式

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扶持作用、导向作用、激励和约束作用,推进园区碳中和市场化发展。依托拓宽低碳融资渠道、明确低碳金融支持重点、创新低碳金融服务、完善低碳风险规避机制等措施,有效解决园区碳中和经济发展融资难等问题,加大园区碳中和的技术资金投入,促进节能减排。借助于滨海新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经开区可以与相关银行和金融机构签订细化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双碳产业与绿色项目开展碳金融合作。

(三)合作模式创新

充分调动企业及社会资本力量,如建立“管委会+公司”建设运营机制,可通过成立以电网运营类企业为主体成立平台公司等方式,引入相关企业与单位,如光伏厂家、咨询单位、园林绿化公司等,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资金投入,推进园区碳中和建设实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上光伏项目查看更多>新能源+储能查看更多>天津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