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太阳能建筑政策正文

浙江磐安: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 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2023-04-07 10:41来源:磐安县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建筑一体化集中式光伏项目浙江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月7日,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模式,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医院、学校等现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改造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比34%以上。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量。推进磐安县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年发电量3610万度)、青尖山风电(装机容量6.48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度)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供电设施,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采用“城建集团+国网公司+国能集团”模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省级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并网5兆瓦以上,集中式光伏并网50兆瓦以上。扩大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在运输服务站和公路驿站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提高新能源车应用比例。推广隧道绿色照明,推动智能交通技术和LNG、氢燃料运输装备的试点应用。到2025年,磐安县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提高至约七成,县域内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70%。

原文如下: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磐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5日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一、工作基础

(一)区域概况

1.自然概况。磐安县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台州、丽水、金华、绍兴四地市的交接地带,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2小时以内,总面积1194.81平方千米。地势中南部高、西部低,仅东北台地有较为平坦的空间,概况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莼菜、榧树、天台鹅耳枥、七子花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等29种。有各级河道104条,河道总长达1494千米,基本水面率为1.55%。

2.经济社会状况。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0.7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6:38.1:51.2,相比2016年的13.5:46.7:39.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4%。全县辖2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共216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21.15万人,常住人口17.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7元,为金华市的6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43589元,农村常住居民20950元。

3.资源利用状况。2020年磐安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5261立方米,高于浙江省平均(1589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为26.52立方米,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5.4立方米);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量为0.053亩/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281吨标煤,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0.39吨标煤)。

4.生态环境状况。2016年以来,全县6个县界交接断面,台口断面水质为III类,其它为Ⅱ类,功能区达标率100%;县城水源地马蹄坑水库和花溪水库水质以Ⅰ类、Ⅱ类为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6年97.1%提升至2020年的100%,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2016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1微克/立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2分贝,属于较安静城市。全县受污染耕地均为安全利用类耕地(1000余亩),无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为优。

(二)建设成效

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富县战略20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耕绿色产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经营美丽乡村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描绘出一幅幅绿色崛起的美丽生态画卷。

1.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磐安县根据省市要求开展国土空间三线划定工作的同时,启动县乡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发展一体化和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发展规划,完成后田畈、桃花坞区块、翠峰寺重点区块开发方案等。2020年制定实施《磐安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磐安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完成15个乡镇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完成38条乡级以上河道和100条河流(溪沟)划界等。2020年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浙江省试点建设,完成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的优化调整及勘界定标工作。

2.生态绿色发展名片逐步擦亮。持续做靓康养旅居大花园,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推动乡村旅游,形成“养生、避暑、户外、研学、影视”五大旅游产品体系,“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旅游品牌在长三角知名度逐步打响。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政府收储清退一批、关闭破产淘汰一批,积极稳妥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近三年共整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2069亩,完成整治并投产企业91家,亩均税收增加7.4万元。持续推进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实施“猪—沼—种(茶蔬果菜林)”“浙贝母—玉米+西瓜/番薯”“秸秆(桑枝条、玉米芯)—食用菌—肥料”“秸秆+畜禽粪便—有机肥”等生态高效生产新模式,2019年获评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称号,2020年获评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称号。中药材、香菇、茶业等农民绿色种植致富路径逐步拓宽,全县有4.8万户药农,磐安元胡等“磐五味”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20%—60%,年鲜菇出口量占全国40%以上。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协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巩固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夏秋季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地均配备炮雾等专项活动,全面治理道路、工地、矿山等扬尘污染,源头管控和深化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高压治理柴油货车污染等,2018年获得全省第一批清新空气示范县称号,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保持前列。深入实施碧水行动,以“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三级联动、三区共治、三率共达”开展涉水污染治理,建成“个十百千万”污水零直排区示范工程,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西溪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2018—2020年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开展清废净土行动,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等为重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保持在100%。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2018—2020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为“基本保持稳定”。

4.美丽同质的城乡面貌逐步显现。按照“新老融合、老城更新、新城显特”的思路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更新,城区拆除房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完成半月山公园改造,实施文溪两岸、横城—云山(恒佳桥)等城市节点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升到37.7%,县城面貌实现“华丽转身”。“内外兼修、三级联动”共创美丽城镇,江南药镇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连续三年考核获得优秀,尖山镇获得全省旅游风情小镇称号,磐安县获得浙江省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荣誉。按照“全县一景、全域旅游”思路持续推进厕所、垃圾、庭院、污水等农村四大革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100%,111个行政村创评A级景区村,建成“乌石人家”“云杏山居”“花溪忆舍”“山田三亩”等一系列民宿集聚区,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压实党政为主体的生态环境责任,建立县乡两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乡镇(街道)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到42%。全面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提升河湖、森林系统治理能力。制定实施《磐安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试行)》《磐安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等,把自然资源纳入干部离任审计,追究环境损害和不作为问题。完善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的源头防控机制,开展了江南药镇、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2019年以来共有40个项目降级备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光富贷”“游你贷”“田园贷”“药业贷”等绿色系列产品,2020年绿色贷款余额占比达到5.52%。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体系。深化生态补偿机制,与东阳市签署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探索全县全流域上下游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落实资金金华市最高。

6.生态文化不断弘扬。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制定《磐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和《磐安绿色生活清单》,引导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规范公民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文明新风尚。全民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工作,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在磐安举行,并获得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试点建设。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博物馆被评为第一、九批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保持在全省前列,2021年跃居全省第二名。

(三)存在问题

1.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有待提升。全县区域性、结构性资源能源紧缺问题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还需要持续提升。能源“双控”指标与上级考核任务要求尚有差距但下降空间有限,工业发展与用电、用水量仍呈现强挂钩状态,用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51.2%,远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生态旅游业是“一号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服务业发展水平需大力提升。交通、生活的能源消耗量较高,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亟需推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基层智治系统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亟待提升。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压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秋冬季雾霾天气、季节性臭氧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空气首要污染物已由细颗粒物转为臭氧,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高位面临压力。出境断面台口水质不能稳定达到Ⅱ类,灵山溪等部分乡镇交接断面、双溪乡等部分乡镇水源地水质偶有超标,全县地表水质与全域Ⅱ类水的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城镇有机更新、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扬尘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信访投诉量有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平有待提高,建设用地开发、耕地开垦时存在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问题。

3.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有待提高。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水平限制,城镇环境配套设施基础仍较薄弱,与一体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基本在300吨/日以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率仅63.1%;30%以上人口仍采取单村单点供水;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处置能力不足,垃圾中转站设施老旧。

(四)机遇与挑战

未来十五年是磐安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加速发展的阶段,迎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大发展大跨越战略机遇期,迈入与全省同步基本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一是随着浙江省全面打造国家“重要窗口”,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各项事业将得到整体提升,磐安县作为全省优质生态产品供应基地和展示窗口,新时代美丽磐安建设为磐安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重要的政治机遇。二是随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深入推进实施,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求,磐安县作为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将全面促进产业低碳转型,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新的有力牵引;三是随着浙江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磐安县作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生态资源禀赋和绿色发展潜力将得到深度挖掘,休闲旅游、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等生态产品供给产业将得到大发展,长三角康养旅居大花园品牌持续打响,为磐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四是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治理水平将持续得到提升,磐安县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首批省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

2.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的挑战。磐安县“五个加速期”建设过程中,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科学精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建成康养旅居大花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最大挑战。二是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挑战。下阶段,磐安县由高速时代迈入高铁时代,经济社会将快速发展,如何深化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定向好态势,是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挑战。三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的挑战。磐安县作为全省26个山区县之一, 跨越式高质量过程发展中,如何厚植生态优势,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一号产业”,打响“身心两安自在磐安”品牌,将森林、水、中药材等优质的生态产品变资产变资本,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是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挑战。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部署要求,聚焦“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实质作用发挥,以生态文明建设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出发点,以建立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机制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系统内生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康养旅居大花园。

(二)规划原则

1.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守护民众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2.着力突出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准确把握磐安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资源、健康的食品供给等地域特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炼出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特色,走独具特色的美丽磐安建设之路,加快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3.按照分步实施思路、统筹协调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等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明确近远期建设任务、各领域建设目标任务,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4.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强化制度执行。推进良好生态环境守护、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创新,用改革和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动力。强化制度执行,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最合理制度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

(三)规划范围

磐安县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为1194.81平方千米。辖安文街道、新渥街道、尖山镇、仁川镇、冷水镇、玉山镇、尚湖镇、大盘镇、方前镇、盘峰乡、双峰乡、窈川乡、双溪乡、九和乡等7镇5乡2街道20个社区216个村。

(四)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规划重点为近期。

(五)目标指标

1.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健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优美生态环境得到巩固提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畅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样板地、长三角康养旅居大花园。

——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争取实现全域Ⅱ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3.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面建成无废城市;磐安生态环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绘就美丽浙江的“磐安山居图”。

——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构建形成全产业链美丽经济,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平台能级大幅提升,“美丽+智慧”的山区特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能耗、用水量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大于等于4.5%;“两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GEP的GDP转化率不断提高;建成长三角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成为全省文旅产业、健康产业的重要板块。

——区域协同形成新格局。“一体两翼”的县域新格局逐步构建,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一体化、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品质山城、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浙中最美大花园基本建成。

——县域治理取得新成效。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进一步压实,“县乡一体、条抓块管”的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基本建成;整体智治能力逐步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综合评价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场主体活力、社会主体积极性全面激发。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文化魅力跃升新高度。婺州南孔文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等特色传统农耕文化和“赶茶场”“炼火”等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磐安县独特的生态人文内核更加鲜明。现代生态文明宣教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域绿色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等生态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成为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度逐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建设指标。对照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修订版)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2022年3月浙江省美丽办印发《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类指标考核要求,除市级考核指标和涉海考核指标,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共47项,约束性的25项,参考性的有22项(具体见附件1)。

三、构建浙中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生产生活,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夯实浙中生态屏障功能。

(一)立足承载能力,绘就绿色生态空间管控新篇

1.1.严格管控国土空间。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并精准管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建立和实施常态化国土空间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全面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十四五”发展规划衔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行“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完善磐安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推进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实施5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调整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进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其他部门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三线一单”数据共建共享。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优化调整磐安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保护区范围调整划定后,严格执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确保划定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管控类别不降低。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形成全县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勘界定标信息数据库,做到“图上有点、地上有标(桩)、信息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精准落地。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工作流程。

(二)全面整合优化,构建“一核八脉多点”生态空间

1.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原6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整合为1处自然保护区和3处自然公园,调整后自然保护地包括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国家级风景自然公园、大盘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和磐安七仙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针对自然保护地间交叉和物种变化情况,逐步撤销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和2处自然保护小区,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或遗传资源的破碎分布情况新增保护小区。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强化对各类重点自然保护地的监督检查。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健全自然保护地基本信息库,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根据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分区管控要求,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负面清单。

2.构建“八大溪”河湖岸线保护体系。开展河湖岸线划界工作,合理划分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岸线开发利用区以及临水边界线和外缘边界线,明确各功能区和岸线边界线管控要求。加强河湖岸线规范管理,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加强空间内涉水活动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逐步退出不符合岸线管控、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要求的项目和设施。部门联动,常态化清理整治乱占、乱堆、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域占补平衡,规划期间水面率保持在1.55%以上。

专栏1磐安县“一核八脉多点”生态空间格局

一个自然保护核:以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磐安中部生态保护核。通过全面守护,强化保护的引领作用。

八条生态脉络:以“八大溪流”(夹溪、八达溪、西溪、始丰溪、文溪、好溪、港炉溪、玉溪)为重点,构筑生态脉络,串联连接各脉络生态斑块。

多点(自然保护地):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完善磐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三)发力空间重塑,构建集约高效生产生活空间

1.构建“一体两翼”县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磐安县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实现国土空间管控精准落地。推进新老城区同城化、台地区域一体化和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衔接融合和有序推进。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以“做大中心集聚点、缩减一般集聚点、美化保留拓展点”为基本导向划定空间管控边界。

2.打造生态产业新平台空间。以新城区“江南药镇”为核心,谋划建设磐安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市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打造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产业集群高地和融合发展引领高地。整合尖山片区(原磐安工业园区、尖山镇)、高湖片区、金磐开发区(原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设立浙江磐安经济开发区(浙江金磐共同富裕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的省级经济平台。完成全县小微企业园规划、推进全县小微企业园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全部纳入小微企业园管理,园区外企业实行萎缩化管理。

1.3.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围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机制三大“调整”和养殖业污染、农业投入品、田园环境三大“治理”,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新渥街道、玉山镇、仁川镇、大盘镇、窈川乡等优化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玉山镇、尚湖镇、尖山镇等建设万亩美丽茶园,在尖山镇建设万亩茶籽油开发基地,在玉山镇、尖山镇、尚湖镇等推进万亩水稻基地建设,在新渥街道、冷水镇、仁川镇、双峰乡等推进万亩旱粮基地建设,在尚湖镇、尖山镇、玉山镇等推进万亩高山茭白基地建设,在新渥街道、冷水镇、方前镇、盘峰乡等推进万亩瓜果基地建设。

4.优化“一核两区三带多点”文旅空间。突破村镇空间界线,改变传统点线形式的区域发展结构,逐步构建“一核两区三带多点”的文旅空间格局,促进区域文旅资源联动发展,引领全域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核”为老城区和云山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区”为环大盘山诗画山水文旅融合区和台地慢生活旅游集聚区,环大盘山重点发展“康养度假”“研学旅游、户外运动”等,台地重点发展“峡谷观光、休闲度假、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三带”为西溪乡村休闲旅游带、好溪运动养生旅游带和始丰户外美食旅游带;“多点”是文旅融合新场景空间,包括新渥江南药镇、玉山茶场小镇、尖山乌石小镇、双峰风情小镇、双溪樱花小镇、方前戏迷小镇、仁川红旅小镇等特色小镇或风情小镇及乌石村、湖上村、向头村等特色村落。

四、守护源头天蓝地绿生态安全体系

坚持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以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噪声污染防控,建设无废城市,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一)坚持系统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

1.1.“一源一策”守护饮用水安全。对照省市要求,推进花溪水库和马蹄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和智慧化管理工作。开展县城水源地有机污染物全指标分析,摸清污染来源及风险点位,实现精准管控。推进乡镇以上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全面提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的整治和规范化建设水平。对17个乡镇以上水源地制定“一源一策”保护方案,提升保护区内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水平,严格禁止新改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取缔现有旅游设施,加强保护区内交通穿越风险管控,对穿越保护范围的351国道建设排水沟及截水沟,提高“千吨万人”水源地的监测频次。规划期间,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2.深化城镇“污水零直排”建设。提升全域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水平,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基本形成收集与处理排放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扩改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台地污水处理厂,推进新建城区雨污配套管网设,改造提升老旧破损低标的二、三级污水管网,到2025年,全县新建或改造雨污管网50千米、修建检查井1800余座、新建或改造落水管20万余米,同步提升化粪池、隔油池等预处理设施。提高新渥街道、玉山镇、尚湖镇、方前镇、大盘镇和仁川镇等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完善管网和泵站建设,提高出水标准。巩固提升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平,加强对医药、食品等重点企业的监管。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3.3.全面防控农业农村污染。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情况和达标排放情况,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推进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对节假日人口潮汐现象明显的地区,合理设计调节池规模,采用并联处理等方式满足处理要求,到2025年底,改造农户2519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0处,改造设施331处,报废拆除设备2处,新建管网38千米,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工作,2025年实现全覆盖,日处理规模200吨及以上治理设施全部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推进农田尾水生态化循环利用,每年建设1—2条农田氮磷拦截沟渠系统。

4.着力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以“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按照“守、退、补”原则,做好河流、湖库水生态系统修复,推进文溪、西溪、八达溪、夹溪、好溪、溪炉港等美丽河湖建设,持续做好45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到2025年,建成美丽河湖4条,完成达标河道建设长度72.09千米。推进县级河道的河湖健康及水生态健康评价,到2025年全面建成县域河湖健康评价体系。统筹谋划全县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保护,稳步推进退耕还湿、退耕还滩、退养还滩,到2025年,自然化改造2—3千米文溪硬化河岸线,恢复七仙湖、五丈岩等湿地公园沼泽湿地。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建设鱼类洄游通道,重点在文溪打造水生动植物良好生境。

(二)坚持协同治理,深化清新空气行动

1.强化典型污染物综合管控。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业炉窑、柴油货车、扬尘和露天禁烧五大专项治理,打好秋冬季细颗粒物和夏秋季臭氧污染攻坚战。常态化开展臭氧和细颗粒物源清单、源解析工作,推进城市环境质量管理精准化和科学化。健全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动态更新应急减排清单,强化臭氧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规划期间,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臭氧浓度不超标。

2.推进固定源VOCs协同治理。深入推进塑料制品、五金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涂装工序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加强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加强含VOCs物料密闭管理,做好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建立行业VOCs长效管理机制,推进NOx与VOCs协同减排,建立以VOCs减排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到2025年磐安工业园区建成“清新园区”。

3.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严格新车环保监管,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不断加强源头管控,确保新车环保达标。全面推进重型柴油车OBD安装联网,加强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建设。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置换或清洁化改造,推进新一轮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加快完成国三及以下营运重型柴油货车淘汰,逐步推进国四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淘汰。自2021年7月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等级的城市车辆应符合《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城区全部划定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并逐步拓展到其它乡镇。

4.防治气尘面源污染。加强施工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强化道路扬尘监控与治理,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清扫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深化堆场扬尘治理,工业企业堆场料场应按照“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底下防渗漏”的标准控制扬尘污染。加强露天矿山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露天矿山修复绿化。健全秸秆焚烧县、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网格化监管机制,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加强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治理,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各环节和工业臭气异味控制。严格控制餐饮油烟,加大超标排放处罚力度。

(三)坚持分类防治,确保“净土”开发利用

1.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开展年度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对建设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进行调查与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强化对浙江广泽机电有限公司的土壤污染监管,将企业防治土壤污染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规划期间,不得新增涉及镉、铬、砷、铅、汞等重金属污染物的项目。优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扭住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关键环节,推动现行“净地开发”向“净地收储”转变,通过关口前移,控住进入开发环节的污染地块“增量”。

2.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根据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结果,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要求,到2025年,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持续推进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加强未利用地分类管理,对拟开垦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复垦土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规划期间,确保无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3.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查明地下水污染分布和状况。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试点推进浙江省磐安诚达染整厂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防治,消除地下水风险。到2025年,完成全县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清单,开展防控措施,确保地下水安全。

(四)强化保护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保护和治理思路,实施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快推进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开展“百千万”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管理。持续推进森林提质增效,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新植一亿株珍贵树”行动,推广应用适生的榧树、香榧、银杏等珍贵树种,促进绿化、彩化、珍贵化“三化合一”,到2025年,新增国土绿化造林面积14000亩,森林抚育5万亩。修编大盘山名山公园规划,深化大盘山名山公园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大盘山涉村景观、历史文化村落、旅游特色小镇、重点村、花溪景区等提升改造和大盘山—始丰溪生态廊道建设等。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全域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摸清全县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整修订重点保护物种目录。提升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七仙湖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智能巡护和监控系统建设水平,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捕猎、滥垦滥采、违规贩卖及加工利用等违法行为。严防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积极控制和消杀松材线虫、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基础数据库、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特色体验地、打造友好单元等,打造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根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推进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大盘镇片始丰溪、尚湖镇王塘坑、玉山镇桥头、高二乡柘坑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健全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管,重点加强出境流域水土工程的管理,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92%以上。开展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行动,推进“地灾双控”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

专栏2磐安县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基础数据库。对县域内公园、绿地、林地、河湖等景观类型中动植物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城市动植物物种清单和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定位监测站,构建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在社区、憩地、景区、公园、廊道、医院、学校、机关单位、酒店及企业等建设绿环、绿带、绿廊等,联通城区大环境,建立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在相互隔绝的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以及物种迁徙和洄游通道等关键区域建设生物廊道,完成双溪公园、花台山公园2~3条绿色网络连道系统建设。

建设特色体验地。以自然博物馆、药用植物园等为重点,以社区、医院、学校、宾馆酒店、企业、停车场等场所为试点,建成一批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

打造友好单元。建设典型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采用“1+M”模式打造以1个体验馆加3—5个以观鸟、赏蝴蝶、认识植物为现场体验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研学旅行路线的体验地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建筑一体化查看更多>集中式光伏项目查看更多>浙江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