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深化工业固废“五全制”管理。开展绿色企业和循环化园区建设,减低工业固废产生强度。实施工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固废产生量大的企业鼓励在场内开展综合利用,落实工业固废动态清零要求。深化工业固废“五全制”管理,建设工业固废分拣中心,分拣中心实现企业全覆盖。推进工业危废规范化分类贮存管理,加大危废管控力度,严格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执行危废转移交接制度。规范废油、小微产废企业等危废统一收储点建设和运维,切实提升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处置水平。
2.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行动。优化生活垃圾“两定四分法”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实施精准精细分类,提升分类质量,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个、示范村2个,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示范小区2个、示范街1条,全县85%的建制村达到垃圾分类优秀村标准,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合理建设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废品交易市场,培育再生资源利用市场,制定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专项扶持政策,推进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终端,补齐处置能力不足短板。到2025年,实现城乡垃圾分类覆盖面100%,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
1.3.提升农业废弃物收运处置水平。针对畜禽粪污、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构建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回收利用体系。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办法,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处置体系,规划期间保持回收处置体系全覆盖。落实“一场一策”措施,实现畜禽粪污高效精准利用,农作物秸秆、田间尾菜、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4.健全固废监管模式。压实各方监管职责,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固废各环节部门职责边界,形成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利用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固废电子化申报,形成产废“一本账”。应用信息监控、数据扫描、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锁等手段,提高固废转运信息化监管能力。落实固废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推动形成固废问题快速发现的群防体系。完善医疗废物联动监管机制,实行医疗废物统收统管,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全覆盖。
(六)坚持源头控制,营造宁静舒适环境
1.强化源头污染防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应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等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护距离。新建交通干线两侧存在噪声敏感建筑物或在交通干线两侧等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时,应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推进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在声环境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完善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2.实施噪声污染防控行动。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禁鸣管理,提高道路综合通行效能。完善施工噪声管理规定,合理安排夜间生产,减少夜间噪声扰民现象。强化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推广低噪声工艺设备,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纳入三同时管理。加强噪声长效监管,确保工业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重点控制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噪声源。严厉打击噪声超标排放扰民行为,加大噪声违法的曝光力度,及时处理各类噪声扰民投诉件,督办重复投诉点。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社区等宁静休息空间。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七)坚持底线思维,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1.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全面调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建立重点风险源清单。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重大环境风险源企业名录,完善隐患问题录入、督办、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把关。根据省,市要求,推进新污染物调查评估、分类治理和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提升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2.提升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和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定期演练。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间在环境风险物质储备、风险防范设施等方面进行联防联控。加强危化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运输风险管控,严防交通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推进跨行政区域、跨流域上下游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处置能力。
五、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集聚示范
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原则,依托磐安县现有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促进生态优势加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
(一)强化重点领域降碳,探索低碳零碳发展路径
1.开展双碳要求的实践探索。落实《磐安县低碳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细化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责任清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大力推动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生活等低碳转型,加快清洁能源、碳汇先行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培育“林—药、林—菌、林—粮”三大低碳经营模式,增强林业碳汇能力,近期重点推进黄檀林场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到2025年,实现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双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降低超过6.1%,实现“双碳”目标。
2.推进重点领域减碳。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温室气体和减污降碳协同减排试点申报及创建工作。推进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全面实施精准数智控碳,完成碳排放重点企业碳账户建立,实现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碳账户全覆盖,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在新建民用建筑一星绿色建筑全覆盖的基础上,提高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到2025年,老城核心区建成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实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到2025年,实现累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加大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推行绿色建造方式。
3.加强低(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探索磐安县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模式,建设区域、园区、企业等不同层级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积极推进零碳县创建。推进低(零)碳乡镇、村(社区)试点建设,重点推进盘峰乡低(零)碳乡镇和盘峰乡沙溪村、溪下路村等低(零)碳试点村建设。开展“碳标签”“碳中和”实践,推进“碳中和”活动会议模式。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服务认证、能效标识等实施,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
专栏3 磐安县降碳重点领域
推进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制造,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加快腾笼换鸟,完善绩效综合评价机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亩均论英雄等绩效评价。
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模式,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医院、学校等现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改造应用。推进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比34%以上。
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引导城乡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车辆新能源化更新,2023年,城区公交车新能源化达到100%,城乡公交车新能源化达到75%以上,全县出租车新能源化达到100%。建设3座综合功能服务站。2025年,力争完成3%公路周转量转移到铁路。
(二)加快能源供给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县域内天然气主管网建设,完善城区居民燃气供应能力和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天然气能源保障网,提高天然气供气比重。加快中心城区、尖山镇、冷水镇等LNG气化站及市政中压管网建设,建立形式多样的燃气储备体系,提高全县管道燃气普及率,到2025年,城市居民燃气基本实现全覆盖。
2.提高清洁能源使用量。推进磐安县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年发电量3610万度)、青尖山风电(装机容量6.48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度)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供电设施,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采用“城建集团+国网公司+国能集团”模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省级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并网5兆瓦以上,集中式光伏并网50兆瓦以上。扩大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在运输服务站和公路驿站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提高新能源车应用比例。推广隧道绿色照明,推动智能交通技术和LNG、氢燃料运输装备的试点应用。到2025年,磐安县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提高至约七成,县域内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70%。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1.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磐安县优质优级的生态优势、浙江绿心的区位优势、绿色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避暑、研学、影视、户外、养生”等五大基地,构建磐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磐安山居”旅居品牌,构建“高端酒店+高端民宿+中高端农家乐+果蔬采摘体验基地”服务接待体系,创建一批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打造“中国最佳乡旅居住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确保污水处理、油烟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绿色交通、生态修复等配套设施建设与主体设施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推动“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根据景区带动型、民宿引领型、文旅融合型、风貌提升型等分类,提档升级民宿和景区景点。完善磐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平台,系统集成旅游服务信息,实现“一部手机游磐安”,提高旅游消费便利性。加快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做优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三大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绿色饭店建设,提供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服务。到2025年,创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磐安县康养旅居基地建设
避暑基地。挖掘高度、温度、湿度、绿度等素质资源,在高山顶、溪水边、悬崖边、山谷中、森林里等清凉区域,打造避暑基地。包括高姥山、高二营地公园、三亩山田、青梅尖1314等避暑基地。
研学基地。立足南孔儒学、方前戏曲、古茶厂茶文化、大盘山中药等文化优势,提升大盘山博物馆、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等现有研学基地,开发南孔儒学、方前艺术、乌石民俗、江南药镇健康等研学营地。
影视基地。依托浙中影创城、万影达影视文化产业园等现有户外影视基地及横店毗邻优势,打造影视基地集群。包括万影达文化影视产业园、浙中影创城、16个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
户外基地。利用磐安的山地条件、体育文化等资源,发挥体育赛事的热点价值、市场价值等,打造户外基地,包括露营基地、户外运动基地,体育特色村等。
养生基地。利用磐安中医药、有机农产品,以及森林、温泉、气候等资源,开发养生度假产品,包括中药养生产品、高山养生产品、森林养生、温泉养生等。
2.促进工业绿色循环发展。发展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进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依托金磐数字经济园、新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老城区青创园等平台,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开发、电子商务等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自动工段的改造提升,推广大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50个,建设示范智能工厂5个,生产运行300至500台。加大绿色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绿色技改项目,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基地(园区),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浙中区域中医药产业高地。推动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2025年争取建成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利用当地资源、拥有先进技术的绿色节能建材产品企业和综合基地。除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外,鼓励重点用能用水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将碳排放控制纳入清洁生产审核范围,每年开展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
3.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开展药肥减量、清洁田园、美丽牧场等专项行动,通过农技帮扶、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举措,持续深化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改革。按照“精准测土、科学配方、减量施肥”的要求,建立规模主体智慧施肥管理体系,到2025年,建设省级土壤综合培肥示范区1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43%。完善农牧对接、种养配套机制,推广秸秆—食用菌—药材、林下种菌—菌渣还林、“茭白+鳖”等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建设万亩林菌生态循环产业园。推广农用地膜行间覆盖、一膜两用等技术,减少农用地膜使用量。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打造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1个省级(玉山台地)和4个市级(双峰、双溪、安文和窈川)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为方向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建设30个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监测、精准灌溉施肥、复合种植的数字田园基地。
4.推动现代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以磐安香菇、浙贝母、铁皮石斛、云峰茶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涵盖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机械、原辅材料等环较完备的全产业链。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建设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农业溢价。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授权企业3家,全省示范性全产业链2条。推进乡村特色生态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丰富一亩山万元钱、一亩田万元钱、一棵树万元钱等“万元系列促增收”模式。持续深化农家乐“两提”“两优”“两化”(提档次、提收入、优环境、优服务、规模化、基地化)行动,推进尖山镇乌石民宿等农家乐的品质升级,促进民宿集聚区高端化、特色化、生态化和低碳化发展。深化“公司+农户+现代营销”发展模式,利用“飞地抱团”“千企结千村”和“一村万树”等模式,盘活农房、宅基地、林地、承包地等,发展共享农屋、特色民宿、特色农家乐、研学、农旅等,多渠道促进全民共富。
(四)强化总量强度双控,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1.强化能源高效利用。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对新建项目加强能耗“双控”目标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原则上对未落实用能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水泥、铸造等行业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提高能效准入标准,将工业项目能效准入标准提升至0.50吨标准煤/万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出清和低效园区整合提升行动,出清“僵尸企业”,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打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组合拳。推进居民生活、交通、工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费量降低16.5%。
2.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制度,明确产业平台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实施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依法将用水户违法取水等不良信息和建成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等守信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入实施《磐安县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标杆示范、节水技术推广等工程,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农业用水数字赋能,全面完成磐安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任务。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0.44亿立方米以内。
3.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对工业用地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完善要素差别化市场分配机制,落实土地、用能、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资源加快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集中。推进“标准地+区域评价+承诺制”改革,加强对“标准地”项目的监督管理,推进磐安工业园区、江南药镇2个省级平台的区域评估工作,到2025年,全县新批工业用地的“标准地”执行率达到100%。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实施“3+X”模式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版,建成一批要素全、质量高、成效好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
六、打造全域康养旅居美丽品质花园
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为目标,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打造“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生活方式”的全域大美格局,把浙中最美大花园建设成长三角知名的康养旅居目的地。
1.(一)聚焦品质提升,打造现代养生旅居精品城乡
1.打造同城化高品质新老城区。全面提升城区品质,打造“自在海螺”城市新区样板区、“云伴山依”城市传统风貌示范区和“国药文化”江南药镇产业风貌样板区,2025年完成省级城市传统风貌样板区建设。完善现代城市功能要素配置,提升城市能级,重点实施县文体中心、养生文化特色街区、慢行交通体系等建设工程和生活圈均衡提升、夜景灯光亮化、灾害防治提升等行动。推进城乡绿道串联成网工程,提升文溪两侧游步道建设,提升海螺山、花台山、西山、塔山、半月山等生态边坡修复水平,全面推进新渥城市边缘区治理,完善环山绿道、沿江绿道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全面建成山水相融、多山串联、寓健于游、多点协同的城市美丽公园,争创省4A级景区城。规划期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20平方米以上。组织实施《磐安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0—2030)》,因地制宜建设符合磐安山城特色的“海绵城市”,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打造特色风貌美丽城镇。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新时代“五美”城镇建设要求,实施《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暨一镇一方案》,建设“设施提升”“服务提升”“产镇融合”等项目,打造省市美丽乡镇样板。提升中心城镇品质,以尖山镇、冷水镇、大盘镇、尚湖镇等中心镇为重点,推进集镇品质提升、基础设施联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管理精细提升等。打造“多彩台地”尖山、玉山风貌样板区,重点打造玉山镇、尖山镇、湖上村、横路村、马塘村、尖山老街等主要风貌节点,建设古茶场小镇配套道路、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宋韵大盘”双峰、盘峰环大盘山县域风貌样板区,重点打造盘峰乡榉溪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盘峰乡大岭头村、西告村、沙溪村等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加快推进山水人文融合的环大盘山绿道建设,建设高速出入口等重要门户节点、主要道路沿线、道路交叉口节点、主要公共建筑节点、公共空闲地等公共绿化,增加城镇景观绿地。
3.打造婺派美好乡村典范。以获评首批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为契机,促进美丽乡村由环境整治向全面提升转变,由单村点上发展向片区联合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婺派美好乡村典范。全域推进城乡风貌整治,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配套标准化建设,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00%,其中:精品村达三分之二以上、示范村80个以上,培育风景线5条,提升美丽庭院比例40%以上,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围绕产业、风貌、文化、邻里、低碳等9大场景应用,以湖上村、花溪村、灵江源村等为试点,推进掌上医疗、邻里文体中心、共享交通站、村务数字平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设8个未来乡村。
专栏5磐安县美丽城乡建设任务
新老城区同城化建设任务。新老城区用地功能转独自用地平衡为整体用地的综合平衡,促进空间功能同城化,产业结构错位分工,产业平台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同城化;推动通勤同城化和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加快区域快速交通高密化与同城化,促进道路交通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市政工程设施同城化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政策措施,促进建设标准同城化。其中:“自在海螺”城市省级新区样板依据“一芯闪耀两脉生长三瓣绽放多点映衬”的规划结构,打造激活未来磐安城市发展的“城市客厅·天空之城”。
台地区域一体化建设任务。台地区域定位为县域发展副中心、经济发展增长极、康养旅居集聚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地,重点推进人口城镇化、资源景区化、旅居全龄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和政策一体化。风貌定位为“工旅双擎多彩台地”。多彩台地省级样板重点打造“十个一”标志性项目,包括一个生态宜人的美丽山林、一个自然和谐的美丽河湖、一个集中连片的美丽田园、一个体验山水人文的绿道网络、一个鲜明的文化标识、一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一个“浙派民居”特色村或传统村落、一个落实未来社区理念的乡村新社区、一个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条可游可赏可达的美丽公路。
环大盘山区域协同化建设任务。环大盘山区域主体功能为生态大花园,人口向城区集聚,大量缩减用地,设施少建设、多借用。在自然山水格局、道路网络体系、旅游设施体系等区域网络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一个网络覆盖一山四水。双峰、盘峰、方前、仁川、大盘等五乡镇生态共保、产业共铸、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人口共聚,最终实现共同美丽、共同发展。
(二)全面提升能效,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绿色
1.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加快实施新老城区供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实现流岸、花溪、马蹄坑、源头、西华坑(日月潭)等水库与云山水厂、江南药镇水厂、新渥水厂互联互通,改造新城区水厂原水引水管,提高水厂供水规模。推进玉山台地供水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窈川、双溪、大盘、方前、盘峰等重要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提升引水管网和供水管网。持续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落实兴水惠民工程,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频次和类别,不断深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2.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完善“分类处理、能力匹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全闭环管理。完善以焚烧和易腐垃圾处置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分类处置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配套设施、餐厨垃圾易腐处理设施、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实施城区垃圾分类岗亭投放点建设、建制镇建成区垃圾投放点建设、分类投放点智能化设备引入等行动,提升已建处理设施的质量和处理效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分类处理薄弱村源头分类准确性,持续培育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提升资源化处理站运维管理能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到2025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构建便捷绿色出行系统。以金义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构建快进慢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辖区内“十”字型和毗邻县市六个方向的综合交通对外新通道,建设新老城区、环大盘山、台地一体的协同路网,建设高效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提高城乡道路通达性。以城乡公交换乘枢纽为基础,完善“公交优先”体系,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加快城乡公交车、出租车等清洁能源替代,促进运输装备低碳升级,全面实施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到2025年,构建成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高质量山区县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4.完善城乡智慧生态治理系统。持续推进智慧磐安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打造未来智慧城市大脑。全面推动城乡管理、社区、文旅、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迭代升级,提升基础设施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水平,形成“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智慧应用”的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加快推进龙山、海螺山、云山溪谷等未来社区建设,在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低碳生活方式等重点领域开发智慧治理特色应用场景。
(三)倡导绿色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全面落实绿色采购政策,促进绿色产品采购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加强绿色采购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在现有节能环保产品基础上增加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政府采购。鼓励国有企业、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规划期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保持在100%。
2.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回收利用,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强化节能管理,持续推进节水、节电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大绿色低碳循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力度,倡导节能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引进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参与公共机构日常管理。合理使用空调等电器设备。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导向,抵制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和回馈机制,深入推进“碳普惠”“互联网+”应用,促进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尽量选择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商品。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倡导餐饮企业、学校、单位食堂等全面推行“光盘”行动,完善水电等资源的阶梯式收费。
七、构建创新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服务能力,完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全面形成高效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聚焦落实分解,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1.压实党委政府环保责任。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压实压细生态环境保护各部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述职制度,推动部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规划期间确保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大于42%。探索建立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监督员制度,加强县人大、县政协对部门、乡镇(街道)、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监督巡视工作。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压实市场主体环境保护责任。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逐步将企业固废、土壤污染防治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严格落实持证和按证依法排污,完善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健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自巡查、生态环保“健康码”等作用,推动企业生态环保责任落实和信息公开。构建企业生态信用评价应用体系,建立企业生态信用档案,拓展生态环境信用信息跨部门应用场景,在行政审批、融资授信、资质评定、市场监管等多项领域设置“信用门槛”。
3.提高社会主体环境保护积极性。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培育,逐步建立环保志愿者和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加大与微博、微信等新时代自媒体、平台的结合创新程度,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放大人民环保监督员的作用。推行“环保管家”,完善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机制,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将市民日常生态文明行为纳入“信用磐安”激励体系,创新信用服务产品。
(二)聚焦长效管理,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服务体系
1.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乡镇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新建垃圾焚烧厂、广泽机电、新明珠药业等水、气等污染源的环境监测设施。完善工业园区水、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网络站点建设。鼓励购买VOCs走航等第三方监测服务。健全噪声监测网络,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分析能力。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健全县—乡—村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污染源数字化档案、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等模块应用,构建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
2.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对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落实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要求和综合行政执法职能。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排查整治“雷霆行动”,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协同配合、案件移送、证据收集保全、强制执行等。改善乡镇环境执法条件,配备生态环境污染快速检测等现场执法装备。环境执法人员至少每5年开展1轮专业技术培训。
3.发挥环保督查效能。发挥环保督查在长效监管机制中作用,从单一的污染督查转到全域范围的污染防范,推动各项环保督查工作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查处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用好《磐安县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政策汇编》,确保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地实施,促进各行业各领域生态环境领域长效管控举措更规范。
(三)聚焦多元应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体系。积极申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建立磐安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进生态产品量化,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实行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因地制宜将考核结果应用于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等领域。
2.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面调查、统一确权、动态监测、统一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开展县级和乡镇GEP核算,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谋划搭建“两山银行”“两山基金”“两山公司”等平台,逐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林地股份制改革工作,规范推进林权流转,深化银林协作机制,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进程。根据省共资源交易核心业务支撑场景要求,建立磐安县生态资源信息一网公开系统。不断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等资源价格机制,建立健全污水、生活垃圾等排放和处理的差别化收费机制。
3.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机制。鼓励绿色金融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持续推进“光富贷”“游你贷”“田园贷”“药业贷”等绿色系列金融产品应用,重点支持休闲养生、高山农业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探索与省内银行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引导合作银行围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新动能培育,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PPP等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绿色保险合作上先行先试,探索农产品收益保险和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构建绿色、科技和普惠三大金融平台,建立绿色经济农户和企业信息档案,让更多老百姓享受“绿色”红利。
4.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完善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在异地开发有效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时代山海协作、人才飞地、碳普惠等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落实《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与东阳市试点推进上下游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界出境断面水质与金华市政府实行“双向补偿”。探索与其它县市交接断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以乡镇上下游水质水量考核为核心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八、构建茂林秀水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挖掘传承磐安县药文化、茶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生态文化,弘扬新时代美丽生态文化,推进人文底蕴、自然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念全面融合,加快实现全民生态自觉。
(一)挖掘山水文化,厚置生态文化根基
1.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深入挖掘磐安县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元素,开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普查,重点挖掘榉溪孔氏家庙等古村落文化、“赶茶场”“炼火”“迎大旗”等丰收庆典文化、许逊养生宴等中药材文化、古树名木等森林文化、玉山古茶场等茶文化。梳理文化脉络,研究文化内涵,总结提炼文化核心价值,构建磐安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体系,建立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库,为磐安县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弘扬夯实本质基础。
2.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重要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以非遗文化为基底活化非遗,推动“赶茶场”“炼火”“迎大旗”等非遗项目演艺展示;以榉溪南孔家庙儒学文化为基础,带动横路、大皿、梓誉等打造研学营地基地;以古茶场文化为基底,开发茶艺、与茶相关的活动与研学产品;以江南药镇和国药文化城建设为带动,构建“产、学、研、休、医、养、购”的中药农耕文化产品。把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纳入“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美丽乡村数字服务应用。对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等国字文化品牌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措施,保护与利用高姥山生态文化度假区、“南孔阙里·儒学小镇”“小吃方前·戏迷小镇”,古茶场小镇,中药小镇等传统文化载体。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研学游、非遗一台戏、非遗摄影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等多种类活动,助推全县非遗活化传承、融化发展、转化创新。
专栏6中药文化挖掘传承建设任务
做大药膳康养避暑品牌。做精做细“十六道药膳”,推进道地药膳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药学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针对杭州、上海等地低龄老人的养老养生产品,打造长三角区域药养、医养、食养、文养、健养等健康诉求产品,打造长三角避暑市场。
打造药用植物保护利用展示窗口。在药用植物园建设野生药用植物宣教基地,补充收集药用植物60种以上,完善植物标本、展示橱窗、体验区域等的制作与呈现;以江南药镇“浙八味”特色市场为依托,建设中医药生产展示“窗口”,挖掘“磐五味”和“新磐五味”的利用展示。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媒体宣传。在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结合药博会、宪法宣传日、送戏下乡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实施《磐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和《磐安绿色生活清单》,提升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规范公民绿色生活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提高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加强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建设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根据《磐安县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两月一次开展公众开放活动。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设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提升大盘山自然博物馆、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浙八味中药材博览馆、花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成大盘山自然博物馆、百杖潭景区等生物多样性展区专区/展览馆建设,丰富各类载体的生态文明主题展示区或宣传栏。到2025年,新增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2处。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社区学校、市民学校、网络教育课堂等载体,开展文明素养、行为规范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优生优育、健康绿色生活等现代概念,使磐安人及早融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的创建行动。重视城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技能培训。
(三)强化示范带动,促进生态共建共享
1.开展多层级示范创建。开展多层级多领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拓展“绿色细胞”创建形式和方式,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加强示范创建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预警及退出机制。扩大各类“绿色细胞”知名度,强化“绿色细胞”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生态意识纵深渗透。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各类示范创建活动。
2.强化全民自觉行动。响应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聚焦餐饮外卖、快递包装等塑料污染治理行动,加强一次性消费用品管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绿色革命,推动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以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引导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探索公众参与模式,设立“绿色生活基金”,推广“绿币兑换”长效运行机制,开发生态“绿码”激励方式等。拓展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畅通“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保听证”的公众参与“三个渠道”,推广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间的访谈“圆桌会”。引导环保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
九、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一)重点工程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安排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等五方面共32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37.39亿元。具体见附表1。
(二)效益分析
1.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整合优化和调整自然保护地、建设八大溪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等工程,全县水源涵养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持续增强,筑牢了浙中生态屏障功能;通过实施15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治理、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基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及八大水系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守护了浙中大水缸;通过实施VOCs治理、气尘面源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工程,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提升;通过实施垃圾焚烧项目配套和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固废处置能力得到提高。
2.经济效益。实施碳达峰行动,通过市政中压管网建设和城区、冷水镇、尖山镇等城乡中心镇(街道)配套气源站建设及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政府投资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等,城市生活用能量将大幅削减;通过旅游综合体建设、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业平台能级提升、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高效农业建设等工程,将健全“生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区域产业吸引力得到增强。同时,通过完善磐安县供水、供能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提升整个磐安县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企业投资,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社会效益。通过全域康养旅居美丽品质花园建设,城乡面貌将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普惠度将得到持续提高;通过景村融合发展,“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蝶变,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花溪村依托“亿年火山岩、千米平板溪”的景区资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2020年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增加40余万元。通过生态文明宣教基地、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等工程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行动,民众生态文明素养将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满意度保持高位。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磐安县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关系到磐安县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丽磐安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完善县美丽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
建立各乡镇(街道)的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形成全县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并有专人分管负责。建立行政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权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耦合、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建设具有高效组织能力和行为引导能力的各级部门机构。
(二)建设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投入,建立项目融资、银行贷款、证券市场等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增加财政支出中生态文明建设支出比例,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专项建设资金,重点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项目。试点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在区域综合开发中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工作,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科技人才保障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污水深度处理、垃圾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把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育纳入磐安县“人才强县”战略和“揭榜挂帅”“青鸟聚磐”“家燕归巢”活动,把绿色高质量发展贯穿科创平台建设,造就一支能支撑磐安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一批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在上海、杭州等地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共享模式。
(四)实施行动保障
强化生态文明规划实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各职能部门将主要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中,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推进。及时开展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县人大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核查、监督,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向人大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及时公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今年10月,位于安徽合肥市的合肥普尔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屋顶迎来高光时刻,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运行,四栋GMP厂房屋顶满铺的赫里欧生产的深蓝色的智能发电建材光伏瓦配套金色的瓦脊线,灼灼生辉,完整无缝的铺装在园区4栋医疗用品的超净化GMP生产车间屋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
日前,宝鸡市首个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并网投用。该项目利用宝鸡高新区的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产业园生产厂房屋面,采用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模式。该项目共有4座厂房,其中2座厂房屋面采用最新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模式建设,另外2座厂房屋顶采用支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近日,江苏一座设计独特的停车楼因其创新的建筑外立面设计引起广泛关注。这座建筑巧妙地将东方日升异质结伏曦光伏组件融入其外观设计之中,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科技感和现代美学,更通过光伏发电技术为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该项目的装机容量达857.28KW,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正式并网发
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发布关于《拟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的技术清单》的公示,光伏建筑一体化用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储直柔园区/社区微电网技术、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关键支撑技术及应用等列入清单。原文见下:关于《拟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
11月20日,深圳市住建局公布了深圳市2024年度(第二批)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及“光储直柔”建筑试点项目名单,共计26个项目上榜,总装机容量9929.34kWp。详情如下: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公布深圳市2024年度(第二批)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及“光储直柔”建筑试点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
11月11日-11月16日,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揭幕盛典暨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在苏州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共计千余名嘉宾、合作伙伴先后出席为期一周的论坛和活动,大家共聚2500年历史文化名城,共探能源变革时代大势。低碳建筑全新征程在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揭幕仪式中,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苏州高新区党
日前,从桃都肥城传来一则喜讯,由赫里欧新能源(肥城)公司主导推进的青兰高速肥城南高速出入口迎宾墙BIPV项目,荣获2024年度BIPV项目卓越解决方案奖。这一殊荣的获得,犹如一石激浪,在业内外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这个项目的成功只是肥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其中一个成功探索
10月22日,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我市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的通知》,鼓励该市新建居住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并提出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明确,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施工
10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浦东新区2024年第二批光伏发电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文件指出,申报范围为2024年7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期间,在浦东新区范围内投资建成并网的单个装机容量不低于200千瓦(公共机构装机容量不低于5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临港地区及临港企业
10月9日,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宁波市建筑光伏系统建设技术细则》的通知,通知指出,经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专家评审,现批准发布,编号为甬DX/JS030-2024,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2025年1月1日后出让或者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上房屋建筑按该标准执行。《宁波市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建设技术细则》(
9月27日上午,由西安碲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西北地区首个在既有工业建筑上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该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长兴路92号长安酒业园区,依托既有建筑将1120块碲化
从重庆清电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官微获悉,11月20日,清电新能源公司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丰都县许明寺镇100MWp农牧光互补复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此项目是国家电投重庆公司在渝自主开发建设的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也是清电新能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据悉,本次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青岛市城阳区北岸城晖150MW渔光互补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城阳区首个渔光互补项目,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水面空间资源,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相结合,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复合产业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1.78亿度绿电,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湖南湘西州泸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溪县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推动储能技术应用,积极推动风电和集中式光伏项目配建储能电站。加快推动电芯制造、电池组装等规模化生产,加强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储备,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石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近日,浙江省余姚市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110千伏舒泰光伏电站投产。余姚110千伏舒泰光伏电站是利用该市北部沿海海涂建设的一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占地面积约1650亩,总装机容量为150兆瓦。项目选用550瓦单晶硅电池组件,采取分散逆变、就地升压、集中并网的方案,将
10月23日,云南红河州能源局公开对州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214号建议的答复。该答复针对陈勇宏等3名代表在红河州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将红河县8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纳入州级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建议》第0214号建议。红河州能源局表示,红河县8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现已纳入红河州“十四五”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近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海洋局)对唐县古洞村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用地申请做出批复,同意转用、征收集体农用地0.4065公顷(非耕农用地),以出让方式供地,作为唐县古洞村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用地。并要求唐县要严格落实《河北省征收土地程序规定》,依法组织实施征收
10月16日,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过桥山垦区西港400MW海上光伏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取得福清市水利局批复,为项目依法合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新厝镇和江阴镇,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便利。项目利用过桥山垦区水面建设光伏电站,规划利用面积约为6932.852亩,总
10月15日,阿拉善盟能源局发布《关于调整能源领域集中式光伏项目手续办理事宜的通知》,通知指出,阿拉善盟能源局根据自治区能源局9月5日关于自治区能源领域集中式光伏项目“一件事”上线试运行的相关通知,结合阿拉善盟地貌类型、文物类型等实际情况,再次对集中式光伏项目手续办理流程进行梳理精简。
10月11日,正泰集团与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七化建”)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莫鼎革与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见证签约。七化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龙海洋和正泰集团总裁朱信敏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10月9日,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政府发布《凤庆县2024年第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主体优选竞争性磋商公告》,凤庆县纳入《云南省2024年第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中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共计8个,装机规模65万千瓦,概算总投资29.9亿元。公告要求,上述项目中,装机
近日,云南昆明富民县举行新能源发电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两个新能源项目将落地。仪式上,富民县与珈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富民县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富民县中能建投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富民县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约5.5亿元,拟
12月4日,浙江省财政厅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通知,通知指出,本次提前下达的光伏发电项目补助资金应优先足额补助50kw及以下装机规模的自然人分布式项目截至2025年底所发电量对应的补贴。对于剩余的其他光伏发电项目2022—2024年所发电量对应的补贴,按等比例方式拨付。原文
12月2日,浙江省平湖市发改局发布《关于平湖市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意见征求稿)的公示》,结合该市实际,对前文件提出多项补充意见。其中,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技改补贴,鼓励分布式光伏设备更新。支持并网容量在1兆瓦及以上的10年以上、转换效率在18%以下或者单片功
11月29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能源监管办省能源局关于印发《2025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到,统调风电、光伏自愿参与中长期市场绿电交易,10%电量通过现货市场交易,90%电量(暂定)分配政府授权合约,执行政府定价;非统调风电、光伏自愿参与中长期市场绿电交易,其中分布式以聚
11月5日,浙江诸暨市发改局发布2023年度诸暨市新型电力系统项目补贴兑现情况。根据公示,2023年度列入《浙江省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计划》并完成建设且验收通过的诸暨市锦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上级下达的资金为限给予财政补助政策,拟兑现奖励资金85万元。据了解,该源网
11月20日,浙江泰顺县仕阳镇150MW农(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仪式圆满举行。据悉,泰顺县仕阳镇150MW农(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为温州市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约7.56亿元,用地面积约5000亩,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相较于传统的光伏发电,“茶光互补”既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
11月14日,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0号建议的答复函,文件指出,以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先行市为主要目标,构建能源工作统一话语体系,全面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做好项目谋划建设,去年完成电源、电网及新型储能项目投资65.69亿元;新增光伏并网容量85.05万千瓦,居全省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正式揭晓“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试点名单,正泰新能凭借卓越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体系,成功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名录,引领光伏智能制造迈向科技未来。浙江省未来工厂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提升省内整体
11月13日,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关于《温州市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反馈,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反馈意见6条,主要是针对光伏组件安装高度、非自然人户用光伏、项目消防备案三个方面的建议。原文如下:关于《温州市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
11月13日,新昌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对2022年度第二批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进行公示,公示显示,2022年在新昌县域境内建成运行的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达到4356384.8元。原文如下:关于对2022年度第二批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进行公示根据《关于印发新昌县2022年度非户用分布式光
11月12日,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电量补贴失败用户重新发放补贴情况,文件显示,经核定补发账户612户,其中非自然人12户,自然人600户,共需补发奖补资金561933.87元。原文如下: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电量补贴失败用户重新发放补贴情况公示根据《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绍兴市经济和
11月5日,湖州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自2024年11月29日起实行。现解读如下原文如下: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为规范全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管理,保障电站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