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其他政策正文

安徽:力争到2023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突破80GW

2022-12-02 16:01来源: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键词:碳达峰光伏组件产能安徽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4 绿色体系协同

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创建工程。依据《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创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征的绿色工厂;依据《绿色园区评价要求》,建设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工业园区;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形成以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为目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争取到2030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00户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个以上,绿色工业园区30个左右。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工程。重点实施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探索开展差别化审核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碳行动

1.推动再生资源协同利用。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废铅蓄电池回收拆解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荐一批废塑料、废钢铁、废轮胎等再生资源利用行业规范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合肥、芜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集聚发展。推动阜阳、滁州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型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推动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转型结合,开展定制化再制造服务,鼓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开展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深入推进淮南、淮北、马鞍山、阜阳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模式。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建材等领域利用规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做好合肥、铜陵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示范建设,探索形成有安徽特色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加强重点领域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技术研发。(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专栏5 循环经济发展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信息溯源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引导企业参与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稳步推动再生利用,深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企业(站),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五)绿色低碳创新应用行动

1.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等科技创新专项,综合采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开展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氢能安全利用、新型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低碳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研发。(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开展工业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材料推广,鼓励各地区、各领域多种形式开展推介对接活动,加快企业节能低碳装备革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节能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以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燃)料替代、工艺深度脱碳、电气化改造、短流程制造等关键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升级改造,减少工业过程碳排放。(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绿色低碳创新

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争创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力争实现主要产业领域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全覆盖。

“三首”产品研发应用工程。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编制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对标研制;鼓励“三首”产品研制和使用单位合作研发,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三首”产品研发;定期发布并动态调整《安徽省“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用。

3.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产品。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作用,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加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绿色产品推广,扩大光伏光热产品、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绿色设计产品:夯实企业绿色设计基础,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业按照相关评价标准,开展绿色设计实践。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绿色协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智能光伏产品:落实《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大智能光伏产品供给,支持研发智能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智能控制器、智慧储能系统、智能跟踪系统等智能光伏终端及部件产品。力争到2023年,全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突破80GW,产量保持全国领先。

新能源汽车产品:落实《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规划,争取到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10%;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发展高强高耐久混凝土、真空节能玻璃等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板以及节能门窗、幕墙等围护结构体系,提高外墙复合保温墙板、轻质内墙板、集成式一体化外墙及屋面系统等装配式墙体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水平。

(六)绿色制造数字赋能行动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试点示范。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核心需求和关键场景,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构建制造业转型新生态,深化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支持加大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推动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探索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完善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完善我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管理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监测分析,建设数据驱动的绿色制造体系。(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

3.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产业合作和供需对接,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绿色赋能作用,围绕企业碳减排需求开展业务拓展和跨界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面向重点行业与能源管理、节能降碳、过程减排等典型场景,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助力重点行业及区域节能减排、提质降本增效。(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

能源管控信息化建设: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持续推动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通过在线监测设备收集数据信息,借助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实现能源资源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支持流程型高耗能生产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快企业生产线全线、系统改造。加大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在能源管理、节能降碳、过程减排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节能减碳能力。

培育绿色制造新业态:培育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实时监控、模拟仿真、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系统优化等方式,改变传统行业生产运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提质增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光伏组件产能查看更多>安徽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