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陕西延安: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2022-11-18 12:13来源:延安市科技局关键词:新能源基地风光储氢陕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17日,延安市科技局发布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大力推广光伏、风电、储氢等新能源技术应用,适度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着力推动风光一体、风光储氢一体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和绿色氢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基本形成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雏形。

原文如下: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市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市科技局联合市发改委制定《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延安市科学技术局 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5月10日

延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2年5月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转型升级的突破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依据《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学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总体思路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构,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博弈的主战场。

我国科技综合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积极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四个面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挑战,全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大幅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市级共投入科技专项经费1.3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52.09亿元,累计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330项,项目资金1.1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项,项目资金3488.2万元,解决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组织新区岩土工程、智慧延安、土壤改良、菌草引进试验示范、羊肚菌种植等46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我市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深化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个研究机构,何满潮院士、王浩院士、樊代明院士等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累计合作实施科技项目85个,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2472个。五年来,我市累计鉴定科技成果373项,推荐省科学技术奖109项、获奖20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油气田开发、中医药生产、苹果种植、生态治理、智慧城市等领域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为全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推动延安高新区升建国家级高新区,安塞工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特色型高新区;累计组建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7家、省级51家、市级22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额10.66亿元。通过科技支撑培育,涌现出三达膜、创威科技、天信管业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促进了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安市科技型企业倍增方案2018-2021》《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延安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同时积极落实研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培、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等各项政策,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五年来,延安科技事业奋进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不够精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我市科技型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2.2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0.69%,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20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17.59亿元,占GDP比重1.1%,低于全省2.42%的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5.84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86%;我市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仅占常住人口的14.14%,低于全省15.5%的水平,人才队伍结构不优、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规上企业研发人员仅1200人,人才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章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四个面向”为引领,以全面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构建“五大创新体系+N个创新工程”为重点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着力破解“一个明显制约”,促进科技、产业、人才、金融有机结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问题引导,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效能。

需求导向,重点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按照补链、延链、强链思路,围绕我市现代农业、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能源化工、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和新经济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需求,配置科技创新链,着力突破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关键节点上的技术瓶颈,加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企业主体,政府主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 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统筹,开放合作。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进一步扩大科技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基地查看更多>风光储氢查看更多>陕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