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浙江临海:预计到2025年光伏装机量671.4MW 分布式471.4MW 集中式200MW

2022-11-08 16:23来源: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十四五浙江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建设

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推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积极发展太阳能。继续坚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深度参与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的方式利用政府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公共建筑物屋面及附属设施发展光伏发电,并依托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组织实施规模化发电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积极推广户用屋顶光伏工程;积极探索发展“光伏+农业”开发模式,鼓励在兼顾农业、渔业养殖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利用农业设施、大棚和沿海养殖围塘和滩涂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重点推进桃渚镇滩涂地面电站项目。预计至2025年,临海市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7.14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47.1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20万千瓦。

——协调开发风电。加快开发临海市海上风能资源,建成台州1号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推进其他海上风电项目前期,争取开工。适时推广分散式风电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满足企业工业用电部分负荷;适时开展白水洋镇循环农业2.5万千瓦风能利用项目示范。另外,积极开展其他海上风电项目规划选址、测风等前期工作。

——稳步发展利用生物质能。稳步扩大垃圾焚烧发电规模,“十四五”期间,在临海市伟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的基础上,另规划一处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确保垃圾处理能力能满足临海市市域范围内的垃圾清运量以及垃圾存量。合理布局规划,推动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落地,建成临海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稳妥推进小水电发展。鼓励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周边社会和谐、运行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良好的示范水电站;积极推进方溪水电站建成并网;谋划开展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在大型写字楼、城市综合体,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内新建或进行地源水源热泵改造,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和中央空调供能方式,实现节能减排。至2025年,完成临海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中2000平米浅表地源热泵应用示范,建成2~3个大型公共或商业建筑地源热泵节能示范项目,完成桃渚地区地热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探索完善配套储能设施。重点稳步推进河头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发展,探索开发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参与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热冷综合储能以及海上风电制氢等各类新型储能设施多元发展,推动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开展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示范。

2.构建安全稳定的现代电网

——构建网架坚强、过渡顺畅主干电网。配合台州市主干电网建设规划要求,打造支撑临海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韧性电网,适度超前建设县城、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增长热点地区配电网,及时增加供电能力,以适应用电负荷高速增长带来的电网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滨海变),共新增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建成滨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台州滨海-柏树50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500千伏线路长度84公里。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座(珊瑚变),整体改造1座(临海变),合计新增变电容量69万千伏安。投产滨海500千伏变电站变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临海段)、浙能台州1#海上风电220千伏送出工程、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临海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配套工程,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临海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专线工程以及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天台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配套工程,新增220千伏线路长度375公里。

——构建城乡统筹的现代配电网。统筹开展老旧电网设施改造,以保障民生用电为重点,持续建设新型城镇配电网,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十四五”期间,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6座,分别是汇丰变、经纬变、东洋变、上盘变、高新变、百河变,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72万千伏安,建成220千伏珊瑚变110千伏送出工程,浙江临海220千伏变电站整体改造110千伏送出工程和浙江台州临海城区补强11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110千伏线路82.47公里;增容改造35千伏变电站2座,分别是桐峙变、水洋变,异址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为管岙变,新增变电容量5.8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线路40.8公里;新增10(20)千伏及以下变电容量191.11万千伏安,新建线路537.24公里。到2025年,全市整体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5%,户均停电时间缩短至3.07小时,有效保障民生用电。

——推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平台作用,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切实提升电网运行效能。探索能源互联网新业态,拓展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满足多元用户供需互动。创新开展电网弹性规划,打造“源网荷储调”友好互动系统平台,提升电网资源汇聚和协调控制能力。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提升全社会效能。

3.积极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头门港LNG接收站项目以及外输天然气管道,打造立足临海、辐射台州的LNG接收中心,以提升本地化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满足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要求。不断完善天然气门站、调压站等城市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临海北门站、白水洋调压站、伏龙调压站和小芝、河头LNG瓶组供应站,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逐渐完善市域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系统,“十四五”期间新建次高压(1.6兆帕)管线8公里,中压(0.4兆帕)管线合计287公里。加快推进城镇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气化率,到2025年,中心城区居民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50%,供气户数达到8.77万户,基本实现我市各乡镇天然气长输管道覆盖,在距离周边乡镇较远且管线建设难度较大的乡镇,可自主选择小型气化站进行管道气供应。在有条件的村庄积极发展管道燃气供应,逐步完成配套。在东塍镇先行开展“村村通”试点工作,探索微管网加小型气化站模式,并总结探索形成一套满足农村地区管道燃气实际需要且经济高效的长效机制。

4.提升集中供热水平

建设高效、经济的热力管网,在全市各产业聚焦区、热负荷100蒸吨/时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提升现有热源点的供热水平,推进台州临港热电二期扩建工程,并逐步完善供热管网,进一步拓展供热范围和供热规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是可靠高效的热电联产系统,且碳排放量仅为传统燃煤热电的一半,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快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有助于满足临海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用能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减少对燃煤热电的依赖,加速用能结构实现清洁化转变。有序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因地制宜地布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进行冷热电三联供,努力实现临海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热力,提升企业用能水平,降低区域能耗。

5.完善综合供能服务网

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电热冷气水、源网荷储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民生优先的综合供能服务网,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按省市统一部署,持续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2-3座综合能源服务站,同步推进现有加油站综合供能服务改造,并在至少一个站点内开展加氢试点,着力提升各站点的服务水平。

6.加强能源安全供应保障

着力安全发展,不断提升电力协调调度能力,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完善大面积停电和有序用电预案及演练机制,及时做好迎峰度夏(冬);加强煤油气储备能力建设,重点提升浙江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煤炭储存能力至30万吨;加强油气设施安全监管,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求管道企业要严格落实管道全寿命周期保护企业主体责任,推广数字化巡检系统在油气长输管线中的应用,推进企业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应急协同联动,全面提升运行安全水平。

(二)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1.建立能源消费弹性精准控制体系

继续贯彻实施能源“双控”制度,坚持以单位GDP能耗为指导、产业技术能效为支撑的原则,一方面对能耗总量进行弹性控制,使之与GDP增长相匹配,另一方面,在进行整体单位GDP能耗控制的同时,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能耗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能耗评估,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项目,制定更为灵活、精确的准入机制,有效解决经济产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全面了解企业用能质量,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能耗确权核算,实行用能预算化管理。积极开展用能权交易,完善各类机制,如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单位能耗税收等末尾淘汰退出机制、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纳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考核的抵扣机制,形成切实可行、可靠有效的能源消费弹性精准控制体系。

2.全力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

全面开展碳核查工作,摸清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基本情况,梳理能源生产、供应、消费各个环节的碳排放足迹,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结合“6+1”其他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统筹编制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顺序和底线目标,争取能源领域最早达峰。同时,也要加强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系统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扩大清洁能源消费

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完善电能替代常态机制,进一步提高电气化水平。引导企业生产生活“电代煤、电代油、电代气”,持续深挖工业领域替代潜力;加快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到2025年,城区公交车除应急保障车外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并加快推进公务、公交、旅游、物流、出租、环卫、通勤等领域汽车新能源化;坚持车桩协同发展,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充电便利性和设施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各类公用充(换)电站25座左右,充电桩600个;发展高效、高密度、低成本的制蓄储冷/热等技术,提升现有技术装备能效水平,降低建设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建筑领域电气化水平。探索氢能应用,依托综合供能服务站内开展加氢供能试点。

4.着力推动能效提升

强化管理节能,提高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效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业能效,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建立节能激励导向机制,树立行业标杆,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鼓励发展冷热电三联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头门港医化园区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倡导绿色低碳节能建筑,推广适配型被动房建筑,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内多种能源集中供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建设。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提高燃油品质标准,降低交通能耗水平。通过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通行效率。

5.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

深入实施“百万用户、百万千瓦”行动,结合我市实际,扩大电力精准响应能力和负荷侧调峰能力,保持全年电力稳定运行。引入市场化竞价模式,推进自用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有序充电,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推进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完善有序用气方案,合理规划区域用气规模,优化发电和用气联调联供机制,实施阶梯性。差别化价格政策,鼓励储气服务、储气设施购销气量挂牌交易,控制季节性峰谷差。

(三)构建创新能源技术体系

1.推进能源数字化变革

顺应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浪潮,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强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省市两级能源管理数字化平台的接入和应用,实现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存储和转换等环节的全方位感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运维。重点打造能源供应环节的智慧化场景,实现和信息深度融合,开展智能电网、智慧热网、智慧气网综合建设,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智慧互联、系统优化、效能提升。

2.积极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系统

加快多能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能源领域新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统筹常规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含双向充电设施)系统,统筹智慧热网、智慧电网与智慧气网,构建横向“电热冷气水”、纵向“源网荷储调”的多元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服务系统,逐步实现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智慧互动。围绕工业(产业)园区、大型公建用户群、数据中心、未来社区等用能较大且相对集中的区域和用户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系统试点项目,重点依托国家级开发区(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内现有和规划的电源项目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基地。依托头门港LNG接收站开展冷能利用试点项目,应用于冷链物流及冷温水供应等场景。

3.推进能源科技体制创新

抓好能源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基建”补齐园区在能源方面的短板。突出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节能环保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碳减排相关的节能降耗领域。加强与大型能源、数字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在智慧城市、综合能源、增量配电网试点等多个领域的能源技术合作。加强与大院名校、国家级研发机构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质量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牢牢抓住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契机,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重点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化改造,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展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浙江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