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重庆:“十四五”新能源与储能领域计划合同引资3500亿元 策划引进头部企业6家

2022-06-10 09:48来源:重庆市招商局关键词:十四五整县推进分布式重庆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招商引资重点方向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面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需求,围绕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新型电子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重点方向,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十四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计划合同引资1万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10家。

1.半导体。立足重庆产业基础和半导体产业趋势,面向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聚焦后摩尔时代下的特色工艺、先进封装、化合物半导体等方向,围绕“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大引强,打造特色鲜明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芯片设计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重点招引射频芯片、显示驱动芯片、传感器芯片、车规级芯片、功率半导体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等专用芯片设计企业。晶圆制造环节,聚焦以特色工艺为主攻方向,以IDM(整合原件制造)为主要路径,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引领带动强的重大晶圆制造项目,投建生产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IGBT(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MS(微电机系统)、CIS(图像传感器)、硅基光电子、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产品。封装测试环节,重点引进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高密度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线。设备环节,重点引进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清洗设备、量测设备等关键前道设备生产项目。材料环节,重点引进大尺寸硅片、光刻胶、溅射靶材、封装基板等关键材料项目,以及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项目。

2.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坚持“硬件+内容”一体化发展,围绕“上游材料、零组件—中游面板、模组制造—下游终端应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领域,重点引进偏光片、光学膜材、背光模组等关键配套企业。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重点引进8.5代等更高世代线OLED面板企业,积极引进玻璃基板、PI柔性基板、有机发光材料、掩膜版、显影刻蚀液等关键材料配套企业。MiniLED(亚毫米发光二极管)/MicroLED(发光二极管微缩化和矩阵化)领域,瞄准Mini/MicroLED芯片龙头,积极引进MiniLED背光封装类项目和MicroLED技术研发类项目,加快产业化步伐。激光显示领域,围绕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等整机厂,积极引进光源、光阀、抗光幕等零部件龙头企业,加速产业集聚。

3.智能终端。面向居民消费和行业应用对智能化、交互式电子终端产品需求,依托我市笔电、手机等传统智能终端产业基础,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高附加值新型智能终端领域,持续引进龙头品牌商和生产制造商,巩固我市智能终端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瞄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消费级产品,引进知名品牌企业。超高清视频终端领域,重点瞄准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引进一批方案解决商、内容生产商和整机制造商,加快打造AR/VR产业生态。智能家居领域,重点引进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智能安防、智能影音、智能家电、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单品企业。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引育商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企业。关键零部件领域,围绕智能终端微型化、功能集成化的需求,引进上游通讯模块、声学模组、结构件等关键零部件企业。

4.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面向物联网、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对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的迫切需求,聚焦基于MEMS架构的先进传感器和基于先进传感器与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的智能仪器仪表,围绕“MEMS设计—制造—封测—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打造特色高质量传感器产业集群。MEMS传感器领域,瞄准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射频传感器、MEMS麦克风、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市场用量较大的细分产品,引进一批设计公司和专业的制造公司、封测公司,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智能仪器仪表领域,围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需求,加强引进上游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现有仪器仪表厂开发面对不同场景的工控系统产品。

5.新型电子元器件。面向计算机、手机、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对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需求,聚焦RCL(电阻电感电容)被动元器件和PCB(印制电路板)等重要电子部件,招新引优,构建与电子整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元器件本地供给体系。RCL领域,聚焦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电阻和电感等重大战略产品,引进行业内优质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PCB领域,聚焦HDI(高密度互连)板、FPC(柔性板)、封装载板等主流产品及其上游关键原材料覆铜板,引育行业龙头,构建与电子整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电路板本地供给体系。

6.工业软件。面向我市主要支柱产业智能制造需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需求,聚焦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和嵌入式等工业软件类别,积极引进龙头型、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软件产品供应能力。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领域,重点引育EDA(电子设计自动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市场需求大、产品价值高的软件开发企业,尽快实现产品突破。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领域,重点引进MES(制造执行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等软件开发企业。嵌入式工业软件领域,引进重点工业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推动工业产品升级和智能化。

(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顺应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植入,重点引进整车及开发平台、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配套、设施体系及汽车后市场等领域重点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构建国际一流产业生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计划合同引资65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8家。

7.整车及开发平台。发挥我市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优势,策划引进国内外中高端品牌乘用车及商用车,推动汽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的智能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开发数据库、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库等,引进一批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利用整车制造优势,针对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碰撞安全等整车集成技术,引进纯电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质提量,促进品牌中高端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挥我市汽车智能化发展应用场景领先、产业基础优、技术水平高等综合优势,针对自主可控汽车操作系统核心技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引进相关研发、制造及应用企业。

8.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关注全球汽车变革,以“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思路,大力引进新能源三电及配套、汽车电子、中高端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知名企业、领军企业以及新技术领域初创企业,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配套的产业链供应体系。三电系统领域,加快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电芯直接封装等技术研发,大力引进锂电池、驱动电机、新一代车用电机等领域龙头企业。汽车电子领域,推动现有整车企业与半导体企业、软件企业深化合作,重点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先进汽车电子、核心芯片等先进技术,引进龙头企业设立制造基地,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中高端汽车零部件领域,围绕长安阿维塔、金康塞力斯、长城坦克、福特等中高端车型,突破整车集成匹配、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先进变速器、高校深度集成混动(增程)系统等关键技术,引进中高端汽车配套及供应链企业。

9.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配套。顺应“软件定义”“芯片驱动”“数据赋能”行业发展趋势,重点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5G—V2X(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汽车与外界信息交互)、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场景建设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聚焦车载智能驾舱、车用传感器、车载智能计算机平台、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附图与定位等核心配套及系统开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环节,在智能网联系统、制造集成、行业应用领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新兴领域企业。

10.设施体系及汽车后市场。加快国家级及市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建设,完善充换电、加氢站、车路协调等设施,壮大汽车后市场。充换电、加氢站基础设施领域,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探索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站,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智能网联应用场景领域,依托“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等平台,引进车路协调设施,加快打造全一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汽车后市场领域,推动整车企业向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引进汽车后市场、出行服务等环节重点企业,构建“出行即服务”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模式。

(三)新能源与储能

立足“双碳”战略下能源低碳转型发展新阶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利用全市新能源资源和开发条件,围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聚焦装备制造环节,成体系、成集群、成生态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与储能领域计划合同引资35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6家。

11.风电产业。重点引进行业领先的整机、叶片、控制等领军企业,引进龙头企业来渝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实现快速聚集发展,迅速提升产业能级,助推重庆打造国家海上风电的科技创新与人才聚集高地。

12.光伏产业。把握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机遇,以具有高转换效率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为方向,开展新型光伏系统及部件、光伏高渗透率等前瞻研究和技术攻关,发展硅片、高转换率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设备等领域,重点关注单晶硅片、大尺寸硅片、钙钛矿电池、HJT电池、双面组件、组串式逆变器等头部企业布局机会,引进和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布局完善、技术领先的光伏产业集群。

13.氢能产业。以“成渝氢走廊”建设为契机,以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和加氢站建设为切入点,引育燃料电池系统、电堆龙头企业,带动核心配套商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引进燃料电池龙头及核心部件配套企业,引进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环节龙头企业,开展氢能源及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重要生产基地和示范高地,积极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14.储能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以产业培育和市场拓展切入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以储能装置、交流设备、系统集成等几大关键环节作为发展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创新企业来渝发展,推动储能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形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微电网推广储能示范应用,在智能电网输、变、配环节中与储能系统配合,实现电网调频和消纳,稳步推进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助推我市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四)高端装备

顺应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高端装备产品,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增强总承包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中高端数控机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西部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和增材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领域计划合同引资40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4家。

15.工业机器人。建强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促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建设,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研发基地。工业机器人整机领域,积极引进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高速柔性抛光机器人方面的优质企业。人机协同作业领域,加强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规划及控制、人机友好交互、非结构环境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动态不确定环境操作定位误差补偿、反应式行为在线重规划等关键技术研发布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育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领军企业。

16.数控机床。重点引进精密、高速、高效、柔性、中高端数控机床企业,着力提升数控机床智能化水平,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数控机床生产制造基地。整机制造领域,强化齿轮加工类机床、高速钻攻中心、五轴联动高速加工中心等整机制造领域企业的招引力度。数控系统领域,加强数字化协同设计及3D/4D(三维/四维)全制造流程仿真、精度保持、误差补偿、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型、100%在线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引进,提升齿轮加工机床等现有产品无故障时间和精度保持性。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高速电主轴、多轴联动主轴头、精密光栅、高速高精度主轴轴承、滚珠丝杆导轨等领域领军企业。

17.轨道交通。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健全轨道交通车辆产品谱,建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车辆制造领域,面向城市复杂市域交通和地铁发展需求,引育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跨线/跨网城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企业。技术装备领域,加强新型材料(镁铝合金、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电传动、储能与节能、制动系统、网络控制和通信信号等技术研发,积极引进车辆运行供电、站台系统等技术装备企业。关键零部件领域,以全市半导体器件、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为抓手,积极引育转向架、制动系统、信号系统等关键环节制造企业,构建更为完整的轨道交通配套体系。

18.增材制造装备。围绕航空航天、医疗、消费电子、汽车等市场发展新需求,聚力提升挤出成型技术、粒状物成型技术和光聚合成型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含量。积极引进熔融沉积成型(FDM)、光固化成型技术(SLA)、数字化处理(DLP)、三维打印快速成型(3DP)等技术领域龙头企业,带动关键零部件领域企业以及增材制造材料领域企业向我市集聚,建设增材制造示范工厂。

(五)新材料

面向全市重大工程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重点企业延展有色合金、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链条,原料基础加快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电子陶瓷等关键战略材料布局发展,引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十四五”期间,新材料领域计划合同引资40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4家。

19.先进金属材料。顺应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轻量化、功能化发展趋势,聚焦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铜材料等产业方向,打造轻合金产业链和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铝合金领域,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新能源汽车用铝、轨道交通用铝、船舶用铝、电子电器用铝、新型包装用铝、建筑用铝、装饰装修用铝等高附加值铝合金精深加工产品。镁合金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电动工具、油气开采等领域应用的镁合金型材、板带材、压铸件、机加件,加快引进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耐蚀镁合金等产品。钛合金领域,聚焦航空、燃气轮机等应用需求,引育钛合金板材、管材、丝材、带材、型材加工配套企业,做大钛合金产业规模,延长钛合金产业链。铜材料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高效电机、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热交换等领域需求,聚焦铜精深加工制造和产业延伸,积极发展高性能铜箔、电子铜箔、特种电磁线、引线框架、铜基精密带材、超长线材和高档铜管等产品。

20.高端合成材料。依托本地先进石化产业基础和有机高分子原材料优势,聚焦PU(聚氨酯)、PA(聚酰胺)、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等产业方向,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优质企业,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国家级高端合成材料产业示范高地。PU(聚氨酯)领域,补链环氧丙烷、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甲醇制烯烃等环节,完善产业链。PA(聚酰胺)领域,引育下游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领域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特种工程塑料领域,引进PET(聚酯)、PSU(聚砜)、PC(聚碳酸酯)等细分领域龙头,构建特种工程塑料产业体系。可降解塑料领域,引进BDO(1,4—丁二醇)化工原料企业和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可降解塑料企业,壮大可降解塑料产品规模。

2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面向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材料需求,顺应高强度、高模量、高韧性发展趋势,重点招引芳纶纤维及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优质企业,构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

22.先进玻璃与陶瓷材料。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配套需求,围绕特种玻璃、功能玻璃、功能陶瓷、结构陶瓷四大产业方向,打造西南地区特种玻璃与功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玻璃材料领域,积极引育电子玻璃(ITO导电玻璃、盖板玻璃、基板玻璃等)、节能建筑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等产品企业,延展产业链条,做大全市特种玻璃产业生态。陶瓷材料领域,积极引育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陶瓷、压电陶瓷、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等电子陶瓷和陶瓷基础粉企业,初步构建全市电子功能陶瓷产业体系。

23.前沿材料。加强市内外、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气凝胶、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材料产业化、工业化步伐。气凝胶材料领域,以硅基气凝胶为切入点,引进上游有机硅源、无机硅源、功能性硅烷等气凝胶前驱体及基材,构建硅基气凝胶产业链。石墨烯材料领域,引进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石墨烯浆料等上游原材料企业,完善石墨烯产业链。增材制造材料领域,引进球形金属粉末(包括钛基合金粉末、钴基合金粉末、羰基铁粉等)和陶瓷3D打印材料(包括浆材、粉材、丝材、片材等),打造3D打印增材制造产业群。

(六)生物技术

面向重大疾病发现和居民健康管理领域需求,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医药、医疗器械、医药创新平台等领域重点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建好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生物技术领域计划合同引资40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6家。

24.生物医药。坚持生物药前沿化、科技化,化学药高端化、绿色化,中药现代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生物药企业引进,推动化学药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建设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生物药领域,重点招引抗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等市场体量大、增长预期快的生物制药领域龙头企业,择机关注细胞治疗等前沿性生物制药领域代表企业,打造西部领先的生物药产业基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领域,重点招引心血管类、精神神经类、消化系统类、抗菌类、抗肿瘤类等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及高端仿制药企业,择机关注改良型制剂、创新型制剂企业,助力构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体系;现代中药领域,重点招引成长快、有基础的配方颗粒和中药保健品企业,择机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研发制造企业,加快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5.医疗器械。加强医疗器械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积极引进上游原材料、配套元器件、试剂、仪器设备等关键领域生产企业,健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链。IVD(体外诊断)领域,重点招引分子诊断企业(基因测序试剂、PCR试剂)和POCT(即时检验)企业(免疫定量平台、医用血糖仪、电化学平台),择机关注免疫诊断企业(化学发光仪器及配套试剂)和微生物诊断企业(质谱分析仪),完善本地体外诊断产业链;高值耗材领域,重点招引骨科耗材、口腔耗材企业,择机关注微创器械、眼科耗材、神经耗材、心血管耗材等领域企业,抢占未来市场竞争高地;医疗设备领域,推动大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移动穿戴等技术在诊疗设备中的深度应用,重点招引AI(人工智能)影像设备、医疗机器人、“互联网+个人及家用医疗检测设备”等研发制造企业,择机关注家用康复器械企业,做大做深医疗设备产业。

26.医药创新平台。紧抓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风口,积极承接全球医药外包产业转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辐射西南区域、面向全球的医药研发服务中心、智能制造服务中心。CRO(药物合同研发组织)领域,重点招引药物探索、药学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环节代表性CRO企业,择机关注临床CRO企业,提升全市生物医药研发水平。CMO(药物合同生产组织)领域,重点关注生物药CMO企业及其产能扩张机会,伺机关注化学药CMO企业布局制剂生产基地机会,建设规模化的高端智造服务基地。CDMO(药物合同研发生产组织)领域,加强制药工艺的技术创新,推动CDMO规模化、国际化,打造承接全球MAH业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型CDMO基地。创新医药领域服务平台,依托药物安评领域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试生产基地,建成一批符合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产业支撑平台。

(七)节能环保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聚焦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再生资源、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节能环保领域计划合同引资3000亿元,策划引进头部企业3家。

27.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立足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三大领域,以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双碳”目标管控、工业废渣利用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核心,推动重庆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发展壮大。水气土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积极引育环境污染防治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催化剂、材料等相关产品本地配套体系。碳减排领域,加强碳捕捉、碳封存方向研发布局和企业引育,重点引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CCUS(封存)技术领域龙头企业。工业窑炉、电机等通用设备领域,提高工业窑炉、电机节能水平,重点引进炉衬材料、红外涂料、计算机集散控制等技术领域龙头企业。

28.再生资源、再制造。围绕资源回收―分选拆解―综合利用―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加快促进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链建设。再生资源领域,以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钢为核心,招引一批以蓄热式燃烧、低温熔炼、沉浸式熔炼、在线精炼等技术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再制造领域,面向工程机械、重型机床、医疗影像设备等领域,策划引入一批涵盖旧件回收、关键零部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及高值关键件再制造的龙头生产企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整县推进分布式查看更多>重庆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