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原文如下:
福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前 言
福泉市素有“亚洲磷都”之美誉,是黔中磷化工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磷煤化工为主导,相关产业为配套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黔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福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战略部署要求编制。本规划旨在确定“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布局重点和措施保障等,重点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操作性,是指导“十四五”时期福泉市工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是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次规划范围为黔南州福泉市全域,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福泉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立足“黔中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定位、“五个福泉”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滑、主导产业疲软的影响,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一)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福泉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0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3.5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0.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二五”末的80家增加至“十三五”末的106家。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财税增收的主渠道、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延伸
“十三五”期间,福泉市立足磷矿资源优势,重点实施了“矿化一体”磷资源深加工、“钛-磷-硫”全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磷酸铁、磷化工特种设备、化工产品包装、干粉灭火剂、光伏级氢氟酸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形成“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伴生资源回收利用-磷化工设备制造运维-三废综合利用”的磷化工全产业链条。主要产品覆盖磷矿、磷酸、黄磷、磷复肥、饲料级磷酸盐、食品磷酸盐、电子级磷酸、无水氟化氢、二甲醚、甲酰胺、聚磷酸铵、灭火剂、磷酸铁、磷石膏新型建材等,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福泉市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以奖代补、财税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部科技进步投入由2015年的1.37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79亿元;全年财政投入科技支出由2015年的0.9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08亿元;全年企业申报有效发明专利由2015年的370项增加至2020年的402项。湿法磷酸净化、磷矿伴生氟碘资源回收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半水法磷酸技术以及磷化工行业工艺技术装备设备的大型化成套化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共建西南研究院,共创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方向专业化的孵化器和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福泉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搬迁或关闭化工等27家企业,淘汰小化肥、石灰等行业落后产能近200万吨。建成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磷矿伴生资源氟、碘回收、废气回收等方面的项目20余个,年减少“三废”排放近700万吨,实现产值近30亿元。聚集泰福、正霸、蓝图等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10余家,2020年已实现磷石膏“以渣定产”。
(五)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福泉市持续推进金山城区“退二进三”和“基础化工北移”战略。对位于金山城区与马场坪206、石板河片区的部分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或关闭,并进行关闭后的综合治理。将基础化工布局在双龙工业园区罗尾塘组团,对现有的两城区基础化工实行减量化。新引进川东、胜威、星河环境等项目和现有企业项目入驻北部园区,川恒化工新型“矿化一体”磷资源深加工循环经济项目(磷酸生产线)已选址双龙工业园区罗尾塘组团并启动建设。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初步形成“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
(六)产业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在“十二五”获得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磷化工)”“黔南州磷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等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先后获得了“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磷化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型肥料)”“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殊荣,2019年福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更名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平台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短板。
(一)主导产业单一,新兴产业培育不够
福泉市以磷化工为主导,磷化工初级产品占比较大,“十三五”末,福泉市规模工业企业有106户,其中磷及磷化工企业占比50%;2020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33.51亿元,其中磷及磷化工企业产值占比67%。磷化工产业主要依靠瓮福、川恒等少数龙头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整体规模较小,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壮大。
(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
现有磷煤化工产业链条主要集中于矿产开采、基础化工环节,精细磷化工、精细煤化工、磷矿伴生资源利用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氟、硅、碘、镁等共(伴)生资源回收及深加工发展不足,中低品位磷矿、尾矿的有效利用率低,磷化工与氯碱化工、煤化工等产业间的融合关联不充分,矿山采掘弃贫选富,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仍然突出。磷化工产品中80%左右产品属于磷复肥和饲料级磷酸盐等初级产品,食品级新型肥料、电子级磷酸盐、材料磷酸盐等产品总量小、品种少,占比只有20%左右。瓮福集团湿法磷酸净化、伴生资源回收技术优势尚未充分释放。
(三)产业空间布局不优,资源承载能力受限
由于历史原因,以瓮福集团为代表的大中型磷化工及关联配套企业均集中在马场坪区域,区域内企业高度集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有限,区域环境压力大。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相互制约,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较为困难。从土地方面看,马场坪工业园区土地开发率为80.5%,双龙工业园区双龙组团为50%,罗尾塘组团为30%,受工业用地土地指标影响,土地综合利用率不高。从能耗方面看,年度规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受国电都匀发电有限公司等高能耗企业影响,全市能耗下降幅度有限。从环保方面看,瓮福集团、川恒化工采用湿法磷酸生产技术,产生大量磷石膏,磷石膏的堆存不仅占据大量土地,还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环保风险较为突出。从安全方面看,随着全市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部分化工企业被城镇所包围,安全间隔距离不够,安全风险日益显现。
(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还存在短板,仅马场坪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双龙工业园区“三通一平”还不健全,园区内部路网未拉开,现有园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气(汽)管网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化工企业发展需求。
三、面临形势
(一)发展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福泉市位于国家级东西向运输通道上海至昆明通道及南北向运输通道包头至广州通道相交处,位于云、贵、川、渝等西部省市联系东南沿海地区的必经通道上,是大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和华东、中南地区通往大西南重要枢纽。市域内现分布有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福泉段、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瓮马铁路(瓮安县至福泉市马场坪),贵新高速、瓮马高速,国道G210、国道G551、省道S206等干线公路纵横全境。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为我市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发挥东西双向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基础优势。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聚集了瓮福、川恒、天福、川东、胜威等一大批化工企业,磷化工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磷矿-肥料级-工业级-饲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磷酸盐)”的磷加工全产业链条,是全省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健全的产业体系。湿法净化磷酸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从磷矿加工过程中回收碘、氟资源加工无水氟化氢技术为世界首创,生产规模全国第一。
产业集群优势。已形成马场坪、双龙、龙昌三大工业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福泉经开区于2016年12月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复筹建“全国磷化工循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磷化工产业于2017年11月获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瓮(安)福(泉)园区是全省支持加快发展的首批3个千亿级园区之一,是省政府培育的千亿级煤电磷产业聚集区。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是全市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南北“工业走廊”,构建产业“中轴线”融通发展的新格局核心支撑。
(二)发展机遇
空间维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持续推进“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外向型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是国务院下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贵州加大磷、铝、锰、金、萤石、重晶石等资源绿色勘探开发利用,加快磷化工精细化、有色冶金高端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实施磷、锰、赤泥、煤矸石污染专项治理,推动磷石膏、锰渣等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示范;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飞灰利用处置示范工程;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贵州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全市磷化工产业基础和优势,基于织金—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磷化工产业带,加快建设黔南州“福泉-瓮安”千亿级世界级磷化工产业基地。通过与省内其他区域协同,打造磷化工产业集群,完善供应链体系,高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三是充分扩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产业国际分工,解决磷化工系列产品国内市场空间不足问题,带动磷酸二氢钙、过磷酸钙、食品添加剂磷酸钠盐和无水氟化氢等磷及磷化工产品出口。积极承接国际资源、技术、资本转移,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国外参展、贸易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维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重要契机,为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推进兼并整合、提高资源掌控能力、稳定产品价格提供了良好机遇。通过积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调整磷化工产业结构,积极解决日益突出的磷化工供需矛盾,提升特种肥、专用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为代表的新型肥料的供给水平;同时提升精细专用化学品、新材料、新能源等的供给水平。
市场维度:承接产业转移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产业国际分工日趋明显,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也同步推进,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增加、环境容量指标递减等因素制约,出现了加速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福泉市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运输物流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有很强的互补性,可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锁定重点客商、重点项目,紧盯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等重点区域,积极承接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州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三区两基地两示范”建设目标,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主攻方向,紧扣“工业倍增”目标,坚持依靠瓮福发展工业,依靠自身壮大产业的思路,推动传统产业稳量转型向精细化发展,新产业引进培育向高端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向绿色化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向安全化、集约化发展,产业创新驱动向可持续化发展,开创工业发展新格局。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国新能源材料基地为目标,加快建设福泉-瓮安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带动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奋力推进全市工业实现大突破。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积极促进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绿色化,着重突出科技创新在发展绿色产业中的支撑作用。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矿化一体”产业战略,产业布局结合水源、土地、大气、生态环境等要素,通过园区区域环境评价、环境跟踪评价、环保设施配套、环保产业发展、企业污染防治、循环技术应用等手段,科学布局,促进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和新产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开放带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依托福泉市国际陆港物流配送中心、福泉市北部矿产品物流园,利用铁路、高速等交通优势,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化学工业原料及产品的调运和进出口提供保障。
(三)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
坚持优势优先,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发展。坚持“项目为王”,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步伐,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支撑,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切实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坚持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黔南高新区为核心,带动马场坪、双龙、龙昌三个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依托现有的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引导园区内产业、企业、产品耦合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上下游配套及产业升级改造精准布点,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新能源材料、西部最重要的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三大示范基地,构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五)坚持深化融合,协同发展
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瓮福、川恒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构建供需关系、开展协同创新等模式带动发展上下游相关配套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延链、补链,不断细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实力。加快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方式将生产要素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基于织金—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磷化工产业带,加快建设福泉—瓮安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现代化工为首位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和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围绕磷煤化工产业,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生态特色食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工业体系,打造高聚集度、共生耦合、高质量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精细化,技术装备、创新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高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将福泉市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开放合作、绿色环保、协同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福泉-瓮安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将福泉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新能源材料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
展望2035年,福泉市工业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显著提升,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目标体系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5年,工业产值规模明显扩张,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0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00亿元。
创新驱动明显提升。到2025年,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创建1-2个国家级、5个以上省级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创新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到2.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市场主体加速壮大。到2025年,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龙头骨干、“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产业梯度完善,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培育百亿级企业4家,五十亿级企业3家,十亿级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0家,上市企业达3家以上。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到2025年,培育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安全园区。打造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拓宽磷石膏消纳路径,实现磷石膏高端化、绿色化运用,保持磷石膏利用处置率100%以上,逐年消耗磷石膏堆存量。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用水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省级要求,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一、产业体系构建
图1福泉市工业产业体系
立足磷矿资源禀赋、现代化工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供应链体系,推动工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以磷及磷化工为主的现代化工为首位产业,以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以生态特色食品为特色产业,以矿产资源采选加工、装备制造、氯碱化工、有色冶炼、基础能源、轻工、健康医药、技术创新及服务等为配套关联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做强首位产业,优化产业链条
做强以磷及磷化工为主的现代化工产业,加快传统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坚持“湿热并举”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推进产品质量提升、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升级、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新型肥料等,降低传统低值低效磷肥的产能,提高磷酸、工业磷酸一铵等产品产量,为发展新能源材料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推动磷及磷化工产业链延伸及配套基础化工转型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二)做精主导产业,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做精做强。新材料。重点发展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碳酸锂、氢氧化锂、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以及电解液(锂盐、溶剂、添加剂)、电池隔膜、电池负极等新能源材料产业,延伸发展电池整装及回收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磷、氟、硅等非金属材料与钛、钡、铝、铜、锌等金属材料;发展纳米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氟化物及其改性材料等新型化工材料和电子功能材料。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染料、医药、高端低毒农药、助剂、涂料类精细化工产品及中间体合成材料;重点推进高附加值的氟、碘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节能环保。大力发展药剂、菌剂、装备、服务等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磷矿伴生资源回收加工;磷石膏、钛石膏、黄磷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及其他工业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监测技术和装备。
(三)做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发展目标,以标准认证、品牌构建、集群集聚、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猪肉制品加工为核心,以辣椒、粮油、中药材精深加工及茶叶、水果、蔬菜、饮料、饮品、特色酒品为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格局,延伸发展以精品果蔬种植与畜禽养殖、特色食品生产加工、终端产品商贸零售为一体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四)做专配套产业,补齐突出短板
围绕磷及磷化工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全市大中型企业、龙头企业,瞄准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科学、有序、适当布局矿产资源采选加工、装备制造、氯碱化工、有色冶炼、基础能源等配套产业,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产业发展重点
(一)现代化工产业
发展方向:磷煤化工产业链条填平补齐。
发展思路:按照“强链、延链、拓链”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利用磷、煤资源及其伴生资源,加快磷化工精细化发展,优化、提升传统磷煤化工产业,加快磷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磷煤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实现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5年,磷煤化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发展重点:磷化工方面,大力发展液体肥料、特种专用复合肥等与现代农业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肥料产品,重点发展水溶性肥、缓控释肥、增效肥、硝基复合肥、钾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特色农业(如烟草和茶叶等)专用复合肥、聚磷酸铵、中微量元素肥等新型肥料。优化、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条,全部建成现有热法磷酸产能并得到完全释放,适度增加磷酸产能及下游工业级磷酸一铵等各种磷酸盐规模;继续保持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和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提升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加大湿法磷酸深加工力度,扩大湿法磷酸的运用领域,重点推进低成本、高品质、高附加值磷酸在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精细化、功能化、高附加值的磷系列产品开发。推进黄磷行业规范整顿,提升高纯黄磷、赤磷、碳一化工等黄磷后加工产品比重。煤化工方面,对煤化工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产业链精细化延伸,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结合黄磷尾气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甲酸、乙醇、甲醇、精乙酸甲脂、乙二醇、甲酰胺、乙酰胺、聚酯类新材料等煤化工产品及其下游产业链产品。
(二)新材料产业
发展方向:新能源材料;磷、氟、硅等非金属材料;钛、钡、铝、铜、锌、锶等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抢抓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风口”机遇,加快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将新能源材料产业作为实现工业倍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福泉-瓮安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的突破口,重点发展磷系列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质盐,如: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等新能源材料,同时向正极前驱体、电解液(锂盐、溶剂、添加剂)、电池隔膜(聚乙烯、聚丙烯等)和负极材料(石墨、钛酸锂等)、电池制造、组装与回收利用等行业延伸和补齐产业链条,做大做全产业,推进全市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打造全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磷、氟、硅等非金属材料和钛、钡、铝等金属材料。大力发展纳米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氟化物及其改性材料等新型化工材料。
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15亿元。
发展重点:1.新能源材料方面,围绕“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重点发展磷系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同时配套发展上游原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电池相关配件以及电池整装和回收、下游应用等相关产业。
(1)正极材料。重点发展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磷基锂电新能源材料,以及硫酸镍、硫酸钴等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通过建链、延链,做大做强磷酸铁、磷酸铁锂等新材料产品规模。
(2)上游原材料。推动磷化工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新型肥料等,抑制基础产品产能扩张,进一步释放和扩大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等产品产能,为磷基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保障充足优质上游原材料;同时规划发展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等,为制备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提供锂离子;同时有序有度引进氯碱化工、双氧水等基础配套原料产业。
(3)电解液。一是电解液溶剂。主要发展碳酸乙烯酯、聚酸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二是电解质锂盐。主要发展六氟磷酸锂、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等,六氟磷酸锂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锂盐电解质,也是生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三是锂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主要发展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1,3-丙烷磺酸内酯、乙烯基代碳酸乙烯酯等。
(4)负极材料。主要发展石墨碳、硅的复合物、锡与碳的复合物、钛氧化物(钛酸锂)、金属锂等,重点发展人造和天然混合的复合石墨。
(5)隔膜材料。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主要作用是将正负极活性物质分隔开,可配套发展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的聚烯烃类隔膜材料。
(6)相关配件。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方形、圆柱、软包三大类,其中方形和圆柱的外壳主要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硬壳,而软包的外壳则采用铝塑膜,可配套发展硬壳、软壳等外壳材料以及BMS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配件产业。
(7)电池整装。积极引进电池装机企业,建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生产线,实现磷酸铁锂电池一体化发展。
(8)下游应用。可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应用环节,招引项目落地建设。
(9)电池回收。配套引进锂电池回收等相关产业,进行稀有金属提取,电池的拆解重组二次利用等。
2.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钛白粉和海绵钛,开发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及含钛精细化学品,推进在化工涂料、塑料、铸件等领域应用。加快研发钡化工新工艺、新技术,重点发展电子级、试剂级、医药级等钡盐产品,利用钛产业和钡产业的耦合,积极发展钛酸钡等产品。利用福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发展铝材及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铝、镁、钛等轻金属合金以及粉末冶金材料、高纯金属材料等。发展部分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实现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规划发展锌冶炼和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废盐综合利用项目等,回收铜进行深加工。
3.非金属材料方面,延伸磷煤化工基础产品,重点发展磷系耐火材料和隔热材料、硅系纳米级功能材料、有机硅、有机硅中间体及其下游产品,高纯非金属材料、含氟高分子材料、磷系阻燃剂、超微细功能粉体,功能复合材料、涂料、高性能塑料、无机纳米材料、无机晶须材料、光催化材料、石墨烯材料、半导体晶圆材料、无机纤维材料等多种新材料产品。
(三)精细化工产业
发展方向:有机精细化工,主要包括染料及其中间体、医药及其中间体、高效低毒农药、助剂、高端涂料;精细氟、碘化工。
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级染料、高端医药、高效低毒农药、助剂、涂料类精细化工产品及中间体合成材料,重点推进高附加值的氟、碘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打造具有福泉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到2025年,精细化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含氟、碘、钛、磷等元素的高级染料、高端医药、高效低毒农药、助剂、涂料类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合成材料。染料及其中间体方面,重点发展活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以及高档有机颜料和助剂及染料合成所需的有机中间体原料。医药及其中间体方面,充分利用磷、氟、碘等资源,重点发展含氟、含磷及碘类医药中间体,进一步延伸发展原料医药。农药中间体方面,充分利用磷、氟等资源,重点发展含氟、含磷类农药中间体。高端涂料方面,重点发展建筑、汽车、电器、交通、家具所需的高端涂料,发展与钛化工耦合的高端建筑涂料。氟碘精细化工方面,重点发展FEC(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六氟磷酸锂、环保制冷剂、氟橡胶、氟树脂、精细氟化学品。
(四)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方向:磷矿伴生氟碘硅等资源回收加工;磷石膏、粉煤灰、尾矿、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金属、废气、废酸、废碱、废盐及其他废弃物处置及资源综合处置利用;节能环保监测技术和装备。
发展思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原则,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以提高节能环保供给水平为主线,依托磷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磷煤伴生资源、大宗固废及其他废弃物、金属资源等的回收加工与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环保专用药剂、菌剂和非标环保装备等环保制造业,鼓励发展环保服务产业,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
发展重点: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发展磷矿伴生资源回收加工;推动粉煤灰、磷石膏、脱硫石膏、黄磷渣、煤矸石等大宗固废和金属、废酸、废碱、废盐及其他废弃物等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示范。危险废物处理方面,推进废酸、废盐、废渣等危废处置及资源化再利用。高效节能方面,推广高效锅炉、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变压器,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环保制造业方面,大力发展环保专用药剂、菌剂和非标环保装备等环保制造业。先进环保方面,推行园区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与土壤污染治理等环保技术和装备研发,推进环保装备、装备材料销售和技术服务、生态环境修复、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保服务。
(五)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发展方向:猪肉等肉制品加工;辣椒、粮油、中药材、梨等粮油、特色果蔬、中药材加工;茶叶加工;饮料、饮品、果酒等特色酒品加工。
发展思路:构建以猪肉制品加工为核心,以粮油、辣椒、中药材、水果、蔬菜、茶叶、饮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格局,延伸发展以精品果蔬种植与畜禽养殖、特色食品生产加工、终端产品商贸零售为一体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亿元。
发展重点:品牌塑造方面,着力丰富特色食品品种、提升特色食品品质,依托全市特色食品优势资源与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搭建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宣传推广平台,引入品牌运营服务机构,遴选具有特色的产业品牌。产业融合方面,推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与农业种植业、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精深加工方面,延伸生态特色食品深加工产业链,鼓励企业采用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推动食品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引导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并加快完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
(六)相关培育产业
发展方向:矿产资源采选加工、装备制造、氯碱化工、有色冶炼、基础能源、轻工、健康医药、技术创新及服务等。
发展思路:围绕磷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布局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强化配套产业对磷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发展的支撑作用,补齐配套产业短板。
发展目标:到2025年,相关培育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发展重点:
矿产资源采选加工,按照“矿化结合”“分级利用”“循环经济”原则,加大磷矿、铝土矿、重晶石、钾长石等资源绿色勘探开发利用,对采出的矿产资源按高品位富矿、中低品位贫矿进行分级利用,合理有序控制性开发矿产资源。支持采选矿企业开展工艺技术改造,推行先进开采模式和洗选工艺,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2.装备制造,依托福泉市大中型化工企业,重点发展特种化工装备、环保节能型装备、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与新能源电池相关的装备制造产业。
3.氯碱化工,基于全市磷化工与有机精细化工发展需要,配套发展氯碱化工,补齐氯气、烧碱、钠碱、钾碱、聚氯乙烯、盐酸等化工原料短板,提高本地供给能力。
4.有色冶炼,适度发展有色冶炼,支撑新能源电池材料、催化剂材料发展。
5.基础能源,加快实施光伏、抽水蓄能项目,发展高效清洁电力及提质增效、煤矿扩建整合发展及智能化改造。
6.轻工,重点发展与磷煤化工配套的编织袋、塑料桶等,与生猪产业相配套的无公害绿色饲料等。
7.健康医药,何首乌、太子参、龙脑香樟等中药材加工;保健酒、中药饮片、药食两用产品等;医药贴片、牙具、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器械。
8.技术创新及服务,依托全市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磷化工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其他产业培育发展,在精细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开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物流等服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形成链条完整、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科技及相关服务体系,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研发创新保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9日,青海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玉龙一行赴省能源局,就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相关工作开展调研座谈。座谈会上,省能源局汇报了“十四五”以来全省清洁能源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截至2025年5月底,全省发电装机7576万千瓦(含储能),其中:水电
7月9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宣布,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我国电力资源配置格局的历史性重塑。回望来时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构想历经二十余载接续探索。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的政策解读。原文如下:《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的政策解读2025年3月5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
北极星储能网讯:2025年7月8日,远景打造的全球最大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工程(以下简称“远景赤峰项目”)在内蒙古赤峰建成投产。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该项目通过世界上首个2GW级100%新能源、100%电力电子设备的独立新型电力系统,重构了新能源条件下的工业能源逻辑,标志着“新
今年以来,皖能集团公司以党建为舵、以作风为要、以担当为责,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统筹能源保供和创新发展,交出亮眼“半年成绩单”,1至6月实现利润、投资双创新高,同比分别增长13.9%和20.2%。坚持能源主业,全力扛牢保供政治责任,当好能源安全保供省级队。加快支撑性电源建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7月7日至2025年7月11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我国在建最大火电厂新机组投产7月6日,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北仑电厂首台8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厂以“火风光储”总装机6400兆瓦,为迎峰度夏期间
当人类文明的火种在远古洞穴中点亮第一簇火焰时,对能量的追逐便刻入了文明基因。新华社客户端推出重磅系列对话节目《储能新纪元》,将镜头对准书写人类能源利用的全新答案。这是一部技术科普的影像记录,也是一曲关于中国能源转型的时代叙事。我们以“能”为笔、以“源”为卷,勾勒出光热储能技术从实
7月10日,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在公司总部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会谈。双方围绕深化能源科技创新、地下空间应用等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倪真对钱七虎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建始
7月9日,哈电集团召开2025年中期工作会暨战略落地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研究形势,谋划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进一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为“十四五”高质量收官、“十五五”高水平开局奠定坚实基础。哈电集团董
北极星储能网讯:7月9日消息,浙江省发改委对人大代表建议诉求进行了答复,其中透漏出浙江能源部门对于发展储能、提升储能利用率的决心。浙江省能源局表示,全省三侧新型储能累计投运超4GW。其中截至2025年4月底,用户侧储能装机达1.9GW。人大代表建议指出,目前浙江电价已具备晚上和中午充电的“两充
经过参建各方的协同攻关,7月1日,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建设的西拉沐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前7个月投运。该工程新建的主变压器容量18万千伏安,新建输电线路127.4千米。为确保工程按期高质量投运,国网蒙东电力统筹部署,安排赤峰供电公司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实施安全与进度日报制,精心编制施工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正加速重塑能源格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8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84%,清洁能源正逐步向“主力电源”跃迁。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的宏伟蓝图下,“源网荷储一体化”正从示范性项目迈向规模化
7月10日,华电新能首次上市新股发行结果公告,网上投资者认购数量为21.86亿股、认购金额为69.53亿元,网上投资者弃购数量为823.09万股,网上弃购率为0.375%。经核查确认,共有419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4883个有效报价网下申购,申购数量为101312500万股,网下投资者全额认购。另外根据公告,本次发行初始
常熟界泰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在常熟办理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越来越方便了!不仅完全不需要跑窗口办理,而且不需要提供前置材料,为我们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投资项目的热情,我们有更多的积极性来促进项目早落地。”1-6月,常熟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立项694个,
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当下,中国光伏产业正迎来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期。伴随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如何激发全民参与热情、破解市场渗透瓶颈、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生态,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TCL光伏科技发起的“光伏宠爱季”活动圆满收官,以创新模式为行业市场化
7月11日,四川甘孜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甘孜州道孚龚吕二期等5个光伏项目法人优选的公告》。根据公告,项目总规模280万千瓦,包含道孚龚吕二期130万千瓦光伏项目、道孚亚日二期50万千瓦光伏项目、道孚格哈普一期50万千瓦光伏项目、石渠10万千瓦供电保供光伏项目、雅江县7号地块光伏发电项目。
日前,云南宣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废止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相关文件的通知,通知称,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发新能规〔2025〕7号)规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新能〔2013〕433号)废止。因引用的国能新能〔2013〕433号文件废止,决定废止《宣威市
清源科技于2025年初成功中标新疆天山北麓562MW地面光伏支架项目,当前交付工作正有序且高效地开展。面对沙戈荒地形场景的考验,清源科技以可靠的产品品质、定制化技术方案及高效服务体系赢得客户高度认可。新疆天山北麓562MW地面光伏电站为“疆电外送”第三通道的重要新能源配套工程之一。清源科技商务
日前,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实施方案》出台背景、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利用云南绿色
7月10日,川投能源发布2025年1-6月主要经营数据公告,公告称,2025年1月份至6月份,公司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3.61亿千瓦时,同比上年增长17.76%;上网电量23.31亿千瓦时,同比上年增长18.14%;企业平均上网电价0.278元/千瓦时,同比上年增长8.17%。值得注意的是,川投能源1-6月光伏项目上网电价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政策解读。文件明确,《实施细则》分为总则、投资开发、备案管理、建设管理、电网接入、运行管理、附则七章,共计四十一条,覆盖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定义分类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要求,重点对以下四
近日,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第三批336兆瓦成功并网,总并网容量实现过半。该项目拟投资约80亿元,规划建设装机容量1000MW,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海缆登陆后转陆缆接入新建的220KV陆上升压站,并配套建设一座储能站。项目位于山东东营市东部离岸8公里的
7月10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截至2025年6月底,贵州省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8.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六成。其中火电3948.1万千瓦、水电2298万千瓦、风光新能源3548.2万千瓦(风电898.7万千瓦、光伏2649.5万千瓦)、储能244.5万千瓦。2025年1~6月,贵州省发电量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累
贵州六盘水钟山区能源局发布《关于自然人、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关工作的提示》,通知称为有序推进自然人、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维护项目施工、安装、屋顶租赁等环节涉及人员合法权益,就开发建设有关工作的做出提示。1、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项目应办理项
6月29日,贵州省发改委项目处发布2025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据北极星梳理,共涉及210个光伏项目,其中包括43个收尾项目,50个续建项目,75个新建项目,42个预备项目。详情见下:43个收尾光伏项目50个续建光伏项目75个新建光伏项目42个预备光伏项目
日前,随着最后一批光伏组件的成功调试并网,由贵州建工集团三公司承建的黔东南州黎平县大稼平革水光互补、锦屏县青山界农业光伏电站光伏场区两个项目全面完工,并稳定投入运行,标志着项目向全容量投产发电迈出了坚实一步。黎平县大稼平革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青山界农业光伏电站光伏场区总装机容量
6月19日,安顺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布安顺市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区2025年工作要点,文件指出,开展算电协同试点。深化算电协同,探索用电扶持,切实加强与省内电力企业对接,积极探索绿电直供有效途径,推动绿电上网和源网荷储就地消纳,帮助算力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原文如下:安顺市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区202
6月20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织金县白泥镇风电场等21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计划,总装机2.305GW。其中,8个光伏项目,装机容量1.15GW,13个风电项目,装机容量1.155GW。详情如下:省能源局关于下达织金县白泥镇风电场等21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毕节市、黔西南州能源局,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6月16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挂牌督办7起土地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结果的通报,其中涉及一起央企公司光伏项目违法占地案。案件详情见下:2024年3月,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有权部门批准,通过村委会协调使用贵州大肥牛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关岭县沙营镇前进村的养殖育肥服务基地(2021年7
5月29日,独山县人民政府公布6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已调整。1、独山县麻万镇独山大道高铁商贸城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已调整建设单位:独山启航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798.5万元;建设地址:独山县麻万镇独山大道高铁商贸城内平原村;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使用独山县麻万镇独山大道高
5月26日,贵州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发布沃得精密科技(黔东南)有限公司光伏硅片切割用钨基金刚线生产项目和黎平县建筑废旧资源综合再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公示。根据公示信息,沃得精密科技(黔东南)有限公司光伏硅片切割用钨基金刚线生产项目,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5月25日,随着110千伏卡猫线成功投运,贵州省贵安新区首个集中式110kV光伏项目——猫落孔、马家山光伏电站正式并网运行。据悉,猫落孔、马家山光伏项目位于黔南州长顺县,总装机容量280兆瓦,年发电量预计达3.5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月16日,贵州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优化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意见的公告,拟调整峰谷平时段。文件指出,根据电力系统负荷、新能源消纳以及季节变化等情况,3#x2014;11月中午的13:00#x2014;14:00为谷电时段。为充分发挥峰谷分时电价信号作用,更好地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改善电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