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其他政策正文

打造光伏等优势产业!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强省建设)规划发布

2022-01-26 15:25来源:安徽发展改革委员会关键词:十四五光伏政策安徽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重点领域

 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 统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 15 - 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围 绕“新兴优势、基础支柱、特色先导”三大产业领域,聚力打造 优势凸显、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营业收入 1 万亿元,汽车及零部件、装 备制造、新材料等 3 个产业实现大幅跨越,为万亿级产业目标奠 定坚实基础,形成 10 个左右千亿级以上产业,若干个百亿级接 续产业。 (一)发展壮大新兴优势产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推动新兴产业 成为增长的主动能、产业的新支柱,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集 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及软件、智能家电(居)、新能源 汽车、机器人、光伏、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 1.集成电路。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依托骨干企业,围 绕新型显示、家用电器、智能终端、电动汽车、网络通信等领域, 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发,提升我省芯片设计 整体水平。增强芯片制造能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动态随 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显示驱动、微处理器(MCU)、 CMOS 图像传感器、MEMS 传感器等芯片规模化生产能力,加 快布局 GaAs、GaN、SiC 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生产线。 提升封装测试业层次。依托合肥、滁州、池州、马鞍山等地封装 - 16 - 测试发展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封装技术,推动科研院所、 封装测试代工企业、芯片设计企业相互合作,探索新型产业业态, 促进产品创新。发展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 作用,引进培育集成电路专用制造与测试设备、关键材料、下游 终端及应用企业。鼓励靶材、光刻胶、光罩、基材、专用抛光液、 清洗液、特气等材料生产企业围绕龙头就近配套。2.新型显示。引领新型显示器件发展。提升中大尺寸 TFT-LCD 产能利用效率,提高 4K/8K 超清视频显示面板出货比 - 17 - 例,加快 AMOLED 柔性显示、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器、激光显 示项目量产进度,推进打印 OLED、Mini/Micro LED 显示、量子 点、3D 显示、空气成像等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强化技术创新能 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关键设备和核心工艺技术 突破,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显示技术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储 备,推动持续创新发展。打造良好产业生态。依托合肥、芜湖、 蚌埠、滁州等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和产业集群基础,推动产业链上 下游有机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突破基础材料、核心 基础部件、超高清芯片、制造设备、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 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体系。深化新型显示创新 应用。抢抓 5G、4K/8K 等新技术商用机遇,促进面板企业与终 端企业合作交流,探索新型显示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 网、无人驾驶、生物识别等新技术融通创新发展路径,深化新型 显示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工业制造、 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应用。3.人工智能及软件。按照“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开放场 景”双向逻辑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坚持“技术驱动”和场景带动 双侧发力。将类脑科学、人机交互、自主无人系统、情感计算、 智能语音、智能穿戴、量子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智能驾驶、 机器视觉、数据安全共享、物联网、特定场景芯片等,列入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我省特色优势,着力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重 点应用场景领域布局;转变场景设计模式,探索从技术应用的角 度设计场景,引导企业和园区开展场景改造;建立场景应用征集 发布机制,通过“赛马”等机制有序开放应用场景。发挥软件定 义赋能作用,推动智能语音及软件融合创新和安全可靠发展。围 - 19 - 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鼓励企业基于国产处理器和操作 系统创新研发数据库、中间件、网络安全软件、办公套件及各类 应用软件。支持信创适配验证中心开展本地信创产品集成、适配 和优化,推进金融、工业、通信、交通等重点领域重大应用。协 同攻关工业软件,面向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行业,开展计算 光刻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流场计算 CAE(计算机辅助 工程软件)、汽车操控系统等工业软件创新和产业化,深化软件 定义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融合应用。 构建省市县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格局,以“中国声谷”为核心, 打造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合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试验区;推动芜湖“中国视谷”人工智能城市实验先行区、蚌埠 “中国传感谷”MEMS 核心器件产业园及其他地市云计算、大 数据产业等发展壮大。推进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中国软 件名园”,推动“人工智能+信创”融合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人 工智能和信创产业聚集区。4.智能家电(居)。聚焦“智能、健康、舒适、简约、绿色、 节能”发展方向,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与家 电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升 级,培育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完善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升智能家居系统平台、设备产品、应用能力,打造智慧家庭产 业生态。着力突破远程智能调控、人机交互、数据安全等关键技 术,发展通信模组、关键元器件、智能芯片等核心部件。提升智 能家电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延长、补充和优化产品链,打造全品 类、多品种、高品质的智能家电(家居)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家电品牌质量提档升级,促进价值链整体水平提升,实现从家电制 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5.新能源汽车。巩固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聚焦电动化、 网联化、智能化,提升突破整车集成、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 动电机与电力电子、轻量化等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布局,推 动“龙头+配套”发展,发挥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吸引优质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向安徽转移、集聚,完善产业链供 - 22 - 应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壮大产业规模,打造 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 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 展,培育和引进车联网、环境感知、车载计算平台、高精地图、 智能座舱等关键企业,开展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发,发展一批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企业,开展智能网 联汽车规模化、综合性应用试点。围绕整车集成、动力、传动、 轻量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推动 低排放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研发。 到 2025 年,培育 3—5 家有重要影响力的整车企业和一批具 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配套企业,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 20% 左右,燃料电池汽车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 新、设计制造、示范推广、出行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将 安徽省打造成为产业配套完善、规模优势明显的世界级新能源汽 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6.机器人。加强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的协同发 展。实施工业领域机器换人工程,实现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 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积极发展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努力形 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发展自感知、 自决策、自执行、自优化的智能装备,形成集技术研发、高端智 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专用材料制备、产品加工及服务于一 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以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为抓手,推动生产高效化,形成零部 件企业、整机企业、成套装备企业、系统方案供应商协同发展的 格局。发挥智能装备产业园集聚作用,引进国内外优势智能装备 制造企业,加速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全产业 链机器人集群和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集成和示范应用基地。7.光伏。加大高端产品供给,重点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组 件、光伏逆变器、光伏储能电池等产品,持续提升光伏玻璃、封 装胶膜、金刚切割线等材料供应水平,推动系统解决方案开发。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推动一批组件、电池片等重点项目建设,聚 焦光伏电池、组件及其他配套环节龙头企业精准开展“双招双 引”。拓展智能光伏产品在 5G、建筑、交通、农业以及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应用,探索“光伏+ 储能”、光伏制氢等新模式。 构建以合肥、滁州“双极”为引领,蚌埠、六安、芜湖、马 鞍山、宣城、安庆、阜阳、淮南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产业 格局;培育形成以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为牵引,光伏玻璃、 胶膜、银浆、储能、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为配套,上下游联动、 产研用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 伏产业链集群。 8.智能终端。发展可穿戴设备、工业设备、车载设备等新 型终端,大尺寸、高品质电视终端,推动笔记本电脑创新升级。 加快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饰等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产 业化。培育壮大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 车载导航等智能车载设备。加大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计、智能 血糖仪、智能心电图机等智能医疗健康设备的开发应用力度。推 动高可靠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工业网关、智能 PLC、工业级可 穿戴设备和无人系统等发展工业级智能硬件设备发展。积极推动 和布局 5G 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现代通讯终端设备发展。 夯实 VR 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虚拟显示配套 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支持终端制造企业提升研发设计能力, 加强产品形态、功能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智能终端产品在娱 乐、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能 终端研发创新、高端设计、服务运营等高价值环节。(二)转型升级基础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供给质 量和效率,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和需求适配性,优化产业布局,扩 大优质产品供给,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 材料、新设备应用。推动特种钢和精品钢材、优质有色金属、绿 色和精细化工、节能新型建材、高端装备、现代时尚轻纺、健康 食品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 化手段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 1.特种钢和精品钢材。巩固去产能成果,鼓励企业通过购 买产能、环保改造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和转型升级,盘活现有产 能资源,提高行业综合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优化调整产品结 构,大力发展精品钢材,构建绿色、精品、智慧钢铁产业链。聚 焦高端产品研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铁轮轴、高端线棒、中高端汽车家电板、优特钢等产业链。开展钢铁产品绿色设计, 研发低功耗、高品质的绿色钢铁新产品,拓展钢铁产品应用领域 和场景,打造绿色产品供应链。探索、研究和应用以氢代焦、直 接还原炼铁、清洁能源替代、氢能炼钢、纯氧冶炼、碳捕集等前 沿低碳冶金技术,推动钢铁企业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的目标。鼓 励企业实施环保设备及工艺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绿色安全低碳健 康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品钢材产业链集群。2.优质有色金属。稳定优化有色金属产业链供应链,增强 有色金属材料保障能力,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 等领域高端新材料,扩大超薄铜板、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延伸铜产业链,开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大力 发展铝、镁等高强轻质合金材料。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 艺,推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建立完善废铜、铝、铅等金属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再生金属加工利用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铜板 带材、再生金属材料等产业链集群。3.绿色和精细化工。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和危化品企业搬迁 入园改造,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完善装置结构,调整产品结构, 推动炼油转化工结构调整,推进重点石化企业向新材料炼化一体 化转型。开发高性能、专用性、绿色环保精细化工产品,培育壮 大先进化工新材料。炼化、轮胎、化肥、氯碱等行业开展智能工 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建设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绿色安全发 展水平。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 业链集群。4.节能新型建材。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单 一建材产品向制品化方向发展。围绕新材料、新建筑、新技术、 新生活,积极发展装配式集成化建筑部品部件,提升整体卫浴、 集成厨房、整体门窗等建筑部品的配套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 加值。控制水泥、玻璃行业新增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行业技术 装备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水泥及制 品、水泥余热发电及城市垃圾协同处理、新型建材等国内领先、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5.高端装备。发挥整机牵动作用,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 围绕重大装备、整机的配套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展一批 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突破一批基 础条件好、市场需求迫切、严重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 全产业链协同、全供应链融通的生态体系,打造整机与零部件制 造、市场销售和物流、研发和服务功能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培 育船舶及船用装备、现代工程机械、现代先进农机、高端数控机 床及工具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6.现代时尚轻纺。扩大轻工、纺织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 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时尚消费品。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方向, 增强创新设计能力,打造高科技纺织,强化品牌标准质量,高水 平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提升家用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和品 牌影响力,聚焦时尚服装、潮流配饰、功能性家纺、车用纺织品 等领域,强化原材料、辅料和制成品领域技术研发;鼓励高端定 制和个性化定制,布局柔性制造、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积 极发展纺织新材料和特色产业用纺织品。提升智能化水平,发展 需求预测、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系统、智能化橱窗、虚拟 试衣间等数字化模式。打造纺织新材料、棉纺、服装面料等国内 有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围绕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在 化妆品、智能家居、适老及婴童、文创办公等领域,发展个性化 体验和产品定制,推出时尚环保、舒适便捷的智能产品。推进家 具、皮革、塑料、造纸、包装材料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建 立绿色生产模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7.健康食品。开发优质安全、营养保健、方便休闲、绿色 健康及个性化、多样性食品,推动功能食品制造、传统食品功能 化及新食品原料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需求牵引供 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 力度,推动食品行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提高产品质量 和生产效率,提升营养水平和科技含量。鼓励食品产业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老字号、 驰名商标带动作用,鼓励发展自主品牌,推动形成一批食品产业 集群。遴选一批优秀食品企业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宣传, 拓展产需对接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食品企业延伸产业链 条,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一体化发展,注 重食品安全,加强营养食品、特色食品、生物发酵食品、方便食 品等重点领域标准工作,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 系,推进精准营养供给和智能健康管理。(三)积极布局特色先导产业。发挥资源、技术、人才、市 场、区位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加速科 技成果产业化,壮大特色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让企业出活力、 产业出特色,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 升。谋划布局特色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医药及医疗器械、量 子信息、先进核能、类脑智能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先导 产业。 1. 特色新材料。围绕技术优势、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生物基新材料、特色硅基新材料、纺织 新材料等,扩大和优化特色新材料产业布局。实施重大项目,促 进集聚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壮大。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卡脖 子”技术攻关,支持特色新材料研发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围绕研究开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重点环节推进特色新材料产 业快速发展。鼓励特色新材料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新材料创新中 心、测试评价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2. 航空航天装备。围绕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等重点,打造航 空装备产业,构建完整的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链体系。促进整 机和核心零部件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协 作配套,提升通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无人机发动机、航电系统、 精密零部件(元器件)、通用航空材料等配套水平,突破产品核 心技术,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强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装备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 链优势产品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 整体迈进。3. 医药及医疗器械。做强现代中药,支持中药创新和已上 市中成药二次开发,全面提升“十大皖药”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 条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推动探索传统 集约化、专业化、可追溯加工新模式。提升传统中药饮片发展水 平,大力促进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推 进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实施,支持企业做精做强中药 配方颗粒。大力培育生物制药,加快基础生物技术和突破性关键 技术研究,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制备技术水平。扶持壮大疫苗产业发展,支持生物制药尤其是疫苗生产企业建设智慧工厂和数字 化生产车间。支持新型化学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优化化学药制剂 与化学原料药品种结构,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大力推进高端医 疗器械创新突破,重点发展高端影像诊断装备、中药诊断装备、 手术机器人、保健康复装备、新型诊断试剂等4. 先导产业。围绕量子信息、先进核能、类脑智能等领域, 依托国家量子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类脑智 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工程应用技 术转化。聚焦量子光源、存储、调控、编码、探测等领域,研发 一批先进量子功能器件与产品,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示范引领和产 业化应用。推动精准放射治疗物理与技术、辐射育种技术、辐射工业应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裂聚变关键设备及关键结构材料与 功能材料,发展核屏蔽材料等配套产品。推动类脑认知与神经计 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 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工程化发展,加大类脑技 术研发、芯片和传感器设计制造等上下游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 快构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群集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光伏政策查看更多>安徽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