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原材料及辅料硅片企业正文

中环简史:一家国营老厂的60年“嬗变”

2020-07-23 14:20来源:能荐作者:北岛关键词:中环股份TCL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58年9月12日,一位名叫杰克·基尔比的年轻工程师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实验室里成功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荐”作者:北岛)

这一天被视为集成电路的诞生日,当年仅35岁的基尔比也被后人称之为“芯片之父”。而集成电路的诞生,不仅开创了硅时代,更宣告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当基尔比在实验室开创性地用硅制作分立器时,1958年仲秋的某日早晨,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辆卡车从警卫森严的天津板桥农场驶出,向市区疾驰而去。

车上坐着两名年轻人,一位名叫丁守谦,28岁;一位名叫张少华,年纪稍长。

丁守谦此前是南开大学物理系助教,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光学专业研究生;张少华之前则是天津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他们在一年前的“反右运动”被打成“右派”,从而到板桥劳教。

二人是幸运的,他们因为一项新任务从而摆脱了劳教之苦,并即将开始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物理工作。

但他们也未曾想到,一年后,丁张二人所在的天津601试验所“物理提纯组”竟然创造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历史——中国第一颗硅单晶诞生。

中国半导体产业原本有希望与世界同步,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这个先进产业开花之后,未能结出硕果,甚为可惜。

不过,在中国第一颗硅单晶诞生后,天津在发展半导体产业上倒是掀起热潮。天津第一半导体厂,第二半导体厂,第三半导体厂等国营企业相继成立。

于1958年成立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和1969年组建的第三半导体厂,即为如今在中国光伏行业叱咤风云的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环股份”)的前身。

它的母公司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环集团”)的演化史,更是一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化史。

1、

在丁守谦被带离板桥劳教场的前十年间,西方国家半导体工业进行地如火如荼。1947年,美国人威廉·肖克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锗(ge)晶体管。

不到两年后,硅晶体管也在美国诞生。由于硅分布更广,实用价值高,以硅为材料的半导体技术很快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这股“硅研究热”也很快席卷到中国。一时间,中国从事硅材料研究的正规研究院所入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这个旋风竟然也刮进了公安系统。绝大多数人或许并不知道,中国硅单晶的诞生最初竟是为了满足公安系统提高技侦技术的需求。

按照公安部的要求,1958年9月,天津市公安局决定在玛钢厂成立“601试验所”,目的是建立一个公安技侦器材基地,研制小型发报机、步话机等。

研制公安技侦器材必须要用到半导体材料。当时,601试验所成立初始,曾组建了一个“化学提纯组”,既尝试过提取锗,也尝试过提取硅。

但化学提纯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转向物理提纯法。

不过,困扰601实验室负责人宛吉春的依旧是人才问题。由于“反右运动”,当时天津市相关的人才多数在板桥劳教。

最后,还是时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长江枫指了一条明路:“从板桥要人”。不久后,经公安部特批,丁守谦、张少华就此离开板桥。

后经二人推荐,又有几名“右派”被陆续从板桥调出,601实验所“物理提纯组”成立。当时,小组成员一共有七名专家,两名公安干部。

接下来,摆在这个“草台班子”面前更大的困难是,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在半导体行业中杀出一条出路。

但在那个资源匮乏,技术被封锁的年代,从零开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物理提纯组很快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硅的熔点是1420摄氏度,而锗的熔点才960摄氏度,更何况前者化学性质更加活泼,如何达到目标?

为了完成任务,丁守谦曾如饥似渴的嚼一本俄文版的《半导体冶金学》,还曾冒着政审不过关的风险去北京有色金属冶金院取经。

最终,他们在玛钢厂,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造出了一台拉硅单晶的炉子。

由于晚上电压稳,物理提纯组成员于是选择在1959年9月14日晚进行试验。在出现多次故障后,试验最终在9月15日凌晨成功。

就这样,中国第一颗硅单晶诞生。

不过,按照当时国外的科技资料,硅单晶的纯度需达到5个9才能派上用场。因此,如何进一步提纯,这又是一大难题。

后来,601试验所不惜重资买来一台高频炉。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频炉买回来后立刻被物理提纯组给拆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造出一台区熔炉。

直到1960年秋,物理提纯组最终成功将一根硅单晶的纯度提至7个9。

一年后,在由国防科委和国家科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硅材料研讨会”上,宛吉春带着纯度为7个9的硅单晶参加这个会议,立刻引起很大轰动。

在得知此事后,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笑着说:“这可是游击队打败了正规军。”601实验室从此名声大噪。

后经中科院半导体专家鉴定后,“601实验所”1960年的设备条件与产品纯度,已相当于美国1953年时的水平,中美在该领域的差距只相差7到8年。

事实上,在1960年3月,国家计委、冶金部正式批准在天津组建703厂(当时冶金部规定,硅的代号为703),601实验所变身为703厂。

经过几次更名,703厂在2002年又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十年后,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时,谁会想到,卫星上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正是天津703厂的产品。

2、

当丁守谦等人在601试验所创造出历史时,一位年仅20岁的河北蠡县青年刚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位年轻人叫禄大新,他就读的专业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

禄大新是当初那个人才稀缺但百废待兴的年代中,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杰出代表。

自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正式建立起来的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考)开始为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度源源不断的输送现代化人才。

由于半导体在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通信系统、照明、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此它在信息时代的地位与日俱增。

彼时,世界半导体产业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欧美国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除了在公安系统内掀起热潮外,半导体研究热也同步渗透到其他各大领域。在601试验所的基础上,天津市半导体产业如火如荼。

1958年,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成立。次年,天津市手工业局更名为天津市电机工业局。后者即为中环集团公司历程中可最早追溯的单位。

在国家层面,为顺应工业建设发展,1958年,原一机部(机电)、二机部(军工)、电机部(即第一个三机部)合并组成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

如果说天津市半导体产业起初是由一帮“草台班子”唱大戏,那么到上世纪60年代后,“正规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禄大新正是正规军中的一员悍将。196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这位25岁年轻人进入到天津第一半导体厂工作,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导体工作生涯。

同一年,“天津市电机工业局”再次更名为“天津市第二机械工业局”。

不过,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将中国再次深深拽入旋涡之中。1966年,“文革”开始,此后十年,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在这场动乱中遭受迫害。

风暴中,46所的“右派”初创成员们难逃厄运。除了张少华外,其他成员先后都被迫离厂,命运再次与他们开起了玩笑。

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才再次回归正常。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千万学子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两年后,一位名叫沈浩平的四川年轻人迈入了高考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大学物理系。不过,禄大新和这位年轻人交集还要等到四年之后。

在沈浩平考入兰州大学的前一年,禄大新调入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该厂正是中环股份的前身。这位天津市半导体行业的权威专家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

禄大新为人低调,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公司上。

在《国企掌门人——记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禄大新》一文中是这么评价他的:“对长期担任企业领导工作的禄大新同志来说,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他巨大的付出相联系”。

事实的确如此。可以说,禄大新开启了中环股份的1.0时代。在公司,这位掌门人威望极高,这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更体现在管理智慧上。

1998年,禄大新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当时,他获此殊荣时的身份是天津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下属中环半导体公司经理。

对于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壮大问题上,他更是颇具国际视野,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开启了与外资合作的先河。

1984年,中环股份从日本富士电机公司引进生产线和技术,公司年生产玻封高压硅堆1000万支。

他对掌握先进生产力尤为重视。1999-2002年,中环股份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硅堆产量达到3亿支,销售额突破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3%,位居第一。

该公司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从2000年的4%提高至17%,世界排名由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2003年,公司再次投入1500万元,新增一条月生产能力20万支的高压硅堆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了8.5亿支。

到了2005年,中环股份凭借着工业园项目,总产量达到17.5%亿支,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高压硅堆的世界市场份额超过50%。

在高压硅堆领域,这家老牌半导体公司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王者”。这一年,禄大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

中环股份正式成立是在1999年。这一年,禄大新已经60岁,已到了国企领导退休的年龄。

但经中环集团党委商议后,决定破格留用,他也是中环集团系统内唯一延期退休的企业领导。

直到2007年中环股份上市,68岁的禄大新仍旧出现在公司的高管名单中。

根据中环股份当年的年报,禄大新的职位是该公司副董事长,当时公司董事长为张旭光,总经理为沈浩平。

从禄大新到沈浩平,中环股份完成新老交替。

对这家老牌半导体公司而言,2007年是该公司的一个分水岭。如果说禄大新掌舵期是中环股份的1.0时代的话,那么沈浩平执掌期是2.0时代。

不过,在迎来属于自己的舞台前,沈浩平还需经过24年的历练。

沈浩平与中环股份的故事则要追溯到1983年。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这位成都青年也加入到了天津的半导体事业中。

此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到第五年。为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被提上了议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环股份查看更多>TCL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