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宁夏光伏扶贫攻坚战遇“怪象” 超万贫困户难享扶贫红利

2018-11-26 12:27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姚金楠 李丽旻关键词:光伏扶贫光伏发电宁夏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此外,与其他扶贫形式相比,光伏扶贫在吸纳贫困户就业方面“表现平平”,也成为光伏扶贫“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电站运维不需要太多人,而且在电站工作对年龄、专业技能都有要求。不像有的产业投资两三千万就可以带动一两百人就业,光伏电站一个县投一亿,运行维护最多只需要十几人。”王刚告诉记者。

对于缺乏积极性的贫困县,自治区层面有无督促动作?“我们自治区扶贫办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但决定权在县政府,我们做不了县政府的主。”王刚告诉记者。

杨泽英则指出:“县里干不了也不能强逼,我们只能实事求是退回指标。如果自治区强制要求县里干,政府没钱,只能借钱,这可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这个责任谁来负?肯定是我们这些基层领导,所以还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退回指标)。”

杨泽英表示,指标退回后,国家能源局并没有给出进一步处理方案。“反正我们的程序已走到位了。”

对于宁夏退回扶贫电站指标一事,记者电话询问了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是“并没听说、不太清楚”。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指标退回并非宁夏一例,资金不足也实非主要原因。《管理办法》规定的四类资金来源通常足以支付扶贫电站建设,退回指标的主因在于当地政府工作推进不力,省级层面缺乏有效组织和实质性支持。

非国家级贫困县无缘指标?

一方面是已经批准的项目退回不再建设,另一方面有心有力想要建设的却拿不到指标。

据记者了解,在“十三五”首批光伏扶贫项目申报时,宁夏自治区发改委和扶贫办就将红寺堡区上报,但按照《“十三五”光伏扶贫计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光伏扶贫的实施范围严格划定在47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由于红寺堡并非国家级贫困县,最终未能获批。杨泽英告诉记者,红寺堡属于宁夏自治区吴忠市,是周边几个县各划一点土地凑出来的。“在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确立的时候,还没有红寺堡区的概念,但那里确实很贫穷。”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属于我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Ⅰ类资源区。1999年开发建设,直到2009年才正式划入吴忠市辖区。截至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0.25万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9.34亿元。而拥有42.62万常住人口的固原市原州区2017年则实现了117.6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换言之,红寺堡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固原市原州区的1/3左右。

王刚介绍,目前宁夏刚刚上报完“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我们也在跟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沟通。红寺堡报了1.938万千瓦,涉及49个村、2789户贫困户。如果最终获批,当地肯定有资金力量把电站建起来,不会出现退回指标的情况。”

红寺堡能否成功进入本批次的扶贫项目名单,还需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第一批的时候被砍掉了,但这次我们想再努力一把,再试一次。”杨泽英说。

社评:“守规矩”切不可成“不作为”的挡箭牌

拿到指标的要退,想拿指标的不给。宁夏的光伏扶贫“怪象”值得关注。

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政策要求企业不得入股、政府不许负债,已经获得光伏扶贫建设指标的国家级贫困县手中有钱,却不敢用来建设扶贫电站。原因在于《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列明了电站建设资金来源:各级财政资金、东西协作、定点帮扶、社会捐赠资金。不多不少,只此四类。扶贫资金要专款专用,虽有余量,有关方面却不敢拿出来“救济”电站建设。照章办事似乎永远都是最为安全的。

这“章”好“照”吗?申报时的政策是鼓励相关金融机构落实贷款优惠利率、延长宽限期,资金来源也是“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定点帮扶、社会捐赠等资金”。项目报了,指标给了,规章制度却变了,想贷款怕是不行了。

那“事”好“办”吗?宁夏自治区层面无力提供资金支持,建设投资只能由贫困县政府自行承担。专项扶贫款不敢擅用,财政资金不足。县政府打了“退堂鼓”,自治区也不能强吹“冲锋号”。指标退回,程序走到位,各方好像都挺守规矩。

作为新兴事物,从2013年安徽省率先在金寨县进行试点至今,光伏扶贫从无到有,发展历程尚不足5年。政府筹一点,企业出一点,银行贷一点,老百姓自己拿一点,光伏扶贫的启动资金一度来源甚广,不同项目的收益分配也因此各不相同。

如今,《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已正式出台,从试点探索一路走来,电站投资也从最初的多点开花逐渐固化为政府扛旗。日趋完善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希望保障扶贫电站的工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出资主导,电站收益可以由政府全额支配,最大程度地让贫困户受益。

然而配套政策与光伏扶贫项目推进的各关键时间节点相互交错,最终产生了“时间差”。这时,地方政府选择了严守规矩,遵循新政。

但事关脱贫攻坚,“守规矩”切不可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程序走到位”不代表工作做到位,既然是脱贫攻坚,就要有攻坚的魄力与智慧,已上报并批复的项目指标不可简单地“一退了之”。若无财力建设的确应实事求是,接受现实,但若是因为不重视、嫌麻烦而草草退回指标,也应严肃问责。

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扶贫更是一项长期工作。20年的电站运行周期固然长,长到超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脱贫攻坚期限。但放眼长远,拥有持续稳定收益的资产,对于扶贫同样意义深远。

如何规范合理地使用扶贫资金?在贫困县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上一级政府能否灵活变通,在合规合情的前提下适当给予支持?定位仍待细化的资金,可否进一步明确申请流程?对于在贫困线边缘挣扎的百姓来说,这些容易惹“麻烦”的主动作为,恰是雪中送炭地“精准扶贫”。

灵活施策,想办法落实光伏扶贫建设资金并不是鼓励有关方面“钻政策的空子”,而是秉持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把扶贫工作做实做活,为民谋福。毕竟,脱贫攻坚等不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扶贫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宁夏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