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原材料及辅料硅片企业正文

隆基崛起背后:一条金刚线的“生死战”

2018-01-23 14:25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严凯 尹一杰关键词:隆基金刚线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战略性亏损

对于这种变化,常鹏飞感触深刻。常鹏飞于2011年2月加入隆基,在西安切片工厂主管技术,现在是西安切片工厂常务副总经理。

常鹏飞现年48岁,也是一个技术狂。在来到隆基后,他发现,隆基在技术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后来,他和另外一位主管生产的经理一起推动了切片厂的技术进步。

“那个阶段,大概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把砂线切割的成品率提高到了国内很高的水平。”常鹏飞说。

正当常鹏飞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钟宝申把所有研发人员都叫到了一起,宣布公司计划改造部分砂浆切割机,升级为金刚线切割。

在李文学的记忆中,隆基第一次提及金刚线切割是在2011年。

为了寻找金刚线的供应商,隆基一开始找到了日本最大的一家生产商。但这家日本公司对中国公司的傲慢让钟宝申感到愤怒。

后来,隆基决定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尽管这家公司的工艺水平比不上那一家,但我们还是决定扶持它。”钟宝申说。

不过整个技术攻关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常鹏飞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加班,没日没夜地干。

常鹏飞回忆称,睡到半夜接到电话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深夜1点多,生产经理给他打来电话,让他赶紧赶到公司,当时出了一大批不良品,加班加点处理完整夜就过去了。

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很多员工都直呼受不了。

在常鹏飞看来,当年的压力很大,因为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由于金刚线切割成本仍然远高于砂浆切割,这导致用金刚线切割的产品一直在亏损。

“那时候算了下,照那么下去,一年要亏个几千万,焦虑着不能老这么亏下去。”常鹏飞说。

在这一年时间里,由于一开始用的是改造机,起初切的并不是很好,上了分拣机之后,发现出现大量不良品,成品率掉到了80%。“要知道原来用手拣还能达到90%,机拣还如不手拣。”

事实上,钟宝申已经感觉到了压力,“因为不知道亏损什么时候是个头。”隆基2013年量产时,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比常规硅片贵了10%以上。但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顶住了压力,做出了一个决策,允许切片厂按照每年亏损4000万元的标准来推广这项技术。

“折算过来产量大概是7000万~8000万片,这是最大限度的亏损了。在这个以下,公司还能承受得起。”钟宝申说。

潜伏后的逆袭

在加入隆基之前,钟宝申也曾在一家国企工作过。

1990年大学毕业之后,钟宝申被分到抚顺客车厂旗下的一个稀土磁性材料厂。跟李振国一样,钟宝申一样不安分。

在工作了两年半之后,他于1993年选择了辞职。这期间,钟宝申几乎做过所有岗位,最高担任过该厂的常务副总。

从国营工厂辞职出来后,钟宝申开始创业办公司。从1993年到2006年,他一直担任着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该公司主要从事磁性应用产品领域,能够应用在选矿、物料分离等众多领域。到2004年,这家公司在其行业里名列全球第一,销售规模达到5亿元。

2005年9月,当时正在马来西亚出差的钟宝申接到了李振国的电话,谈到了单晶硅以及接下来太阳能领域内的一些机会。

次年,钟宝申决定辞去创业公司总经理的职位,来到了隆基。从一个年营收达到5亿元的大公司,跳槽到一个职工仅有100人,年营收不过千万的“小作坊”,他当初的决定让很多人费解。

来到隆基后,钟宝申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更符合董事长的身份。于是,隆基高管职位出现了一个令外界好奇的配置,创始人李振国担任公司的总裁,后来加入的钟宝申则担任公司的董事长。

李振国说,隆基目前的战略规划,很大部分都出自于钟宝申之手。例如,当初坚定走单晶路线,以及这次转向金刚线切割路线。

事实上,此次金刚线量产让钟宝申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李文学的印象中,煎熬期大概维持了不到一年。从2013年金刚线切割量产后,隆基面临着“两头挤压”。一方面,金刚线价格太高导致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切片产品出售时仍然按砂浆切割的成本核算。

有一次,来了一个200万片的金刚线切割订单,钟宝申特意把李文学等高管叫到一起,讨论这个单子要不要接。

“后来尝试跟客户沟通,客户连续运转所需的量最低是200万片,我们能不能少供一点,这样就能少亏点。”李文学说。

但由于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发电效率有显著提高,下游厂商开始逐渐接受这种新技术切割出来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亏损可能会越来越大。

不过,亏损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时我允许亏损这么多钱,没想到也就5个多月就打平了,这个速度让我想不到。”钟宝申说。

这得益于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快速突破。常鹏飞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做金刚线的时候,曾经跟一家台湾的供应商接触,对方愿意为隆基提供原材料金刚线。

当时,隆基用的是0.12的线来切割,台湾厂商负责技术开发,做样品,然后交给隆基试用。但隆基在金刚线上的技术突破能力让这家台湾公司望尘莫及。

“过了3个月,对方说0.12的线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但我们已经淘汰了,都开始用0.11的线了。”常鹏飞说。

于是,这家台湾厂商又开始去攻坚0.11。又几个月过去,等他们信心满满地再次告诉隆基已经完成0.11的线时,隆基已经开始用0.10的线了。

“后来这家厂商跟我们说,你们速度太快了,撵都撵不上。我们等于是花了一年时间,就把金刚线的路趟平了。”常鹏飞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隆基查看更多>金刚线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