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企业正文

疯狂“超日”

2013-01-21 10:53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关键词:超日太阳倪开禄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转型”之殇

比如拿出产量的10%去参与电站的投资,在市况不好的情况下,如此的投资规模既可销售产品,风险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但大规模参与下游投资,则对其资金链管理和电站质量把控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下许多光伏制造企业的所谓转型,其实只是糟糕市况下的被动无奈之举。

表面看来,光伏制造业企业投资下游电站可谓一举两得,既可以增加组件等产品销售,又能够获得电站的投资收益。

可“鱼”与“熊掌”,又怎会那么容易兼得。从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被国内许多光伏企业津津乐道的这一集体自救式的商业模式转型,正面临全面崩坍的危险。

超日太阳“跑路门”事件,或不过是一个被市场随机抽取的样本。

有熟悉内情的人士表示,超日太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种局面,除了在融资策略上的失误外,更多的还是由于过于贪婪,对电站业务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投资所造成。

“超日的贷款之所以遭遇银行抽贷,与其金融合作过于分散而没有‘绑定’一家或几家银行有关系,但这只是表面的导火索。更多的原因,还是其受短期利益诱惑,导致在电站投资规模上的失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为了缓解短期经营压力,投资电站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如果大规模投资电站,除了会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外,在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把控也会有许多问题。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超日太阳外,大规模投资光伏电站的A股上市公司还包括海润光伏、向日葵等。

备受青睐的“转型”

在国内上市的光伏制造企业对光伏电站的规模化投资,始于2011年。一些企业全面出击,甚至令人忽略了其制造主业。

自2011年度开始,超日太阳便开始通过其设立于香港的子公司——超日香港在境外建立多家公司,并由后者与第三方合作共同开发光伏电站。

根据中报,截至目前,超日香港出资设立或收购了超日Sunpeak、超日USA、超日意大利和超日卢森堡等境外投资公司。超日的上述境外投资公司通过与SolarprojekteGmbHAndreasDamm和GreenleafTNXMangementLtd等境外公司合作建设电站,电站的选址、施工、与当地银行和政府的谈判均由后者完成。而在电站建设完成后,或出售给第三方、或持有并运行,也均由上述公司负责。

同样也是在2011年,向日葵成立了向日葵(卢森堡)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项目公司的方式来进行光伏电站投资。资料显示,在向日葵(卢森堡)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已经收购了四家项目公司的股权。

随着光伏行业经营困境的进一步加深,投资电站,被许多光伏制造企业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仅2012年下半年以来,海润光伏公布的的光伏电站投资项目就超过了200MW,其中包括位于青海格尔木的40MW以及位于内蒙古等地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一些企业所投资电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不乏“放卫星”之嫌疑。

这其中,最为抢眼的后起之秀则为“中环股份”。这家主要业务为半导体及光伏材料的上市公司称,在未来五年内,将联合其他四家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建设7.5GW的光伏电站。最新信息显示,由四方共同出资的上述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将主要从事聚光光伏系统的开发及建设。

短期的逐利冲动

有意思的是,与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相比,在国内上市的二三线光伏企业对电站的投资更为疯狂。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国内的股市监管政策侧重不无关系。

“根据最新规定,连续两年亏损就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后如果还不能扭亏的话,将要被进一步的实施暂停上市以及终止上市。

对于许多光伏企业而言,2012年亏损已经是确定的了,而从行业大环境来看,最近两三年之内能否有明显好转也是不好说的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出于短期业绩的需要,只有大规模投资电站了。”上述人士表示。

进一步分析来看,不少企业投资电站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自投电站的方式来销售组件等上游产品,既可以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人为提高组件等产品的销售利润率,以满足其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需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日太阳查看更多>倪开禄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