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企业正文

光伏探险家施正荣的“励志”故事

2012-10-31 14:57来源:法治周末关键词:施正荣太阳能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而今年7月曝光的担保欺诈案,又使公司财务濒临崩溃。公司必须在明年偿还约5.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被迫履行所有的贷款担保,公司还将进一步欠下近6.8亿美元的债务。

祸不单行。就在尚德生死存亡之时,施正荣又被曝出涉嫌长期将尚德利益输送给其实际控股的一家多晶硅企业,严重侵害了尚德股东权益。

毫无征兆地,一直以强悍作风示人的光伏大佬施正荣选择了退居二线。8月15日,尚德电力发布公告,宣布施正荣博士担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不再任CEO一职。之后,施正荣甚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位在尚德工作多年的中层表示,尚德今天的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尚德多项决策失误累积的内因。而这些失误与施正荣对技术的崇拜和对市场的误判有直接关系。

2006年,从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的施正荣开始进行战略布局。

当时,多晶硅价格暴涨,冲破200美元/公斤,国内企业开始向上游硅料投资挺进。信奉专业化生产与分工的施正荣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其中与MEMC签订的10年长期协议最为知名,协议价格每公斤100美元左右,其他长期协议的价格更加高昂。签订长期协议是基于施正荣对市场的判断,即多晶硅价格在连续暴涨后,10年内不会低于100美元。

同样基于这个判断,2007年施正荣在上海投资建立了薄膜电池工厂,一方面这是未来的新技术方向,尚德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超过300美元/公斤,这让成本同样高昂的薄膜电池有利可图。

但施正荣没料到,大批中国光伏企业的搅局,让多晶硅价格仅两年间就从天价迅速暴跌。2010年多晶硅价格跌破了100美元/公斤,2011年更是跌破50美元/公斤,最新的价格已跌破25美元/公斤。

在蒙受了巨大损失之后,施正荣2009年关闭了薄膜电池工厂,2011年则以2亿美元的代价解除了与MEMC的长期协议。多晶硅价格的变化是施正荣进行战略部署的重要参考,随着多晶硅价格的跌幅超出预期,他的多笔投资也宣告失败。

除此之外,施正荣对人才的管理失误,也屡被提及。在尚德内部,新人和老人的矛盾,国际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尚德内部“沟通成本比其他公司多两到三倍”。

对于施正荣经营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质疑,他的下属龚学进为其辩护道:“从公司的管理、从上市公司治理角度来看,首先施总是没有这个义务的。上市公司是有限公司,是有限责任。让施总一个人全部承担,这对他来讲,不公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