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只需三点即可拯救中国光伏

2012-09-12 09:54来源:福布斯中文网关键词:尚德赛维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被美国政府以双反理由踢出欣欣向荣的美国市场后,现在数百家中国光伏企业可能再次被传统的太阳能消费大户欧洲以同样的理由踢出该市场。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中国最主要的两家光伏企业尚德电力和赛维LDK已经濒临破产,其市值相对最顶峰时已经跌去95%以上,目前仅分别为1.3亿美元和1.7亿美元。

于是,悲观甚至绝望情绪油然而生:这个曾经被中国政府寄予产业转型和升级厚望的产业,似乎整体性的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不错,情况的确已经够悲观,但也许尚未到绝望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将其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崛起模式相对照时。

纵观中国光伏业十多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样板的标签,从各方面看它是再理想不过的标的:中国经济需要能源保障,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中国需要告别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制造,而光伏业符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符合高附加值产业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光伏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资本、而且生产过程的难度已经被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大为降低,而这两项都正合中国过去政府推动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胃口,并被政府官员的考核得以保障。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人为降低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使行业迅速繁荣。不错,这难免会泥沙俱下,但正如互联网行业今天的健康与繁荣,离不开2000年前后的疯狂和泡沫四溅,正是泡沫吸引了一流的技术人员、创业者和资本的注意,从而为行业的腾飞积蓄力量。

在短短十年间,中国便涌现了尚德、赛维LDK、英利等一批在资产规模和收入规模上跻身全球前列的领头羊,你不能说中国在这个行业的政策是无效的、甚至失败的。不错,现在这些公司中的很多都有破产的风险,但同样拿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或许能有新的思路:互联网在走向健康、理性的成长之前,也经历了许多次的挤压泡沫的过程,而谁又能说,这不是光伏业挤泡沫的过程?

要说有什么需要从互联网行业借鉴的,那就是政府在互联网行业崛起的过程中扮演角色的方式:政府通过大笔的投资电信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创业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是互联网崛起的关键。即便在中国,这一原则在大多数时候也被奇迹般地得以贯彻,这才导致今天中国巨大的互联网成就——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网民,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一批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佼佼者。

相比在互联网,中国政府在光伏业上的介入方式就稍显直接:各地政府为了争夺光伏业创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入,甚至是提升本地经济的科技含量,善意地对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很多的支持在欧美国家也很普遍,这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这些支持暂时人为地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政府对光伏业的支持比在互联网行业见效更快,因为光伏业是一个对固定资产需求非常高的行业,一旦这些资产投资到位,行业的规模也能以可以预见的方式扩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