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解析一个光伏产业巨头的“转方式”路径

2012-04-01 14:22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光伏光伏产业晶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晶龙员工对企业从单做单晶硅到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成功转变颇为自豪:“能度过去年市场‘寒冬’,销售收入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没有太阳能电池这一重要链条实现不了,单靠拉单晶没利润,死定了。”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在迈向产业高端进程中实现如此重要的飞跃,却是被“逼”出来的。

5年前,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正迎来一轮火爆期。市场对硅片的需求旺盛,晶龙生产的单晶硅片一度供不应求。2005年晶龙年产太阳能级单晶硅达到1500多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左右,连年稳居世界第一,由此喊出了“世界单晶硅生产基地”的口号。

没想到,志得意满的晶龙却遭到“当头一棒”。在一次国内权威专家来晶龙指导工作时,晶龙热情洋溢的汇报换来的却是一句:“不就是一个搞基础材料的,追逐太阳能光伏产业,卖材料能有什么出息。”

靳保芳说:“这句话像根刺扎着心,时刻让人如坐针毡。”

的确,生产单晶硅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U型曲线中是位于底部的。据粗略计算,当时一根长6英寸重13公斤的单晶硅棒售价在3.1万元左右,而制成太阳能电池售价则高达4.8万多元,可以说,高额的利润都被高端产品赚走了。不可否认,从1996年成立至2005年,晶龙与自己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近10年了,晶龙年销售收入还不到20亿元,在业界规模仍然较小。要想脱胎换骨,只能向U型曲线的高端转变。

生产太阳能电池技术含量高,被认为是新能源产业中的高地。别人能干的,晶龙人也一定能干成。不但要干成,还要干得比别人好。执著的晶龙人狠下心来,决定向生产太阳能电池高端“攀登”。

合资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晶龙抓住了机遇。通过与澳大利亚合资,2005年5月18日,晶龙控股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3月26日,晶澳一期工程首条25兆瓦生产线投产。

这是关乎企业巨变的一次关键飞跃。踏上更高平台的发展轨道,晶龙“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光伏产业从拉晶、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此也开启了晶龙“火箭式”快速长大的历程:2005年销售收入18亿元;2006年销售收入36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63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118亿元;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仍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

技术:由弱到强的突围———

小县城里缺人才、技术,靠“团队引进”掌握尖端技术,才能开创大局面

地处华北平原内陆的宁晋县城,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具备大城市的人才、技术优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