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看中盛光电如何“潜伏”光伏?

2012-03-28 17:15来源:创业家(北京)关键词:光伏光伏企业光伏组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然而,伺服系统的成功并没有让王兴华满足,他知道这还不是能“卡人脖子”的技术。那么什么才是他眼中的撒手锏呢?“电站技术是我们未来的方向。”王兴华肯定地说:“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提高电站的运转效率;第二,提高电站跟电网的结合能力。往这个方向走没错!”

“电站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是趋势。我们现在的研发都是基于未来2到3年的。当电站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会发现我们现在研发的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王兴华不肯再多透露。

向下向下向下

当中国光伏企业还在大谈硅料和产能的时候,中盛所关心的却是电站。

“我们的核心创新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王兴华说。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他熟练地画出了一幅硅晶光伏业的完整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在这里王兴华快速地画上了一道分割线:“这上面都是制造,是所有中国企业在做的事情。”而分割线下面的流通环节,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则是一片神秘的陌生领域。

这是一个以电站为核心的世界。电站的一边是工程,在这里EPC是关键角色,他们负责电站的设计、采购和施工,而那些掌握着中国企业销售命脉的分销商就是EPC的采购对象。电站的另一边则是权益人,这里有电站的主人——业主,以及业主背后的投资人。EPC最终要向权益人负责。

王兴华再次用笔快速而有力地画出一条线,直接把系统集成与业主连在了一起,越过了分销商,也越过了EPC。“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做光伏电站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王兴华兴奋于自己的这一笔,因为它在打通自己的又一个梦想:找到下游最终端的客户。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在行业高点快速扩张产能的机会,而选择默不做声地在欧洲市场往下钻。“我们丢了一个大钱包。”王兴华经常这样自嘲自己的决策。

佘海峰还清楚记得2006年自己加入中盛时的一切:“那时就是泰州的一个小厂,100来人,3000万的销售额,没有一个外国直接客户,所有销售都是走的国内贸易商。品牌叫CNS,CN是中国,S是solar(太阳),典型的中国土牌子。”如果说当时的中盛和后来在中国大地上冒出的上千家小光伏企业有什么不同的话,恐怕只有王兴华的理想。

这是拥有深厚财务背景的王兴华第一次自主创业。2004年在北京和朋友一次偶然的聊天,让他听说了光伏的投资机会。于是他在全国跑了半年进行考察,“当时全国光伏行业连上看大门的也不到1000人。”即使尚德在当时也是刚刚开始起步。靠着初始股东们自筹的1个多亿,中盛的组件生产线在2005年实现投产。

“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基于大的财务融资方案来运作。”王兴华说。这也成为后来他被诟病为“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王兴华自己却并不这么看:“我们一开始就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如果过早让投资商进来,为了多赚钱很可能不得不走了单纯上规模的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组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