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电站EPC人物正文

刘文良:破解光伏电站EPC困局

2012-03-12 15:10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关键词:光伏光伏电站刘文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过,刘文良也认为,“即或市场环境没有恶化,国内光伏EPC公司实际上也只能做P和C两个环节,大多都做不了E这个环节。一是很多公司并不具备资源评估与电站设计能力,因为没有技术和可靠的数据库支撑;二是国家对设计环节实行资质管理,只有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机构才能进行光伏电站的设计业务。”

因此,国内许多EPC公司在接项目的时候,实际上还需要联合一家具有设计资质的机构,要么是一起去投标接工程,要么是付费请对方设计图纸并盖章。

据刘文良介绍,获得设计资质很困难,不仅需要有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还需要有相应的经营年限。对于光伏这个年轻行业里的民营企业来说,这的确不容易。

对于目前国内光伏EPC领域也已出现的“层层分包”和“垫资”现象。刘文良认为,这是由于光伏上游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带来行业整体资金环境持续恶化,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早已对光伏行业收紧银根,致使行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造成产业链各环节相互拖欠或“垫资”行为增多。

这种拖欠行为在业内被称为“账期”,是一个财务名词,指延后付账的到期时间。而“垫资”则是一种要求产品或服务提供方先行垫付原本应该由购买方承担的产品和生产成本的行为,目前在EPC业内已普遍流行。

这些在房地产建筑工程领域大行其道的潜规则,年轻的光伏行业复制起来似乎也毫不逊色。

EPC是上下游资源整合者

尽管刘文良对国内光伏EPC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沦陷也表示了理解,但他同时仍坚持认为,即或在行业竞争日渐加剧的环境里,EPC公司原本也可以活得很好,但这首先需要重新认识EPC的商业模式。

他一再强调,EPC应该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桥梁,应该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终端核心。刘文良认为,如果仅仅把EPC理解为是光伏系统的安装集成,其结果不外乎就是目前这样——商业空间一再被产业链各环节挤压,最终也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

在他看来,EPC公司对光伏系统的理解应该比电站投资商或电站业主更深刻,应该站在整个电网大系统乃至终端电力用户的角度来考虑光伏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这样才可能更清晰地理解光伏系统的意义,并进而找到或培育出自身的核心价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查看更多>光伏电站查看更多>刘文良查看更多>